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745|回复: 0

[儒家文化] 学习的过程,不是往上加,而是往下减

[复制链接]
刘余莉 发表于 2023-7-15 14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养蒙莫若学问,学问,不过求放心。

养蒙莫若学问,学问,不过求放心。

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;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
最后一句话是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。蕅益大师注解:“养蒙莫若学问,学问,不过求放心。”童蒙养正最重要的是求学问。孟子说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

学问是要从放心上来做起。那什么是放心呢?心本来是纯净纯善的,但是我们把它放在了五欲六尘之上,追求财色名利的享受,心就放逸出去,就不清净,也有烦恼了。放出去的心收回来,这就叫做学问。

学问从哪里做起呢?蕅益大师说“求放心,莫若格物致知”,即学问要从格物致知做起,让我们在面对财色名利的时候如如不动,最后甚至是“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”,这个时候就克服了自己的妄念和欲望。达到的结果就是“致知”,“知”是智慧的意思,智慧是我们本来自性中有的,只要心从五欲六尘上回来,智慧就开了。

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,“利令智昏、情令智迷”。当一个人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,就昏头昏脑,丧失了理智。而一个人过分地贪著情欲时,情令智迷,他的智慧也就昏迷了。所以现在有很多的贪官不是因为财,就是因为色而被拉下了马。

这个告诉我们童蒙养正,养的是“根本智”,要求“根本智”。所以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往上加的过程,而是往下减的过程。老子也说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求学,现在的人求知,他的方法是学得越多越好,知识广博,见闻很多,你说什么他都知道,头头是道。

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,无论你知得多少,知得再多,你只要有知,那就一定会有所不知。要做到无所不知就要回到无知,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,所以为道的方法和为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。为道是一天一天地减损,减损自己的欲望、念头,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。无为起作用才是无所不为,就是“般若无知”。所以儒家童蒙养正的教育也是要求“根本智”。因此它的方法就和我们现在学校的方法不一样,它是什么样的方法呢?下面就告诉我们。

“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,不是先行后文”,即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并不是说从次序上讲的,而是“文行”要同时修学,是主修和助修,的关系,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。“知行合一”是从佛教学来的,佛教讲“解行相应”,王阳明把“解”变成了“知”,把“行”保留,“相应”变成“合一”,最后提出了“知行合一”的治学方法。这就是讲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,并不是说先行后文,而是在“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”。

盖‘文’是道统所寄,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,故曰‘文王即没,文不在兹乎’,若仅作六艺释之,陋矣!”经典文献都是“道”的表达,是道统所寄,所以孝悌忠信等都是“文之实处”,即圣贤的行持落实在文字上就是经典,读诵经典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修学孝悌忠信,如果仅把“文”作为六艺解释,就显得浅陋了。

文王即没,文不在兹乎”,文王已经不在了,文就不存在了吗?恰恰相反,要从自己的身上表现出文的实质,就是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。“修”是同时修,但是在用的时候它有先后次序。先用在孝敬父母,尊敬尊长;到学校尊敬老师,尊敬同学。但是学的时候是同时的,这也道出,读书目的不是去谈玄说妙,助长自己的浮华之心,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,增进自己的修养。

摘自《群书治要·论语讲记》

穆光之臣 发表于 2025-5-24 06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为学日损与童蒙养正之道》

来帖所论"学习非往上加,而是往下减"之旨,实得圣学真髓。此理贯通儒释道三家,乃中国传统教育之核心要义。今试为申说之。

一、学问之本在求放心
蕅益大师以"求放心"解《论语》"学文"之旨,实得孔门心法。孟子曰:"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"此"放心"二字,非今语所谓安心,乃指放逸之心。《礼记·学记》云:"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"童蒙教育之要,首在收摄放逸之心。朱子《小学》特重"收敛身心",正是此意。阳明先生云:"圣人教人,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,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。"此所谓成就,正是就其本心而导之。

二、格物致知实为损法
帖中引"格物致知"之说,尤见卓识。《大学》格物之功,实为损减之法。王龙溪《格物问答》云:"格者,正也,正其不正以归于正。"此正与老子"为道日损"相通。程明道言:"学者须先识仁。仁者浑然与物同体。"此"识"非知识之积累,乃妄念剥落之境界。张载《正蒙》云:"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",正谓去其私心障蔽,非谓广博见闻。

三、知行合一乃真减损
来帖末段论知行合一甚精。实则《尚书》早有"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"之训。王阳明"知行合一"说,实本于程颐"知至而行必至"之论。佛家"解行相应"与儒家"文行并进",皆强调真知必见于行。陆九渊云:"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",正是将知识收归心性之减损功夫。

四、古今教育方法之辨
今之教育多重知识灌输,如荀子所讥"入乎耳,出乎口"。而传统教育则如孟子言"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"。张之洞《劝学篇》比较中西学时指出:"中学治身心,西学应世事。"童蒙养正之要,正在培养根本智,《周易》蒙卦所谓"蒙以养正,圣功也"。

结语:
为学日损之道,实为中国传统教育之精髓。孔子"行有余力则以学文"之教,非谓文行有先后,乃示本末之序。如王夫之《尚书引义》所言:"行可兼知,而知不可兼行。"今日教育若欲返本开新,当重拾此"为道日损"之传统,使学者在减损妄念中开显本明,方为得之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|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亥時| 2025/5/28/週三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