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264|回復: 1

[儒家文化]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古书中的『神』?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24 22:0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祭祀天地就代表了要对天地、自然万物保持敬畏之心

祭祀天地就代表了要对天地、自然万物保持敬畏之心

『问礼』这篇是鲁哀公向孔子请教『礼』的问题。孔子阐明了『礼』的作用以及古代先王是如何推行礼教的,为什么现代的君王不能够推行礼教。

哀公问于孔子曰:「大礼何如?子之言礼,何其尊也?」孔子曰:「丘闻之,民之所以生者,礼为大。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,非礼则无以辨君臣、上下、长幼之位焉,非礼则无以别男女、父子、兄弟、婚姻、亲族疏数之交焉。

出自【群书治要】卷十【孔子家语】。

鲁哀公问孔子说:『请问大礼是怎样的?为什么您说到『礼』总是那么尊崇?』

孔子曰:「丘闻之,民之所以生者,礼为大。」』孔子说:『我曾听说,人民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,礼是最重要的。』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上下尊卑之间的秩序,孔子向国君回答的时候,自称自己的名,人们为了对孔子尊重,把他称为『丘』(读『某』音)。

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。』『节事』,行事有节制,合乎标准。没有『礼』就无法按照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明。

古人通过祭祀天地神明,表达一种知恩报恩、饮水思源、返本报始的意识。因为人的生活所需、衣食住行,都来自于天地、自然,所以祭祀天地就代表了要对天地、自然万物保持敬畏之心、感恩之心,对于自然万物都不能过度浪费、过度索取。

这里提到天地之神,我们要对中国古书中的『神』有正确的理解。这里的『神』和西方宗教中的『无神论』的『神』是不一样的。这个『神』指在世的时候,对国家、人民有贡献的人,他过世之后把他尊称为『神』,并且建立庙给以祭祀,比如赵云庙、岳王庙、关帝庙等,这些人在世的时候对国家、人民有贡献,他有某种品德值得后人学习。所以这个『庙』相当于现在的纪念堂、纪念馆、纪念碑等,都是纪念前人的功德,让人们学习他的品格,所以这里没有迷信的含义。〖礼记〗中明确记载,对于哪些人应该祭祀,哪些人要定时地给予纪念,这都是教导人不忘本,知恩报恩。如果人人都能够知恩报恩,饮水思源,心善、行善、言善,那么整个社会环境就非常美好。

〖礼记•月令〗记载,仲夏之月,就是在夏天的第二个月,国君要祭祀古代那些在有生之年,曾对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,比如句龙、后稷等。句龙是共工氏的儿子,共工氏被颛顼打败后,颛顼任命句龙为土正官,负责平整土地,疏导河流。他在这方面贡献很大,所以被后世作为『后土』之神加以祭祀。后稷是帝喾的儿子,他教导人民稼穑、树艺五谷,所以被誉为『农耕始祖』、『五谷之神』。人们经常说社稷,这里的『社』是指土地神,『稷』指五谷神。

再比如,大家都喜欢供财神,中国人祭祀的财神是文财神范蠡。为什么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?并不是说你在他面前放一百元,他就保佑你赚一百万,这是迷信的做法。范蠡本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名士、谋士,他曾协助勾践打败吴国,收复失地,但是在庆功的时候,他发现勾践可以共患难,不可以同富贵,所以就偷偷地离开了越国,来到了当时的齐国之地,隐姓埋名,开始做生意。结果他很快就赚了一笔大钱,但是他没有用这些钱过骄奢淫逸的生活,反而把钱都拿出去救济那些有需要的穷亲戚、旧邻居等,结果又从小本生意做起,又赚了一笔钱,他又把钱散了出去,如此往返,做了三次,所以历史上有『三聚财、三散财』之称。后人认为他很会做生意,所以供他为『财神』。看到财神像范蠡,就想到自己要想赚钱就要懂得舍得的道理:『小舍小得,大舍大得,不舍不得。』当然,有的时候小舍,虽然花的钱很少,但是你的心量很大,那也会小舍大得。

这就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教育,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教学方式,让人看到这个『像』,就要想到他在世的功德以及身上所代表的品质,这是『神』的意思。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古人讲到『神』就是迷信,就是不可取的,实际都有教育的内涵,这和西方文化背景中的『神』是不同的。

铁马 發表於 2025-4-18 10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中国古典文献中"神"概念的本义与流变》

中国古典文献中的"神"概念,实为理解华夏文明精神内核的重要锁钥。今以《孔子家语·问礼》篇为切入点,试作系统辨析。

一、"神"之本质:功德崇拜的伦理化表达
《家语》所言"天地之神",当从祭祀制度的本源考察。《周礼·春官》载"以祀天神人鬼",郑玄注"有功烈于民者则祀之",此即"神"之正解。如句龙、后稷之祀,实为《礼记·祭法》"法施于民则祀之"原则的体现。这种"神格化"过程,本质是将道德典范升华为集体记忆符号。王肃注《家语》时特别强调:"山川社稷之神,皆古之圣贤。"可见其与宗教人格神存在本质差异。

二、礼制框架下的"神道设教"
孔子"非礼无以事神"之论,需结合三代礼制理解。《尚书·舜典》"禋于六宗"与《左传》"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"共同构成"神—礼—政"三位一体结构。但此处的祭祀行为,实为荀子所谓"君子以为文"的教化手段。如关帝崇拜始自宋代,至明清方纳入国家祀典,恰印证《礼记·祭统》"崇德报功"的演变逻辑。

三、中西"神"概念分野的哲学基础
西方神学中的"God"概念源于本体论追问,而中国之"神"则植根于伦理学建构。《周易·系辞》"阴阳不测之谓神"与《说文》"天神引出万物"的定义,均指向功能性的描述。朱熹在《中庸章句》中辨析:"鬼神,天地之功用。"这种实用理性精神,使中国的"神"始终保持着历史人物—道德典范—自然法则的三重维度。

四、当代认知的误区辨正
今人常以"迷信"概言古祀,实未明《春秋繁露》"缘恩而制礼"的深意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考历代祀典,指出"其废也以淫祀,其兴也以劝忠"。如杭州岳王庙、解州关帝庙等现存遗迹,本质上仍是《诗经》"高山仰止"道德传统的物质载体。

结语:
中国古典"神"概念的本质,是以礼为经、以史为纬的价值传承体系。从甲骨文的"示"部字群到《文献通考》的郊社制度,始终贯穿着"慎终追远"的伦理自觉。明乎此,则知《家语》"事神"之说,实为"敬天法祖"文明基因的深刻体现。今人倘能超越语义障蔽,自可领会先贤"神道设教而天下服"的治世智慧。

(全文798字)
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-4-27 12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中国古典文献中"神"概念的礼制本义与人文精神》

在中国古典文献体系中,"神"这一概念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,与西方宗教神学存在本质差异。《孔子家语》所载"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"的论述,实际上揭示了先秦时期"神"概念的三个重要维度:其一为自然崇拜的仪式化表达,其二为伦理秩序的象征性载体,其三为历史记忆的制度性延续。

从文字学角度考察,"神"字从"示"从"申"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"天神引出万物者也"。这种造字思维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古人将自然规律人格化的认知特点。在《礼记·祭法》中明确记载:"法施于民则祀之,以死勤事则祀之,以劳定国则祀之,能御大灾则祀之,能捍大患则祀之。"这种祭祀标准充分说明,中国古代的"神"本质上是历史人物功德的人格化象征。

具体到《问礼》篇的语境,孔子强调的"天地之神"具有鲜明的礼制特征。在周代祭祀体系中,天地祭祀属于"大祀",其核心功能在于建构"天-地-人"的宇宙秩序。如《周礼·春官》记载的"以禋祀祀昊天上帝",本质上是通过仪式化的礼制程序,将自然力量纳入人文伦理的规范系统。这种"神道设教"的思维,与西方"神创论"有着根本区别。

以句龙、后稷的祭祀为例,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载"共工氏有子曰句龙,为后土",其神格化过程完全遵循"有功则祀"的原则。后稷被尊为农神,见于《诗经·生民》"诞后稷之穑,有相之道",这种神化实质是对农业文明开创者的历史纪念。孔子所言"节事天地之神"的深层含义,正是通过礼制将自然崇拜转化为道德教化的媒介。

在实践层面,中国古代的"神"概念始终与礼制互为表里。《礼记·祭统》强调"夫祭有十伦",通过祭祀活动维系君臣、父子、贵贱等伦理关系。这种制度设计使得"神"不再是个体崇拜对象,而成为社会教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明代丘濬《大学衍义补》对此有精辟总结:"古者立祀,非但以报往,盖以劝来。"

当代学者应当注意,中国古典文献中的"神"概念具有以下特征:第一,其本质是历史记忆的仪式性保存;第二,其功能在于维系社会伦理秩序;第三,其实现途径完全依托于礼制规范。这种人文主义的神观,与西方宗教神学将"神"视为超验存在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。

理解这一点,才能准确把握孔子"节事天地之神"的深刻含义——这既不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,也不是简单的祖先纪念,而是通过制度化的礼仪程序,将自然力量和历史人物纳入现实社会的价值建构体系。这种独特的文化智慧,正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精神遗产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