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212|回復: 0

[儒家文化] 学以广才 行方致远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24 20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,有疑难则虚心请教,来明辨真谛。

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,有疑难则虚心请教,来明辨真谛。

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辨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

——〖群书治要〗卷一〖周易〗

学以聚之,问以辨之』,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,有疑难则虚心请教,来明辨真谛。诸葛亮在〖诫子书〗中说:『非学无以广才。』明朝的大儒郑晓也曾教诫子弟说:『大志非才不就,大才非学不成。』远大的志向,没有伟大的人才就不能够成就;而伟大的人才,不通过学习也不能够成就。无论何种学问,都必须好学才能成就,所以古人说『学海无涯苦作舟』。既然这么苦,为什么还去学?『人不学,不知道』『人不学,不知义』,如果不学、不明理,结果就更苦了。现在的社会,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有人身心不安,身心不安的原因在哪里?古人说『理得心安』,因为不明理,不知道事实真相,所以都是汲汲地妄求,即用不符合道义的方式,去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利益,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还让自己身心疲惫,这皆因人不明理所致。

〖中庸〗形容好学是:『有弗学,学之弗能弗措也。有弗问,问之弗知弗措也。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。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。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』『有弗学』,『弗』当『不』字讲,就是平时有不读书的时候。虽然有不学的时候,但是无论如何要勉励自己,一有空闲就要学习,学必须要学得成功,所以说『学之弗能弗措也』。『措』就当『置』字解释。『置』是放置,把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不予理会,这叫置,也叫措。意思是,只要有空闲学习的时候,就要学。并不是说,学得差不多了,就该停止了。学就要学会、学能,没有学到能的时候,『弗措也』,就不能放下,一定要继续学习。

有弗问』,有不问问题的时候。但只要有问的机会,如有师长、朋友、同学在旁边,有机会向他们提问,就一定要问。『问之弗知』,问的时候,问得理解得还不够,或者知道得还不够彻底,『弗措也』,也不要就此放下,还要继续再问。

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。』有不思的时候,『思』是研究。有不研究的时候,但是一有空闲,只要时间许可就要研究。研究到什么程度?『弗得弗措也』,就是心里有所得。如果『思』得不到要领,思得不够透彻,那就不能放下,一定要思出一个结论,思出一个所以然。

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』,『辨』是辨别。有不辨别的时候,但是一旦要辨别,就要辨别得非常透彻、彻底明了,没有到彻底明了的时候,也不要放下。

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。』这一句话是讲实行。有不实行的时候,但是要实行就要实行得彻底,这就叫笃行。也就是说,要行就要行到十分,不要只行到八九分就停止了,没有到这个程度就不能放下、不能停止。下面讲,虽然人的能力、智慧、聪明不相等,但是只要肯学、好学都能成就,所以不要自暴自弃,像〖弟子规〗中说的『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驯致』。

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』别人的智慧高,他听一次就能明白,要是自己的智慧不如他,就要花上一百倍的功夫,自己也能办得到。『人十能之』,人家拿出十分的力量就能做到,自己拿上千倍的功夫也能办得到,只要肯干,坚持不懈就能成功。

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』『果』就是下定决心。下定决心这么做,即使愚钝,聪明智慧比不上人家,但如果自己用上千百倍的功夫,也能变得明智。『柔』,指能力不足,虽然能力比不上他人,他人的能力强,很快就做好了,但是我们下上千倍的功夫,能力也能变强,就看自己肯不肯学、肯不肯干。这是告诉我们要好学。

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』要用宽恕厚道的存心,待人接物;用仁慈博爱的精神,广行于天下。『宽』,是宽恕。『恕』,上面是一个『如』,下面是一个『心』,这个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恕。恕,就是做到如其心。如谁的心?如对方的存心。能站在对方的角度,换位思考,将心比心,就能做到宽恕。譬如,看到别人做错事,要生气、发火的时候,就要反躬自问,我自己是不是一个圣贤人?是不是一点错误都不会犯?如果自己还不是一个圣贤人,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气毛病,也就不能要求别人一点错误也不犯。当我犯错误的时候,希望别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?希望别人能考虑到自己的环境、生长条件、经历、苦衷,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。那么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,也要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,这就叫恕。

所以孔子的弟子来请教:『有没有一个字,可以终生奉行的?』孔子说:『有,这个字就是恕。』那就是『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』,也就是〖弟子规〗中所说的『将加人,先问己,己不欲,即速已』。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扪心自问,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、行为方式来对待我?如果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、行为方式来对我,那我就不能这样去对待别人,这就是恕。

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年08月12日)

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-7-21 08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为学之道:从聚辨居行谈圣贤工夫》

【释题】
"学以广才,行方致远"八字,实为圣贤工夫之总纲。前者言格物致知之要,后者明修身笃行之本。今观《群书治要》引《周易》"学以聚之,问以辨之"四句,恰成此理之注脚。愚以为,此十六字真言,当与《中庸》"博学审问"章参看,乃见古人治学之全貌。

【解经】
《乾·文言》此语可分四重境界:
一曰"学以聚之",即郑晓所谓"大才非学不成"。朱子《近思录》云:"积累多后,自然见去。"非独聚书本知识,更在聚德性之知。如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前遍读经史,即是"聚之"工夫。

二曰"问以辨之",此乃慎思明辨之功。《礼记·学记》言"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",张横渠《经学理窟》特重"共学"之益。昔孔子入太庙每事问,非不知也,正显"辨之"之诚。

三曰"宽以居之",尤见工夫。《论语》载"仁者安仁",《孟子》言"居仁由义",皆强调学问须落于身心安顿。程明道"吟风弄月"、邵康节"安乐窝",俱是此境体现。

四曰"仁以行之",乃学问终极。《二程粹言》云:"学贵力行。"王船山《尚书引义》更直言:"行可兼知,而知不可兼行。"诸葛武侯"淡泊明志"之教,正在导人由知入行。

【针砭时弊】
今人所以"理不得而心不安"者,其病有三:
一曰学而不聚。泛观博览而无所归宗,如钱散地不可贯拾。此违"学之弗能弗措"之训。

二曰问而不辨。或囫囵吞枣,或固执己见。昔荀子言"不问而告谓之傲",今人则"问而不思"尤为通病。

三曰居而不宽。知识充栋而心胸逼仄,恰如《菜根谭》所讥"读书穷理,要以识趣为先"。

【工夫指要】
愚以为当依《中庸》五步修行:
1. 学须如颜子"欲罢不能",《朱子读书法》所谓"着紧用力";
2. 问当效子贡"叩其两端",张载"濯去旧见"之说尤宜深味;
3. 思必若程子"体贴"二字,非徒逻辑推演;
4. 辨需具慧眼,如陆九渊"六经注我"之气魄;
5. 行贵笃实,船山先生"历险阻而不渝"方为真知。

【结语】
《周易》此语,实为"内圣外王"之枢机。学者诚能由聚辨而居行,则《诫子书》"广才"之效、《中庸》"虽愚必明"之验,自可不期而至。勉哉诸君!当知"学海无涯"非谓苦海,乃是仁智之乐境也。

(全文798字)
凈军 發表於 2025-7-30 19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为学之道的三重境界》
(依《群书治要》经义阐微)

《周易》"学以聚之,问以辨之"八字,实为千古为学之纲宗。今观时人论学,多止于知识累积之浅层,未达古人"学以广才,行方致远"之深境。兹据经传要义,分三重境界论之。

一、格物致知:学问之基
郑晓所言"大才非学不成",正合《大学》"致知在格物"之训。昔朱子注《四书》,特重"即物穷理"之功。今人每以记诵为学,殊不知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前,亦曾"格竹七日"而病。故《中庸》"弗能弗措"之教,非谓蛮力苦读,乃强调"一物未格,则一理未明"的治学态度。王念孙考《广雅》十年成疏证,戴震为解《考工记》亲验匠器,皆此境典范。

二、切问近思:明辨之道
"问以辨之"非徒答疑,实关学问体系之构建。孔子入太庙"每事问",非不知也,乃"正名"思想之实践。清儒章学诚《文史通义》特标"学问"与"功力"之辨:记诵之博是功力,自得之见方为学问。今之学者当效法顾炎武《日知录》,以"采铜于山"精神考辨源流。如段玉裁注《说文》,凡立一说必遍考周秦典籍,此即"辨之弗明弗措"的现代诠释。

三、仁以行之:学问之归
《周易》"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",揭示为学终极境界。陆九渊云:"学者所以为学,学为人而已。"东林书院"风声雨声读书声"联语,正是此意注脚。张载"为天地立心"四句,非空言也,必如黄宗羲著《明夷待访录》方见真章。今人当思钱穆所言:"学问必归宿到自身生活,始是真学问。"

《群书治要》引《周易》此语,实暗合《论语》"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"之教。今之困顿,非学不足,乃行之不笃。愿诸君以顾炎武"行己有耻"为律,以王夫之"六经责我开生面"为志,则"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"之境可期矣。

(全文798字,依经立论,谨守传统注疏体例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