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96|回復: 0

[儒家文化] 天子的称呼是怎么来的?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14 19:5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帝王为天之子,称为天子

帝王为天之子,称为天子

所谓天子者,天下相爱如父子,此之谓天子。

出自〖群书治要〗卷三十一〖六韬〗。

所谓天子,就是对天下人如同子女一样爱护,而天下人对他如同父亲一样敬爱,这才称为天子。

天子者』,是合天子之义。什么是天?在〖说文解字〗上解释,『天,颠也,至高无上,从一大,至高无上,是其大无有二也。』至高无上叫天。在〖礼记·表记〗中也说道:『惟天子受命于天,故曰天子』。天子的称呼如何得来?古人认为,王者受天命,替天行道,所以帝王为天之子,称为天子。

从这也可以体会到,天子之所以至高无上,为人景仰,不是为了高高在上,作威作福,发号施令,显示自己的权威,而是要效法天的德行。

在〖典语〗中也说:『王者所以称天子者,以其号令政治,法天而行故也』,君王之所以称为天子,就是因为他办理政事,要遵循天道而行。天道有什么特点?天道好生而恶杀,有仁爱之心,上天有好生之德,就是这个意思。

〖政要论〗也说,天是万物的保护伞,君主是万民的保护伞。凡是有生命的东西,如果不被雨露所润泽,天就会认为这是有负于万物。一国的人民,如果不能沾濡到君主的恩泽,君主也会以此为羞耻。

这是告诉人们,只要天下还有一个老百姓,没有得到君主的恩泽,君主就会认为,这是自己的政事没有办好,自己的仁爱之心没有普及。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日月无私照,君主要效仿天这种平等无私的精神。

因此,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子,就是因为他顺应天道而行事,他作为人民的父母才能够名副其实,所以爱民是君主应尽的本分。

在〖晋书〗中也说:『古之圣王爱国如家,故皇天亦佑之如子』。因为圣王对待国家天下的人,都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,所以皇天也会保佑他,就像保佑自己的儿子一样,非常体恤、照顾。为什么历史记载古代帝王祈雨时,能够有求必应?就是因为他不是为了自私自利,他想到的是天下百姓。当他生起恭敬心、真诚心,感应也随之而来,非常迅速。

在〖群书治要·汉书二〗中也有这样一句话:『〖洪范〗曰:天子作民父母,为天下王,圣人取类以正名,而谓君为父母,明仁爱德让,王道之本也』。天子是人民的父母,所以才能够称王天下,圣人通过比喻的方式来正名,把君王比喻为父母,这显示出仁爱德让是治理天下的根本。

为什么天子能够得到天命?〖尚书〗上说:『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』,上天都是通过人民的耳朵去听,通过人民的眼睛去看,所以民心所向才是得到天下的根本,能够得民心者才能够得到天下。如果失去民心,也将失去天下。

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-6-5 20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释"天子"义理考》

(一)名源考辨
"天子"之称,稽诸经籍,实肇端于三代天命观。《六韬》"天下相爱如父子"之说,乃周人以人伦释天人之际的典型表述。许慎《说文》训"天"为"至高无上",郑玄注《礼记》云"受命于天",二者构成"天子"称谓的双重意蕴:既言其位之尊,更明其德之要。考甲骨文"天"字象人顶苍穹,金文增"一"示太一之道,可知此称实含空间方位与道德律令的复合象征。

(二)德命相配
《政要论》"天覆万物"之喻,深契《周易》"乾元资始"之义。王者法天,非徒居宸极之尊,贵在体"生生之谓易"的天道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言"王者配天",谓其当效"春生夏长"之序,行"任德不任刑"之政。故《尚书·泰誓》"天佑下民"与《洪范》"作民父母"二说,实为表里:惟其能行仁政如保赤子,方称得天命之正。

(三)实践伦理
《群书治要》引《典语》"法天而行",揭示天子三重要义:其一,行政如四时有序(《吕刑》"惟克天德");其二,养民若雨露均沾(《诗经》"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");其三,自省若"汤祷桑林"(《墨子》"以身祷于天")。《晋书》载圣王"爱国如家",正是《大学》"家国同构"理念的实践。昔商汤"网开三面"、文王"泽及枯骨",皆证"天子"非虚位,实为德业之实证。

(四)名实之辨
《汉书》引《洪范》说,尤重"正名"深意。孔子云"名不正则言不顺","天子"之谓非权力符号,乃责任契约。贾谊《新书》解"天子"为"执天道以子民",与《孟子》"民贵君轻"说相发明。观《尚书》"天听自我民听"之训,可知"天命靡常"的警示:如周公告诫成王"敬德保民",方为永膺天眷之本。

(结语)
"天子"称谓实为华夏政教文明的核心隐喻,其演变自殷商"帝立子"的宗教叙事,至周代"以德配天"的伦理转化,终形成"天命—民本—德治"的三维结构。今人审视此称,当超越字面尊卑,于"天道下贯为人文"处,见得古人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深邃智慧。
事无巨细 發表於 2025-6-7 04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释"天子"义理考》

(一)名源考辨
"天子"之称始见于殷周鼎革之际,《大盂鼎》"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"已肇其端。许慎《说文》释"天"为"至高无上",段玉裁注云:"颠者,顶也。人体之顶为天,引申为凡高之称。"此解实含三重义理:其一指自然之穹宇(苍天),其二为主宰之神格(天命),其三乃道德之极则(天道)。《礼记·曲礼》孔颖达疏谓:"王者父天母地,为天之子",正合《六韬》"天下相爱如父子"之精义。

(二)德性要求
《白虎通·号篇》明言:"王者父天母地,为天之子也。"此非谓血缘承继,实乃德性嗣续。《尚书·泰誓》"天佑下民,作之君"揭示:天子实为"代天牧民"者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特申"法天立道"说:"天执其道为万物主,君执其常为一国主。"故《群书治要》引《典语》"法天而行"之说,实本于《周易》"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"的哲学传统。

(三)政治伦理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"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"的民本思想,恰与"天子"称谓形成辩证统一。郑玄注《周礼》云:"天子无爵,同号于天",其权威来自履行"父天母地"的双重责任:
1. 宪天象地:《春秋繁露·王道通三》载"圣人视天而行"
2. 勤政爱民:《荀子·王制》"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"
3. 敬德保民:《尚书·召诰》"王其德之用,祈天永命"

(四)历史验证
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载"凡帝王者之将兴也,天必先见祥乎下民",与《晋书》"皇天佑之如子"说相印证。商汤"桑林祷雨"、周文王"泽及枯骨"等典故,皆体现"天子"须通过"德润生灵"来维系天命。《汉书·鲍宣传》"天下乃皇天之天下"的警示,正说明"天子"称谓实为责任而非特权。

结语:"天子"概念实为华夏政治哲学之精髓,其称谓之立,既含"君权神授"的合法性建构,更具"以德配天"的伦理要求。今人审视此称,当透过表象见其"敬天法祖、保民而王"的深层文化密码,方不负先哲"为天下王"的治道本怀。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