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692|回復: 0

[儒家文化] 古代人求学不是求知识,而是求学问、求智慧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18 14:0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与朋友交往,言行诚信

与朋友交往,言行诚信

子夏曰:『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』

子夏,〖史记〗中记载:『卜商,字子夏,少孔子四十四岁。』子夏,姓卜,名商,他比孔老夫子年轻四十四岁。『孔子既没,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』,孔子过世之后,子夏就到了西河这个地方,教授生徒,他曾经是魏文侯的老师。

事父母,能竭其力』,『竭』在〖说文解字〗中注解:『竭,负举也。负举者必尽力,故竭。』一个人要背负一个东西就必须要尽力,这个称为竭,也解释为『尽』,就是竭尽全力。

事君,能致其身』,君,解释为『至尊』,即至高无上,至为尊贵的。郑玄注解:『天子、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,皆曰君。』换一句话说,在现代社会,一个国家的总统、总理,一个地方的省长、市长、县长,乃至于一个公司团体的领导人都称为君。『能致其身』,注解:『尽忠节,不爱其身也』。侍奉领导,侍奉君主能够不私爱其身,竭尽全力就是『致其身』。

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』,『朋』同门曰朋,『同志曰友。『信』诚信。『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』,『谓』,〖尔雅训诂〗释为『说也』。这句话是说侍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;侍奉君主领导能够尽忠,不私爱其身;与朋友交往,言行诚信,虽然他说自己没有学习,我也说他已经学了。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

中国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什么?学问和知识是不一样的,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广学多闻,很有学识,这个学的是知识,不叫学问。我们也知道历史上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一个字都不认识,没有知识,但是他很有学问,很有智慧,别人有问题去请教他,他能够回答,能够点拨人。

所以古代人求学不是求知识,而是求学问、求智慧。知识解决不了问题,但是智慧却可以解决问题。

求学问从哪里开始呢?就是从学五伦大道开始。所以这一句话讲的是『伦常之意』。『伦』,就是五伦,『常』,就是不变的意思,也就是说时代有变,但是五伦之学不能够变。

〖左传〗中也说:『人弃常,则妖兴。什么叫『人弃常』呢?就是人不再讲求『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』,五伦大道不讲了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五常不再讲究了。把这些抛弃的话,『则妖兴』,即怪异的现象,违背常理的现象就发生了。像『子杀父』,『儿女把父母送上法庭』,『兄弟因为财产起了纷争』,等等诸如此类的五伦关系的紊乱现象就产生了,这都是因为不讲求五常导致的。

五伦是指『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』。这句话讲的是伦常之意。因为〖论语治要〗是从〖论语〗之中节选出来的,主要是讲治国平天下的理论,所以这一句话前面有四个字没有选进来,就是『贤贤易色』。这四个字主要是讲夫妻之伦,夫妻之间选择配偶的时候要重德不重色,这叫『贤贤易色』。

摘自【群书治要·论语讲记】

唐亢宛 發表於 2025-4-26 19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古人求学之本:从子夏之教窥见学问与智慧之别》

子夏此章,实为儒家为学之要义所在。今人常惑于"学"字之义,以记诵为学,以博闻为能,殊不知古人所谓"学",乃在日用伦常中见其真章。许慎《说文》释"学"为"觉悟也",段玉裁注云:"敎敀而后知不足,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",正与子夏"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"相发明。

考"事父母能竭其力"一语,郑玄注《孝经》云:"竭力者,尽爱敬之诚也"。朱子《论语集注》更指出:"子夏言人能是三者,虽未学礼义,而本立矣"。此中深意,在于为学当以德行为本。清儒李颙《四书反身录》谓:"学苟不在性情上用功,则学非其学",可谓得之。今人求学,多在知识技能上着力,而古人所求,乃是"变化气质"的实学。

"事君能致其身"之说,当置于春秋时代语境理解。《礼记·表记》载:"事君可贵可贱,可富可贫,可生可杀,而不可使为乱",此即"致身"之义。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辨析:"致者,极也,不私其身,如孝子之事亲"。值得注意的是,子夏将事君与事亲并提,暗含《孝经》"移孝作忠"之理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金履祥言:"此章言学之实,不必尽在诵读",正点明古人求学之要,不在章句而在践行。

至若"与朋友交言而有信",尤见古人学问之切实。《白虎通》释"朋友"曰:"朋者党也,友者佑也",郑玄注《周礼》谓:"同师曰朋,同志曰友"。孔子曰"友直友谅友多闻",而子夏特标"言而有信",盖因信为五常之本。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》言:"人伦日用,圣人以通天下之情,遂天下之欲",正与此章相表里。

今人每以惠能不识文字为异事,实则《坛经》载其得法后"说法如云雨",此即子夏所谓"谓之学矣"的注脚。章学诚《文史通义》区分"功力"与"学问":"记诵名数,搜剔遗逸,此功力也;... 约性情于仁义,达学问于道德,此学问也。"古人求学,正是要由功力进于学问,化知识为智慧。

《左传》"人弃常则妖兴"之诫,当与《汉书·艺文志》"仲尼没而微言绝"并观。五伦之道,实为中华文明之根基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论"正始风俗"云:"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",而今世之乱,正因"学"失其本。钱穆先生《国史大纲》指出:"中国学问经史子集四部,其精神一贯相承",此一贯者,正是子夏所示人伦日用之道。

要之,古人求学,求的是"明体达用"的实学。从子夏之教可见,真学问必见于"入则孝,出则悌"的日常实践,必显于"言忠信,行笃敬"的处世准则。今日重倡国学,当以此为法,使学问回归其修身成德的本质,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