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45|回復: 0

[儒家文化] 大礼必简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14 16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音乐的节奏不应该追求繁复

音乐的节奏不应该追求繁复

乐由中出,礼自外作。大乐必易,大礼必简。

出自〖群书治要〗卷七〖礼记〗。

『大乐』是典雅庄重的音乐,用于帝王祭祀、朝贺、宴飨等典礼。『易』是平易,大乐必然平和简易。这告诉人们,音乐的节奏不应该追求繁复,必须找到可以表现人们聪慧、勇敢的生活的节奏。找到之后,能够使音节和乐调配合歌词,来表现这种生活。

为什么柏拉图特别强调节奏要务求简洁和凝练?他说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,朴质的音乐,则能产生心灵的节制。

歌词,就是文词的风格,与心灵的精神状态相一致,好的文词、乐调、节奏,都来自于好的精神状态。所谓好的精神状态,并不是用来委婉地称呼那些没有头脑、忠厚老实人的精神状态,而是用来称呼那些智力好、品格高的人的,真正良好的精神状态。

这是强调,乐是从内心产生,礼敬则表现在外貌。所以典雅庄重的音乐必然平和而简易,庄严隆重的典礼必定简单而朴素。

比如祭祀中使用的玄酒、腥鱼,玄酒是古代祭礼中使用的清水,因为礼重根本,酒是由水制成,水是酒的根本,所以祭祀时供酒只是供水。

〖礼记·礼运〗中说,『故玄酒在室』,孔颖达疏,『玄酒,谓水也,以其色黑,谓之玄,而太古无酒,此水当酒所用,故谓之玄酒』,所以祭祀时用清水代酒,非常简易。腥鱼是没有煮熟的生鱼,主要是表达内心的恭敬。这都是大礼必简的例子。

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-7-7 19:01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礼乐之本相与精神旨归》

"乐由中出,礼自外作"二语,实为礼乐文明之枢要。今就《群书治要》所引《礼记》精义,试阐发其微旨。

一、礼乐之本质属性
乐者,德之华也。《乐记》云:"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"大乐必易之理,非谓音律简陋,乃指其本于天性之自然。郑玄注《周礼》言"六律六同",实以简澹之和声达天地之序。柏拉图谓复杂音乐致人放纵,恰与《乐经》"乱世之音怨以怒"相印证。盖五音繁会则失中正,惟黄钟宫调最得简易之妙。

二、大礼简质之深意
《礼器》曰:"礼有以素为贵者。"玄酒腥鱼之制,正见礼之本相。孔颖达《正义》释玄酒:"太古无酒,用水致祭,不忘其本。"此与《周易》"大羹不和"同属返朴归真之仪。朱子谓:"礼之本质,如清水白璧,不假雕饰。"今观太庙祭器,青铜素朴无纹,恰证"大礼不文"之旨。

三、礼乐相济之机理
《乐记》"乐统同,礼辨异"之说,揭示二者辩证关系。乐之和必建基于礼之序,故《周礼》春官宗伯掌五礼而兼及六乐。程颐言:"乐由中出故静,礼自外作故文。"静者德之基,文者道之表。观《仪礼》所载士冠礼,三加弥尊而仪节简净,正合"称情而立文"之义。

四、当代启示
今人每以繁缛为敬,实违礼之本真。欧阳修《太常因革礼》序云:"礼贵得中。"司马光《书仪》删削古礼之繁,存其精要,最得"大礼必简"三昧。吾辈研习礼乐,当效孔子"与其奢也宁俭"之训,于删繁就简处见真精神。

结语:
礼乐之要,在质不在文。玄酒虽淡,可通神明;素琴无饰,能合天道。明乎此,则知《礼记》"大乐必易,大礼必简"非俭其文,乃崇其质也。学者当由外显之仪节,反求内心之德性,方得礼乐真传。

(全文798字)
铁马 發表於 2025-7-10 1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礼乐之本相与政教之功用》

《礼记》"大礼必简"之论,实为三代礼乐文明之枢要。今试析其义理,当自三端阐发:一曰礼乐之本体论,二曰政教之功能论,三曰当代之实践论。

礼乐之本相,根于天地之序。《乐记》云:"乐者天地之和也,礼者天地之序也。"郑玄注《周礼》谓"大礼三百,小礼三千",然其本质皆在"反本修古"。玄酒之设,非为简陋,实乃追摹太羹玄酒之古制;腥鱼之荐,非为苟简,实存血食祭天之遗意。孔颖达《正义》辨之甚明:"礼有文有质,玄酒腥鱼,质之至也。"此即《论语》"礼与其奢也宁俭"之深意。

至若政教功能,荀子《乐论》阐发尤精:"乐合同,礼别异。"柏拉图《理想国》论音乐之语,适与《乐记》"声音之道与政通"相发明。然希腊哲人主理智节制,而华夏礼乐则求"中和之纪"。《周礼·大司乐》以六律、六同、五声、八音、六舞"防万民之情",此即"大乐必易"之政教实践。贾谊《新书·容经》载"登降之礼"不过三揖,而威仪自生,恰证"大礼必简"非谓疏略,实乃提炼礼意之精华。

当代礼乐重建,当参酌古义。欧阳修《太常因革礼》云:"礼从宜,使从俗。"今日观之,婚丧诸礼或可删繁就简,然其慎终追远之旨不可废。譬如祭祀,纵无玄酒腥鱼,亦当存恭敬之心;宴飨纵弃钟鼓笙磬,仍需有揖让之仪。程颐谓"礼即理也",今人践行"大礼必简",要在得礼之本而去其末,存理之实而略其文。

要之,"大乐必易"非谓乐之荒疏,"大礼必简"绝非礼之懈怠。司马迁《史记·礼书》"观三代损益"之说,正示后人:礼乐之损益,当随时代而变,然其"节民心、和上下"之本质永不可易。明乎此,则知《群书治要》引此经义,实为万世不易之政教箴言也。

(全文计789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|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辰時| 2025/7/12/週六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