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657|回復: 1

[儒家文化] 物必先腐,而后虫生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22 15:4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舜在宫廷四门迎接诸侯

舜在宫廷四门迎接诸侯

宾于四门,四门穆穆。宾,迎也。四门,宫四门也。舜流四凶族,诸侯来朝者,舜宾迎之,皆有美德,无凶人也。

出自〖群书治要〗卷二〖尚书〗。

『宾』,迎接的意思。『四门』,指宫廷四面的门户。『穆穆』,孔安国传,美德的意思。舜在宫廷四门迎接诸侯,四门来朝拜者,穆穆然皆有美德。舜流放了四位凶恶的诸侯,流放了他们之后,诸侯再来朝拜的,舜在四门迎接他们,都是有美德的,没有凶恶的人了。

魏徵大人的注解特别好:『舜流四凶族,诸侯来朝者,舜宾迎之,皆有美德,无凶人也。』为什么『四门穆穆』了?首先是把四个凶恶、狠毒的部族首领——穷奇、浑敦、饕餮、梼杌,这四个人流放了,这就是去『害群之马』。这和现在反腐倡廉『打老虎』的做法是一样的。为什么要『打老虎』?〖孟子〗中说: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其恶于众也。』一定要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。如果没有仁德之心却高高在上,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扩散出来,传播给更广泛的民众。

例如,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专题片〖零容忍〗,『零』就是对这些『大老虎』的处罚。为什么要对他们严厉地处罚?就是要去『害群之马』。而且还要肃清流毒,为什么?因为他们虽然被绳之以法,但在他们的长期治理之下,结党营私、升官发财的习气并没有因为他们被绳之以法就没有了,这种习惯、风气还仍然存在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:『党风廉政建设,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。「物必先腐,而后虫生。」近年来,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、社会动荡、政权垮台,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大量事实告诉我们,腐败问题越演越烈,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!我们要警醒啊!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,性质非常恶劣,政治影响极坏,令人触目惊心。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,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,做到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,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。』

在这之后的一些重要讲话中,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:『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,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,关键就在「常」、「长」两个字,一个是要经常抓,一个是要长期抓。我们要坚定决心,有腐必反、有贪必肃,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,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。……要以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,善始善终、善做善成,防止虎头蛇尾』。

所以,从十八大以来,『打老虎、抓苍蝇』在反腐倡廉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。这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腐败问题危害性的认识非常透彻、非常深刻密不可分。

五条鱼 發表於 2025-4-18 20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物必先腐而后虫生"与当代廉政建设的深层意蕴》

"物必先腐,而后虫生"这一古训,深刻揭示了事物衰败的内在规律。考其本源,《群书治要》所载舜帝"宾于四门,四门穆穆"的典故,实为治国理政的永恒镜鉴。舜流四凶而天下归心,此中深意,值得今人反复体味。

舜帝治国之要,首在"去邪存正"。穷奇、浑敦、饕餮、梼杌四凶之流放,非仅为惩戒恶行,实乃政治生态之根本净化。魏徵注"诸侯来朝者皆有美德",正说明清除害群之马的政治效应——当权力中枢肃清腐败,则四方贤才自然辐辏。这与《孟子》"惟仁者宜在高位"的政治哲学一脉相承,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决定政治清浊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引此古训,实具三重深意:其一,揭示腐败的根源性危害。如朽木生虫,制度漏洞与道德沦丧实为腐败温床。其二,阐明反腐的治本之策。非仅惩处已发案件,更须构建"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"的机制。其三,指出长期治理的必要性。"常""长"二字,道出廉政建设如舜之"四门穆穆",非一时之功,乃持久之业。

观《零容忍》所载案例,可见"流毒"之害尤甚于"四凶"。当代反腐既要"打虎拍蝇"清除存量,更须"肃清流毒"阻断传染。此即舜帝流放四凶后仍须持续教化诸侯的现代启示。政治生态修复,既需雷霆手段,更需春风化雨。

廉政建设当以"三清"为目标:干部清正系于个人修养,政府清廉赖于制度约束,政治清明成于文化熏陶。此三者,恰如古之"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"的大学之道,构成层层递进的治理体系。

昔舜帝"宾迎诸侯"而天下治,今之治国者亦当以清明政治"宾迎"天下民心。历史证明,唯有持续净化政治生态,方能实现"四门穆穆"的治理境界。此乃五千年中华治道给予当代的最深刻启示。
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-4-28 14:2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物必先腐而后虫生"与舜政的当代启示》

【经义阐微】
《群书治要》所载舜"宾于四门"之典,实为治国理政之枢要。孔传"穆穆"二字,非仅状仪容之庄敬,更深喻政治生态之澄明。舜流四凶而后四门穆穆,恰印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"去恶木则嘉谷植"之理。魏徵注文尤具慧眼,将"四凶"解为害群之马,与今日"打虎拍蝇"之策古今辉映。

考《尚书·舜典》原文,舜之治术可分三重境界:其一"象以典刑"以明规矩,其二"流宥五刑"以存宽厚,其三"殛鲧于羽山"以示雷霆。此三重奏恰合《礼记·中庸》"宽柔以教,不报无道"与"衽金革,死而不厌"的刚柔之道。四凶之流放,非舜性苛严,实为《孟子》"仁者爱人"之终极体现——以一时之严护万民之仁。

【今典互证】
习总书记引"物必先腐而后虫生"古训,实承《荀子·劝学》"肉腐出虫,鱼枯生蠹"之喻,更暗合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"国之败,由官邪也"的论断。观《零容忍》所载案例,正可见"不仁而在高位"者如何"播其恶于众"——此即《盐铁论·疾贪》所谓"欲影正者端其表,欲下廉者先之身"的反面例证。

肃清流毒之要,在《贞观政要·论择官》中早有明训:"用得正人,为善者皆劝;误用恶人,不善者竞进。"今日"常长二字诀",实为对《朱子语类》"日日新之谓盛德"的创造性转化。舜政给当代的启示有三:
一曰"浚源"(《谏太宗十思疏》语),如舜之"纳于大麓"亲察民瘼;
二曰"固本",效舜"五载一巡狩"的常态监督;
三曰"清流",承其"三载考绩"的淘汰机制。

【结语】
《周易·革卦》云"大人虎变,其文炳也",今之反腐正如舜之流四凶,非为彰显威权,实乃《孟子》"行一不义,杀一不辜而得天下,皆不为也"的政治伦理实践。读《群书治要》此章,当悟"四门穆穆"非自然天成,乃是以"除恶务本"(《尚书·泰誓》语)的决绝换得。昔舜"辟四门,明四目",今之全面从严治党,正是对"视远惟明,听德惟聪"(《尚书·太甲》)这一古老政治智慧的当代诠释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