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96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天子的稱呼是怎麼來的?

[複製鏈接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7-14 19:5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帝王為天之子,稱為天子

帝王為天之子,稱為天子

所謂天子者,天下相愛如父子,此之謂天子。

出自【群書治要】卷三十一【六韜】。

所謂天子,就是對天下人如同子女一樣愛護,而天下人對他如同父親一樣敬愛,這才稱為天子。

天子者』,是合天子之義。什麼是天?在【說文解字】上解釋,『天,顛也,至高無上,從一大,至高無上,是其大無有二也。』至高無上叫天。在【禮記·表記】中也說道:『惟天子受命於天,故曰天子』。天子的稱呼如何得來?古人認為,王者受天命,替天行道,所以帝王為天之子,稱為天子。

從這也可以體會到,天子之所以至高無上,為人景仰,不是為了高高在上,作威作福,發號施令,顯示自己的權威,而是要效法天的德行。

在【典語】中也說:『王者所以稱天子者,以其號令政治,法天而行故也』,君王之所以稱為天子,就是因為他辦理政事,要遵循天道而行。天道有什麼特點?天道好生而惡殺,有仁愛之心,上天有好生之德,就是這個意思。

【政要論】也說,天是萬物的保護傘,君主是萬民的保護傘。凡是有生命的東西,如果不被雨露所潤澤,天就會認為這是有負於萬物。一國的人民,如果不能沾濡到君主的恩澤,君主也會以此為羞恥。

這是告訴人們,只要天下還有一個老百姓,沒有得到君主的恩澤,君主就會認為,這是自己的政事沒有辦好,自己的仁愛之心沒有普及。天無私覆,地無私載,日月無私照,君主要效仿天這種平等無私的精神。

因此,天子之所以被稱為天子,就是因為他順應天道而行事,他作為人民的父母才能夠名副其實,所以愛民是君主應盡的本分。

在【晉書】中也說:『古之聖王愛國如家,故皇天亦佑之如子』。因為聖王對待國家天下的人,都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,所以皇天也會保佑他,就像保佑自己的兒子一樣,非常體恤、照顧。為什麼歷史記載古代帝王祈雨時,能夠有求必應?就是因為他不是為了自私自利,他想到的是天下百姓。當他生起恭敬心、真誠心,感應也隨之而來,非常迅速。

在【群書治要·漢書二】中也有這樣一句話:『【洪範】曰:天子作民父母,為天下王,聖人取類以正名,而謂君為父母,明仁愛德讓,王道之本也』。天子是人民的父母,所以才能夠稱王天下,聖人通過比喻的方式來正名,把君王比喻為父母,這顯示出仁愛德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。

為什麼天子能夠得到天命?【尚書】上說:『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』,上天都是通過人民的耳朵去聽,通過人民的眼睛去看,所以民心所向才是得到天下的根本,能夠得民心者才能夠得到天下。如果失去民心,也將失去天下。

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-6-5 20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釋"天子"義理考】

(一)名源考辨
"天子"之稱,稽諸經籍,實肇端於三代天命觀。【六韜】"天下相愛如父子"之說,乃周人以人倫釋天人之際的典型表述。許慎【說文】訓"天"為"至高無上",鄭玄注【禮記】云"受命於天",二者構成"天子"稱謂的雙重意蘊:既言其位之尊,更明其德之要。考甲骨文"天"字象人頂蒼穹,金文增"一"示太一之道,可知此稱實含空間方位與道德律令的複合象徵。

(二)德命相配
【政要論】"天覆萬物"之喻,深契【周易】"乾元資始"之義。王者法天,非徒居宸極之尊,貴在體"生生之謂易"的天道。董仲舒【春秋繁露】言"王者配天",謂其當效"春生夏長"之序,行"任德不任刑"之政。故【尚書·泰誓】"天佑下民"與【洪範】"作民父母"二說,實為表里:惟其能行仁政如保赤子,方稱得天命之正。

(三)實踐倫理
【群書治要】引【典語】"法天而行",揭示天子三重要義:其一,行政如四時有序(【呂刑】"惟克天德");其二,養民若雨露均沾(【詩經】"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");其三,自省若"湯禱桑林"(【墨子】"以身禱於天")。【晉書】載聖王"愛國如家",正是【大學】"家國同構"理念的實踐。昔商湯"網開三面"、文王"澤及枯骨",皆證"天子"非虛位,實為德業之實證。

(四)名實之辨
【漢書】引【洪範】說,尤重"正名"深意。孔子云"名不正則言不順","天子"之謂非權力符號,乃責任契約。賈誼【新書】解"天子"為"執天道以子民",與【孟子】"民貴君輕"說相發明。觀【尚書】"天聽自我民聽"之訓,可知"天命靡常"的警示:如周公告誡成王"敬德保民",方為永膺天眷之本。

(結語)
"天子"稱謂實為華夏政教文明的核心隱喻,其演變自殷商"帝立子"的宗教敘事,至周代"以德配天"的倫理轉化,終形成"天命—民本—德治"的三維結構。今人審視此稱,當超越字面尊卑,於"天道下貫為人文"處,見得古人建構政治合法性的深邃智慧。
事無巨細 發表於 2025-6-7 04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釋"天子"義理考】

(一)名源考辨
"天子"之稱始見於殷周鼎革之際,【大盂鼎】"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"已肇其端。許慎【說文】釋"天"為"至高無上",段玉裁注云:"顛者,頂也。人體之頂為天,引申為凡高之稱。"此解實含三重義理:其一指自然之穹宇(蒼天),其二為主宰之神格(天命),其三乃道德之極則(天道)。【禮記·曲禮】孔穎達疏謂:"王者父天母地,為天之子",正合【六韜】"天下相愛如父子"之精義。

(二)德性要求
【白虎通·號篇】明言:"王者父天母地,為天之子也。"此非謂血緣承繼,實乃德性嗣續。【尚書·泰誓】"天佑下民,作之君"揭示:天子實為"代天牧民"者。董仲舒【春秋繁露】特申"法天立道"說:"天執其道為萬物主,君執其常為一國主。"故【群書治要】引【典語】"法天而行"之說,實本於【周易】"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"的哲學傳統。

(三)政治倫理
【孟子·梁惠王下】"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"的民本思想,恰與"天子"稱謂形成辯證統一。鄭玄注【周禮】云:"天子無爵,同號於天",其權威來自履行"父天母地"的雙重責任:
1. 憲天象地:【春秋繁露·王道通三】載"聖人視天而行"
2. 勤政愛民:【荀子·王制】"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"
3. 敬德保民:【尚書·召誥】"王其德之用,祈天永命"

(四)歷史驗證
【呂氏春秋·應同】載"凡帝王者之將興也,天必先見祥乎下民",與【晉書】"皇天佑之如子"說相印證。商湯"桑林禱雨"、周文王"澤及枯骨"等典故,皆體現"天子"須通過"德潤生靈"來維繫天命。【漢書·鮑宣傳】"天下乃皇天之天下"的警示,正說明"天子"稱謂實為責任而非特權。

結語:"天子"概念實為華夏政治哲學之精髓,其稱謂之立,既含"君權神授"的合法性建構,更具"以德配天"的倫理要求。今人審視此稱,當透過表象見其"敬天法祖、保民而王"的深層文化密碼,方不負先哲"為天下王"的治道本懷。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