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233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學以廣才 行方致遠

[複製連結]
+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7-24 20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,有疑難則虛心請教,來明辨真諦。

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,有疑難則虛心請教,來明辨真諦。

君子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,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

——【群書治要】卷一【周易】

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』,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,有疑難則虛心請教,來明辨真諦。諸葛亮在【誡子書】中說:『非學無以廣才。』明朝的大儒鄭曉也曾教誡子弟說:『大志非才不就,大才非學不成。』遠大的志向,沒有偉大的人才就不能夠成就;而偉大的人才,不通過學習也不能夠成就。無論何種學問,都必須好學才能成就,所以古人說『學海無涯苦作舟』。既然這麼苦,爲什麼還去學?『人不學,不知道』『人不學,不知義』,如果不學、不明理,結果就更苦了。現在的社會,無論是貧富貴賤都有人身心不安,身心不安的原因在哪裡?古人說『理得心安』,因爲不明理,不知道事實真相,所以都是汲汲地妄求,即用不符合道義的方式,去獲得不屬於自己的利益,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,還讓自己身心疲憊,這皆因人不明理所致。

【中庸】形容好學是:『有弗學,學之弗能弗措也。有弗問,問之弗知弗措也。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。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。有弗行,行之弗篤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』『有弗學』,『弗』當『不』字講,就是平時有不讀書的時候。雖然有不學的時候,但是無論如何要勉勵自己,一有空閒就要學習,學必須要學得成功,所以說『學之弗能弗措也』。『措』就當『置』字解釋。『置』是放置,把一個東西放在那裡不予理會,這叫置,也叫措。意思是,只要有空閒學習的時候,就要學。並不是說,學得差不多了,就該停止了。學就要學會、學能,沒有學到能的時候,『弗措也』,就不能放下,一定要繼續學習。

有弗問』,有不問問題的時候。但只要有問的機會,如有師長、朋友、同學在旁邊,有機會向他們提問,就一定要問。『問之弗知』,問的時候,問得理解得還不夠,或者知道得還不夠徹底,『弗措也』,也不要就此放下,還要繼續再問。

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。』有不思的時候,『思』是研究。有不研究的時候,但是一有空閒,只要時間許可就要研究。研究到什麼程度?『弗得弗措也』,就是心裡有所得。如果『思』得不到要領,思得不夠透徹,那就不能放下,一定要思出一個結論,思出一個所以然。

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』,『辨』是辨別。有不辨別的時候,但是一旦要辨別,就要辨別得非常透徹、徹底明了,沒有到徹底明了的時候,也不要放下。

有弗行,行之弗篤弗措也。』這一句話是講實行。有不實行的時候,但是要實行就要實行得徹底,這就叫篤行。也就是說,要行就要行到十分,不要只行到八九分就停止了,沒有到這個程度就不能放下、不能停止。下面講,雖然人的能力、智慧、聰明不相等,但是只要肯學、好學都能成就,所以不要自暴自棄,像【弟子規】中說的『勿自暴,勿自棄,聖與賢,可馴致』。

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』別人的智慧高,他聽一次就能明白,要是自己的智慧不如他,就要花上一百倍的功夫,自己也能辦得到。『人十能之』,人家拿出十分的力量就能做到,自己拿上千倍的功夫也能辦得到,只要肯干,堅持不懈就能成功。

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』『果』就是下定決心。下定決心這麼做,即使愚鈍,聰明智慧比不上人家,但如果自己用上千百倍的功夫,也能變得明智。『柔』,指能力不足,雖然能力比不上他人,他人的能力強,很快就做好了,但是我們下上千倍的功夫,能力也能變強,就看自己肯不肯學、肯不肯干。這是告訴我們要好學。

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』要用寬恕厚道的存心,待人接物;用仁慈博愛的精神,廣行於天下。『寬』,是寬恕。『恕』,上面是一個『如』,下面是一個『心』,這個字讓我們明白了什麼叫恕。恕,就是做到如其心。如誰的心?如對方的存心。能站在對方的角度,換位思考,將心比心,就能做到寬恕。譬如,看到別人做錯事,要生氣、發火的時候,就要反躬自問,我自己是不是一個聖賢人?是不是一點錯誤都不會犯?如果自己還不是一個聖賢人,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習氣毛病,也就不能要求別人一點錯誤也不犯。當我犯錯誤的時候,希望別人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?希望別人能考慮到自己的環境、生長條件、經歷、苦衷,給自己一個改過的機會。那麼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,也要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,這就叫恕。

所以孔子的弟子來請教:『有沒有一個字,可以終生奉行的?』孔子說:『有,這個字就是恕。』那就是『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』,也就是【弟子規】中所說的『將加人,先問己,己不欲,即速已』。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捫心自問,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、行爲方式來對待我?如果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、行爲方式來對我,那我就不能這樣去對待別人,這就是恕。

(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2年08月12日)

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-7-21 08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爲學之道:從聚辨居行談聖賢工夫】

【釋題】
"學以廣才,行方致遠"八字,實爲聖賢工夫之總綱。前者言格物致知之要,後者明修身篤行之本。今觀【群書治要】引【周易】"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"四句,恰成此理之註腳。愚以爲,此十六字真言,當與【中庸】"博學審問"章參看,乃見古人治學之全貌。

【解經】
【乾·文言】此語可分四重境界:
一曰"學以聚之",即鄭曉所謂"大才非學不成"。朱子【近思錄】云:"積累多後,自然見去。"非獨聚書本知識,更在聚德性之知。如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前遍讀經史,即是"聚之"工夫。

二曰"問以辨之",此乃慎思明辨之功。【禮記·學記】言"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",張橫渠【經學理窟】特重"共學"之益。昔孔子入太廟每事問,非不知也,正顯"辨之"之誠。

三曰"寬以居之",尤見工夫。【論語】載"仁者安仁",【孟子】言"居仁由義",皆強調學問須落於身心安頓。程明道"吟風弄月"、邵康節"安樂窩",俱是此境體現。

四曰"仁以行之",乃學問終極。【二程粹言】云:"學貴力行。"王船山【尚書引義】更直言:"行可兼知,而知不可兼行。"諸葛武侯"淡泊明志"之教,正在導人由知入行。

【針砭時弊】
今人所以"理不得而心不安"者,其病有三:
一曰學而不聚。泛觀博覽而無所歸宗,如錢散地不可貫拾。此違"學之弗能弗措"之訓。

二曰問而不辨。或囫圇吞棗,或固執己見。昔荀子言"不問而告謂之傲",今人則"問而不思"尤爲通病。

三曰居而不寬。知識充棟而心胸逼仄,恰如【菜根譚】所譏"讀書窮理,要以識趣爲先"。

【工夫指要】
愚以爲當依【中庸】五步修行:
1. 學須如顏子"欲罷不能",【朱子讀書法】所謂"著緊用力";
2. 問當效子貢"叩其兩端",張載"濯去舊見"之說尤宜深味;
3. 思必若程子"體貼"二字,非徒邏輯推演;
4. 辨需具慧眼,如陸九淵"六經注我"之氣魄;
5. 行貴篤實,船山先生"歷險阻而不渝"方爲真知。

【結語】
【周易】此語,實爲"內聖外王"之樞機。學者誠能由聚辨而居行,則【誡子書】"廣才"之效、【中庸】"雖愚必明"之驗,自可不期而至。勉哉諸君!當知"學海無涯"非謂苦海,乃是仁智之樂境也。

(全文798字)
淨軍 發表於 2025-7-30 19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爲學之道的三重境界】
(依【群書治要】經義闡微)

【周易】"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"八字,實爲千古爲學之綱宗。今觀時人論學,多止於知識累積之淺層,未達古人"學以廣才,行方致遠"之深境。茲據經傳要義,分三重境界論之。

一、格物致知:學問之基
鄭曉所言"大才非學不成",正合【大學】"致知在格物"之訓。昔朱子注【四書】,特重"即物窮理"之功。今人每以記誦爲學,殊不知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前,亦曾"格竹七日"而病。故【中庸】"弗能弗措"之教,非謂蠻力苦讀,乃強調"一物未格,則一理未明"的治學態度。王念孫考【廣雅】十年成疏證,戴震爲解【考工記】親驗匠器,皆此境典範。

二、切問近思:明辨之道
"問以辨之"非徒答疑,實關學問體系之構建。孔子入太廟"每事問",非不知也,乃"正名"思想之實踐。清儒章學誠【文史通義】特標"學問"與"功力"之辨:記誦之博是功力,自得之見方爲學問。今之學者當效法顧炎武【日知錄】,以"采銅於山"精神考辨源流。如段玉裁注【說文】,凡立一說必遍考周秦典籍,此即"辨之弗明弗措"的現代詮釋。

三、仁以行之:學問之歸
【周易】"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",揭示爲學終極境界。陸九淵云:"學者所以爲學,學爲人而已。"東林書院"風聲雨聲讀書聲"聯語,正是此意註腳。張載"爲天地立心"四句,非空言也,必如黃宗羲著【明夷待訪錄】方見真章。今人當思錢穆所言:"學問必歸宿到自身生活,始是真學問。"

【群書治要】引【周易】此語,實暗合【論語】"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"之教。今之困頓,非學不足,乃行之不篤。願諸君以顧炎武"行己有恥"爲律,以王夫之"六經責我開生面"爲志,則"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"之境可期矣。

(全文798字,依經立論,謹守傳統註疏體例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