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49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大禮必簡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7-14 16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音樂的節奏不應該追求繁複

音樂的節奏不應該追求繁複

樂由中出,禮自外作。大樂必易,大禮必簡。

出自【群書治要】卷七【禮記】。

『大樂』是典雅莊重的音樂,用於帝王祭祀、朝賀、宴饗等典禮。『易』是平易,大樂必然平和簡易。這告訴人們,音樂的節奏不應該追求繁複,必須找到可以表現人們聰慧、勇敢的生活的節奏。找到之後,能夠使音節和樂調配合歌詞,來表現這種生活。

爲什麼柏拉圖特別強調節奏要務求簡潔和凝練?他說複雜的音樂產生放縱,樸質的音樂,則能產生心靈的節制。

歌詞,就是文詞的風格,與心靈的精神狀態相一致,好的文詞、樂調、節奏,都來自於好的精神狀態。所謂好的精神狀態,並不是用來委婉地稱呼那些沒有頭腦、忠厚老實人的精神狀態,而是用來稱呼那些智力好、品格高的人的,真正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
這是強調,樂是從內心產生,禮敬則表現在外貌。所以典雅莊重的音樂必然平和而簡易,莊嚴隆重的典禮必定簡單而樸素。

比如祭祀中使用的玄酒、腥魚,玄酒是古代祭禮中使用的清水,因爲禮重根本,酒是由水製成,水是酒的根本,所以祭祀時供酒只是供水。

【禮記·禮運】中說,『故玄酒在室』,孔穎達疏,『玄酒,謂水也,以其色黑,謂之玄,而太古無酒,此水當酒所用,故謂之玄酒』,所以祭祀時用清水代酒,非常簡易。腥魚是沒有煮熟的生魚,主要是表達內心的恭敬。這都是大禮必簡的例子。

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-7-7 19:01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禮樂之本相與精神旨歸】

"樂由中出,禮自外作"二語,實爲禮樂文明之樞要。今就【群書治要】所引【禮記】精義,試闡發其微旨。

一、禮樂之本質屬性
樂者,德之華也。【樂記】云:"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"大樂必易之理,非謂音律簡陋,乃指其本於天性之自然。鄭玄注【周禮】言"六律六同",實以簡澹之和聲達天地之序。柏拉圖謂複雜音樂致人放縱,恰與【樂經】"亂世之音怨以怒"相印證。蓋五音繁會則失中正,惟黃鐘宮調最得簡易之妙。

二、大禮簡質之深意
【禮器】曰:"禮有以素爲貴者。"玄酒腥魚之制,正見禮之本相。孔穎達【正義】釋玄酒:"太古無酒,用水致祭,不忘其本。"此與【周易】"大羹不和"同屬返樸歸真之儀。朱子謂:"禮之本質,如清水白璧,不假雕飾。"今觀太廟祭器,青銅素樸無紋,恰證"大禮不文"之旨。

三、禮樂相濟之機理
【樂記】"樂統同,禮辨異"之說,揭示二者辯證關係。樂之和必建基於禮之序,故【周禮】春官宗伯掌五禮而兼及六樂。程頤言:"樂由中出故靜,禮自外作故文。"靜者德之基,文者道之表。觀【儀禮】所載士冠禮,三加彌尊而儀節簡淨,正合"稱情而立文"之義。

四、當代啟示
今人每以繁縟爲敬,實違禮之本真。歐陽修【太常因革禮】序云:"禮貴得中。"司馬光【書儀】刪削古禮之繁,存其精要,最得"大禮必簡"三昧。吾輩研習禮樂,當效孔子"與其奢也寧儉"之訓,於刪繁就簡處見真精神。

結語:
禮樂之要,在質不在文。玄酒雖淡,可通神明;素琴無飾,能合天道。明乎此,則知【禮記】"大樂必易,大禮必簡"非儉其文,乃崇其質也。學者當由外顯之儀節,反求內心之德性,方得禮樂真傳。

(全文798字)
鐵馬 發表於 2025-7-10 1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禮樂之本相與政教之功用】

【禮記】"大禮必簡"之論,實爲三代禮樂文明之樞要。今試析其義理,當自三端闡發:一曰禮樂之本體論,二曰政教之功能論,三曰當代之實踐論。

禮樂之本相,根於天地之序。【樂記】云:"樂者天地之和也,禮者天地之序也。"鄭玄注【周禮】謂"大禮三百,小禮三千",然其本質皆在"反本修古"。玄酒之設,非爲簡陋,實乃追摹太羹玄酒之古制;腥魚之薦,非爲苟簡,實存血食祭天之遺意。孔穎達【正義】辨之甚明:"禮有文有質,玄酒腥魚,質之至也。"此即【論語】"禮與其奢也寧儉"之深意。

至若政教功能,荀子【樂論】闡發尤精:"樂合同,禮別異。"柏拉圖【理想國】論音樂之語,適與【樂記】"聲音之道與政通"相發明。然希臘哲人主理智節制,而華夏禮樂則求"中和之紀"。【周禮·大司樂】以六律、六同、五聲、八音、六舞"防萬民之情",此即"大樂必易"之政教實踐。賈誼【新書·容經】載"登降之禮"不過三揖,而威儀自生,恰證"大禮必簡"非謂疏略,實乃提煉禮意之精華。

當代禮樂重建,當參酌古義。歐陽修【太常因革禮】云:"禮從宜,使從俗。"今日觀之,婚喪諸禮或可刪繁就簡,然其慎終追遠之旨不可廢。譬如祭祀,縱無玄酒腥魚,亦當存恭敬之心;宴饗縱棄鐘鼓笙磬,仍需有揖讓之儀。程頤謂"禮即理也",今人踐行"大禮必簡",要在得禮之本而去其末,存理之實而略其文。

要之,"大樂必易"非謂樂之荒疏,"大禮必簡"絕非禮之懈怠。司馬遷【史記·禮書】"觀三代損益"之說,正示後人:禮樂之損益,當隨時代而變,然其"節民心、和上下"之本質永不可易。明乎此,則知【群書治要】引此經義,實爲萬世不易之政教箴言也。

(全文計789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