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76|回复: 1

[儒家文化] 《群书治要》之理论方法都是古今通用的道理

[复制链接]
刘余莉 发表于 2023-7-29 16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不达于礼,是为蔽塞不通

不达于礼,是为蔽塞不通

《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;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;过则勿惮改。》

这第二句说:“学则不固。”焦循认为“不达于礼,是为蔽塞不通”,因为你对礼不通达,对道理不明了,所以你才会蔽塞不通,不能够融会贯通,所以一定要去求学。为什么呢?因为古人所学的都是圣贤教诲,都是圣人对于天道、自然的规律,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,这些经验教训的体会,记载在经典之中。如果一个人常常学习经典,就会融会贯通,并且理上明了了,心才能够安宁,所以中国古人说“理得心安”,所以特别要重视学习历史经验。

在这一方面《群书治要》给我们做了一个历史经验的总结。唐太宗也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能够善于借鉴历史经验的、好学的榜样。唐太宗十六岁就开始从军打仗,从军十多年没有时间学习圣贤经典,对于如何治国这些道理都不是很明了,二十七岁做了皇帝,他知道创业很艰难,但是要守业更加艰难,所以就派魏征、萧德言、褚亮等大臣,把唐朝以前的经、史、子中的治国理念概括出来,编辑了这一本书。唐太宗非常地好学,读《群书治要》手不释卷。他说:“览所撰书,博而且要,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,使朕致治稽古,临事不惑。其为劳也。不亦大哉!

唐太宗看了魏征《群书治要》之后,认为编得太好了,取材广博,但是道理非常地精要,是他见所未见、闻所未闻的,这些经史子之中的治国理念,教训方法确实他是没有听说过。这本书呢,使他能够借鉴历史的经验,遇到事情不迷惑,知道应该如何处理。所以他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赞誉,也正是这一本书帮助他奠定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理论基础。

而这一本书后来到唐玄宗的时候受到了重视,它帮助唐玄宗也是创造了一代盛世。后来这本书传到日本,日本两代盛世的创建也是靠这一部书。这就是告诉我们能够学习总结历史经验,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,而《群书治要》中所记载的这些理论方法都是通用的道理。

在唐太宗对《群书治要》的评论中,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,“手不释卷,知风化之本,见政理之源”。可见他学习非常有收获,是每一天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地读,都不忍心把这个书放下了。从这本书中他知道了社会风俗教化的根本,也知道了治国理政的源头,知道治国理政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了,换句话说治国理政,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,都被总结在《群书治要》这本书了。

所以我们领导者只要把这一本书读透了,经、史、子的智慧经验也就全部了解了。所以好学很重要,可以给我们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,也少走了很多的弯路。

摘自《群书治要·论语讲记》

覃冒 发表于 2025-5-13 07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〈群书治要〉之通古今而明治道》

《论语》"学则不固"之训,实为治国修身之枢要。焦循以"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"作解,深得圣学三昧。礼者,天理之节文,人事之仪则,非徒揖让周旋之末节,实为贯通天人、经纬万端之大法。魏徵等编撰《群书治要》,正是将散见于六经诸子中的礼义精粹,熔铸为经世致用之宝典。

唐太宗手不释卷而创贞观之治,其关键在"理得心安"四字。盖圣贤垂训,非为空谈性理,实乃"观乎天文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"(《易·贲卦》)的实践智慧。《群书治要》采摭六十五部典籍,删繁就简,取精用宏,恰如孔门"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"的治学要诀。太宗谓其"博而且要",正暗合《中庸》"致广大而尽精微"的圣学心法。

考《群书治要》之编纂体例,实具三重深意:
一曰"述而不作"的史学精神。全书五十卷皆以原典为据,如《尚书》取"民惟邦本"、《荀子》采"水则载舟"之喻,此即孔子"信而好古"的学术态度。
二曰"通经致用"的实践品格。书中特重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治乱之迹,恰体现《诗》教"鉴往知来"的深意。
三曰"执两用中"的辩证思维。于道家取"无为而治",于法家用"刑赏二柄",正是《易传》"天下同归而殊途"的智慧呈现。

日本醍醐天皇延喜、天历两朝之治,印证《群书治要》实为"放之四海而皆准"的治道精华。其根本在于把握"风化之本"与"政理之源"的辩证关系:
风化之本,在《孝经》"教民亲爱莫善于孝";
政理之源,在《孟子》"民为贵,社稷次之";
二者统合于《大学》"明明德于天下"的终极理想。

今人研习此书,当以"温故知新"为要:
首当明辨"常"与"变"——五伦八德为亘古不易之常道,而选举制度、赋税之法等皆可因时损益;
次须贯通"体"与"用"——以《论语》"为政以德"为本体,以《管子》"仓廪实知礼节"为实用;
终归"知"与"行"合一——效法太宗"临事不惑"的实践智慧,使往圣绝学真正成为经世济民之实学。

《群书治要》犹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,一端连着"修齐治平"的圣贤心法,一端接着当代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。学者诚能"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",则必能臻于《周易》所谓"通其变,使民不倦;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"的治世境界。
吾是楚天 发表于 2025-7-20 00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〈群书治要〉之通古今而明治道》

《论语》‘学则不固’之训,实为治国修身之枢要。焦循以‘不达于礼则蔽塞’为解,深契圣贤立教之本。礼者,天理之节文,人事之仪则,非仅仪节而已。今观《群书治要》所萃六经诸子之菁华,正所以破此‘蔽塞’之局,其价值有三重深意焉。

一、以学破固:圣贤心法之传承
唐太宗手不释卷而创贞观之治,非偶然也。魏徵等辑录经史子集要义,实为‘理得心安’之具体实践。《礼记》云:‘礼之所尊,尊其义也。’《治要》所载非陈编故纸,乃将‘礼义’化为可循之政术。如《尚书》‘民惟邦本’、《荀子》‘水则载舟’之喻,皆由学理贯通而致用。日本两朝盛世之基,恰证此理跨越时空之普适性。

二、以史为鉴:治道体用之合一
太宗谓‘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’,实指圣贤智慧之‘体’与历史经验之‘用’的完美结合。书中《春秋》褒贬、《史记》兴衰,非徒记事,实为‘政理之源’的具象化。昔齐桓公读《管子》而霸诸侯,玄宗览《治要》启开元,皆印证‘知风化之本’在明体达用。今人观历代典章制度之得失,犹见《治要》‘博而且要’之编纂智慧。

三、以简驭繁:当代治理之启示
《治要》五千余卷删存五十卷,恰合孔子‘述而不作’之精义。其‘过则勿惮改’的实践哲学,于今更具深意。现代治理之复杂,尤需此类‘以一贯之’的思维。如书中《周易》‘通变’思想、《孟子》‘仁政’主张,皆可转化为制度设计之原则。所谓‘古今通用’,非谓照搬旧制,实指把握‘主忠信’等根本规律。

昔程子言:‘读史当观大伦理、大机会、大治乱得失。’《群书治要》之为宝典,正在其删繁就简而直指本原。今之治学者,当效太宗‘手不释卷’之诚,更须以‘学则不固’的开放心态,使往圣绝学真正成为现代治理的活水源泉。若如是,则‘无友不如己者’之境界可至,‘临事不惑’之功用可成矣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