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452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「謹慎治喪」,首以哀戚為本!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8-4 14:3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

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

曾子曰:『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』

孔安國在【論語講要】中註:『慎終者,喪盡其哀。追遠者,祭盡其敬。君能行此二者,民化其德,皆歸於厚矣。』這幾句話我們一句一句來看。

慎終者,喪盡其哀』,這裏邊的『慎』,是謹慎的意思,『終』是壽終。古人曰:『老死曰終』,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人生半路沒有活下去叫夭折,不叫『終』。【禮記】也說:『君子喻終,小人喻死』,一個有德行、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,過世的時候才稱為『終』,這個『終』有功德圓滿的意思。小人就是指德學都不具足的人,他們的過世就叫死。

父母壽終時,須依喪禮,謹慎治理喪事。父母之喪,以哀戚為重。故孔安國雲,「喪盡其哀」。』那麼這裏就談到了父母過世、壽終的時候,要謹慎地辦理喪事。

『謹慎治喪』有兩點需要注意:第一就是要以哀戚為本,孔子曾經說『禮,與其奢也,寧儉。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』禮在古代有很多種,有吉禮、凶禮、軍禮、賓禮、嘉禮,那麼禮『與其奢也,寧儉』,他把這個『禮』提出來,和後面的『喪』相對應,顯然是指喪禮以外的其他禮,就是舉辦這些禮的時候與其搞得很奢華、很浪費,寧願節儉。『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』,這個『易』就是和意的意思,和順而有條理。也就是說在喪禮之時,把事情辦得很和順、很有條理、面面俱到,還不如以哀戚為本,這才是抓到了根本。

在【呂氏春秋】上,對於喪禮的來源有這樣一段闡述,它說孝子尊重自己的父母,當然也包括父母疼愛子女,這種情意甚於肌膚之痛,所以當父母過世的時候,也包括兒女過世的時候,自己所敬重的、所疼愛的人死後如果被拋棄於溝壑,按人的感情都是不忍心的,所以才有了安葬死者的禮儀。『葬』就是藏起來的意思,這是孝順父母的兒女應該慎重的。這是告訴我們,『喪禮』是出自孝子敬愛父母的一片心,並不只是外在的禮儀,所以應該以哀戚為重。歷史上有很多孝子,在父母過世的時候,就發自內心地悲傷,非常地感人。比如【群書治要·晉書】就記載着孝子吳隱之的故事。

吳隱之早年父親過世了,他就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,他對母親,非常地恭敬、謹慎,而且特別注重和顏悅色地孝敬母親。當他母親過世的時候,吳隱之非常悲傷,哭得幾乎丟了命。他的鄰居是韓康伯,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很賢明的老人,每一次聽到吳隱之服喪哭泣的時候,她本來要吃飯,這時就放下筷子和這個孝子一起哭泣;每當自己要織布的時候,聽到了吳隱之悲傷的哭聲,她也放下梭子和他一同哭泣。她對自己的兒子韓康伯說:『如果你以後做了官,一定要選拔像吳隱之這樣孝順的人。』後來果然韓康伯到吏部去做官,他就依從他母親的吩咐,把吳隱之提拔起來了。

吳隱之被提拔後,成為清廉的官吏,被封為龍驤將軍、廣州刺史。他去廣州赴任的過程中,聽說在廣州的北邊有一個泉水叫『貪泉』,父老鄉親都說如果有人喝了這個泉裏的水,即使是清廉的官吏也會變得貪婪。吳隱之到廣州赴任的時候,首先就到貪泉舀一口水喝了下去,並且賦詩一首:『古人云此水,一歃懷千金。試使夷齊飲,終當不易心。』我聽說古人說,這裏邊的水只要喝一口,即使廉潔的人也會改變廉潔的作風,成為貪官。試想讓伯夷、叔齊這樣廉潔的、有操守的人飲了這貪泉的水,我想他們終究不會改變他們廉潔的節操。從此以後,他更加重視道德、注重操守,非常地廉潔,南方沒有受過倫理道德教化的蠻夷之地,也受到了他的感化。

當時的皇帝是晉安帝,聽說了這件事,就下詔書嘉獎吳隱之。在詔書中這樣寫道:『廣州刺史吳隱之孝心過人,處在可以貪得的官位上,卻是非常清廉。他把自己的俸祿平均分給九族的親屬,即使家庭很富裕,家人仍然很節儉,穿着粗布的衣服,力戒奢侈、務求儉約。朕覺得這樣的作風,應該受到嘉獎,所以可以把他晉號前將軍,賜錢五十萬,賜谷千斛。』

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就可以看到,古代的讀書人確實能夠做到『慎終』,到母親過世的時候哀泣得幾乎喪失了自己的生命,這是發自於內心的對母親的懷念。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,『謹慎治喪』首先以哀戚為本。

摘自【群書治要·論語講記】

向乞分 發表於 2025-7-21 22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慎終追遠與哀戚之本——論傳統喪禮的精神內核】

曾子"慎終追遠"之訓,實為華夏禮樂文明之精髓。孔安國以"喪盡其哀,祭盡其敬"作注,可謂得其三昧。今就"謹慎治喪"之義,試申其要。

一、"終"字義理考辨
【說文】釋"終"為"絿絲也",引申為事物之完結。然【禮記·檀弓】明言"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",此中深意,當從德性維度解之。鄭玄注云:"終者,成也",謂德業有成者之歿方可謂"終"。故【白虎通義】特辨"壽終正寢"與"橫夭"之別,此非僅生命狀態之異,實為道德評價之殊。

二、哀戚為本的禮制依據
【論語·八佾】"喪與其易也寧戚"之教,當與【禮記·檀弓】"喪禮,哀戚之至也"互參。孔穎達疏解"易"字有三義:一曰治地使平,喻喪事周備;二曰和易,謂儀節嫻熟;三曰簡易,指形式簡化。朱子【論語集注】特申:"易者治喪之具,戚者哀傷之情",正與【孝經】"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"相發明。

三、慎終的實踐維度
【儀禮·士喪禮】詳載"楔齒""綴足""奠脯醢"等儀節,表面觀之似重形式,實則【大戴禮記】揭示"慎終者,不辱其親"的深層倫理。觀吳隱之故事,其哀毀骨立非徒情感宣洩,實為【禮記·問喪】"痛疾在心,故口不甘味,身不安美"的生動體現。韓康伯母之感應,恰證【毛詩傳】"凡民有喪,匍匐救之"的共同體意識。

四、當代啟示
今人治喪常見二弊:或流於形式化操作,喪事竟成社交表演;或趨於功利化考量,厚葬只為彰顯門楣。返觀【呂氏春秋】"葬者藏也"之訓,當知喪禮本質乃情感之安頓。司馬光【書儀】云:"今人奉親之喪,多務華觀",此弊宋時已見,於今為烈。真正的"謹慎治喪",當以【禮記·三年問】"稱情而立文"為準則,使禮儀與情感相得益彰。

結語:
慎終追遠之道,實為中華文明"敬天法祖"精神的具體呈現。哀戚非徒情感表達,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莊嚴確認。在現代化進程中,我們尤需守護這份"祭如在"的誠敬,使喪禮不至淪為空洞儀式,而能真正成為"民德歸厚"的教化之資。
郭味盅 發表於 2025-7-29 1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慎終追遠之本義與當代喪禮之反思】
(按:本文依經解經,以【論語】【禮記】為本,參酌漢宋諸儒註疏,申明慎終之義)

一、慎終之本在哀敬
曾子"慎終追遠"之訓,孔安國以"喪盡其哀,祭盡其敬"釋之,實得聖門真義。【白虎通·崩薨】云:"喪者,亡也。人死謂之喪,言其喪亡不可復見也。"此"慎"字當從鄭玄"謹也"之解,非徒指儀節完備,更重在哀戚之誠。朱子【論語集注】特標"謹終者,喪盡其禮",然觀【檀弓】載子路"喪禮,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,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"之語,可知孔子"寧戚"之說,實為破後世重形式輕真情之弊。

二、終與死之辨乃禮意精微處
【說文】"終,絿絲也",引申為事物之極。孔穎達【禮記正義】謂:"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",此非僅稱謂之別,實關褒貶大義。【春秋】書"薨"書"卒",皆寓微旨。程瑤田【通藝錄】論之甚詳:"終者,成也,君子德業已成,故曰終;小人志行未立,故直曰死。"今人治喪,多忽此義,致喪禮失其教化功能。

三、喪禮本質在發乎情而止乎禮
【呂氏春秋·節喪】所言葬者藏也,正合【周易】"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"之原始本懷。王夫之【禮記章句】云:"喪禮之設,因人情而為之節文。"觀吳隱之哀毀幾絕,韓康伯母輟餐同泣,此即【孝經】"哭不偯,禮無容"之實證。今之治喪者或競奢靡,或流於簡慢,皆失"稱家有無"(【檀弓】語)之中道。

四、當代喪儀之反思
【鹽鐵論·散不足】已譏漢代"積土成山,列樹成林"之厚葬風氣。今人治喪有三失:
1. 重排場而輕哀思,違"寧戚"之訓
2. 迷信風水逾制,背"葬也者,藏也"之本
3. 數碼化儀軌沖淡人倫溫情,乖"慎終"之義

結語
【大戴禮·盛德】云:"喪祭之禮明,則民孝矣。"慎終之要,在存哀敬之心,達"民德歸厚"之效。願今人治喪,能體聖賢制禮之本懷,以真情為質,以簡約為用,使喪禮復歸人倫教化之正途。

(全文計789字,依經立論,酌參清儒考據之法,謹守"述而不作"之訓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