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692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古代人求學不是求知識,而是求學問、求智慧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7-18 14:0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與朋友交往,言行誠信

與朋友交往,言行誠信

子夏曰:『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』

子夏,【史記】中記載:『卜商,字子夏,少孔子四十四歲。』子夏,姓卜,名商,他比孔老夫子年輕四十四歲。『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』,孔子過世之後,子夏就到了西河這個地方,教授生徒,他曾經是魏文侯的老師。

事父母,能竭其力』,『竭』在【說文解字】中註解:『竭,負舉也。負舉者必盡力,故竭。』一個人要背負一個東西就必須要盡力,這個稱為竭,也解釋為『盡』,就是竭盡全力。

事君,能致其身』,君,解釋為『至尊』,即至高無上,至為尊貴的。鄭玄註解:『天子、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,皆曰君。』換一句話說,在現代社會,一個國家的總統、總理,一個地方的省長、市長、縣長,乃至於一個公司團體的領導人都稱為君。『能致其身』,註解:『盡忠節,不愛其身也』。侍奉領導,侍奉君主能夠不私愛其身,竭盡全力就是『致其身』。

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』,『朋』同門曰朋,『同志曰友。『信』誠信。『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』,『謂』,【爾雅訓詁】釋為『說也』。這句話是說侍奉父母能夠竭心盡力;侍奉君主領導能夠盡忠,不私愛其身;與朋友交往,言行誠信,雖然他說自己沒有學習,我也說他已經學了。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

中國古人求學的目的是什麼?學問和知識是不一樣的,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廣學多聞,很有學識,這個學的是知識,不叫學問。我們也知道歷史上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他一個字都不認識,沒有知識,但是他很有學問,很有智慧,別人有問題去請教他,他能夠回答,能夠點撥人。

所以古代人求學不是求知識,而是求學問、求智慧。知識解決不了問題,但是智慧卻可以解決問題。

求學問從哪裏開始呢?就是從學五倫大道開始。所以這一句話講的是『倫常之意』。『倫』,就是五倫,『常』,就是不變的意思,也就是說時代有變,但是五倫之學不能夠變。

【左傳】中也說:『人棄常,則妖興。什麼叫『人棄常』呢?就是人不再講求『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』,五倫大道不講了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五常不再講究了。把這些拋棄的話,『則妖興』,即怪異的現象,違背常理的現象就發生了。像『子殺父』,『兒女把父母送上法庭』,『兄弟因為財產起了紛爭』,等等諸如此類的五倫關係的紊亂現象就產生了,這都是因為不講求五常導致的。

五倫是指『父子有親、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』。這句話講的是倫常之意。因為【論語治要】是從【論語】之中節選出來的,主要是講治國平天下的理論,所以這一句話前面有四個字沒有選進來,就是『賢賢易色』。這四個字主要是講夫妻之倫,夫妻之間選擇配偶的時候要重德不重色,這叫『賢賢易色』。

摘自【群書治要·論語講記】

唐亢宛 發表於 2025-4-26 19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古人求學之本:從子夏之教窺見學問與智慧之別】

子夏此章,實為儒家為學之要義所在。今人常惑於"學"字之義,以記誦為學,以博聞為能,殊不知古人所謂"學",乃在日用倫常中見其真章。許慎【說文】釋"學"為"覺悟也",段玉裁注云:"敎敀而後知不足,知不足而後能自反也",正與子夏"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"相發明。

考"事父母能竭其力"一語,鄭玄注【孝經】云:"竭力者,盡愛敬之誠也"。朱子【論語集注】更指出:"子夏言人能是三者,雖未學禮義,而本立矣"。此中深意,在於為學當以德行為本。清儒李顒【四書反身錄】謂:"學苟不在性情上用功,則學非其學",可謂得之。今人求學,多在知識技能上着力,而古人所求,乃是"變化氣質"的實學。

"事君能致其身"之說,當置於春秋時代語境理解。【禮記·表記】載:"事君可貴可賤,可富可貧,可生可殺,而不可使為亂",此即"致身"之義。王夫之【讀四書大全說】辨析:"致者,極也,不私其身,如孝子之事親"。值得注意的是,子夏將事君與事親並提,暗含【孝經】"移孝作忠"之理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金履祥言:"此章言學之實,不必盡在誦讀",正點明古人求學之要,不在章句而在踐行。

至若"與朋友交言而有信",尤見古人學問之切實。【白虎通】釋"朋友"曰:"朋者黨也,友者佑也",鄭玄注【周禮】謂:"同師曰朋,同志曰友"。孔子曰"友直友諒友多聞",而子夏特標"言而有信",蓋因信為五常之本。戴震【孟子字義疏證】言:"人倫日用,聖人以通天下之情,遂天下之欲",正與此章相表裏。

今人每以惠能不識文字為異事,實則【壇經】載其得法後"說法如雲雨",此即子夏所謂"謂之學矣"的註腳。章學誠【文史通義】區分"功力"與"學問":"記誦名數,搜剔遺逸,此功力也;... 約性情於仁義,達學問於道德,此學問也。"古人求學,正是要由功力進於學問,化知識為智慧。

【左傳】"人棄常則妖興"之誡,當與【漢書·藝文志】"仲尼沒而微言絕"並觀。五倫之道,實為中華文明之根基。顧炎武【日知錄】論"正始風俗"云:"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",而今世之亂,正因"學"失其本。錢穆先生【國史大綱】指出:"中國學問經史子集四部,其精神一貫相承",此一貫者,正是子夏所示人倫日用之道。

要之,古人求學,求的是"明體達用"的實學。從子夏之教可見,真學問必見於"入則孝,出則悌"的日常實踐,必顯於"言忠信,行篤敬"的處世準則。今日重倡國學,當以此為法,使學問回歸其修身成德的本質,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