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808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慕賢當慕其心

[複製鏈接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7-6 15:0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周文王拜子牙

周文王拜子牙

其三曰:『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陶唐,帝堯氏,都冀州也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滅亡。』言失堯之道,亂其法制,自致亡滅也。其四曰:『明明我祖,萬邦之君。有典有則,貽厥子孫。典,謂經籍也。則,法也。荒墮厥緒,覆宗絕祀!』言古制存,而太康失其業以亡也。

出自【群書治要】卷二【尚書】。

其三曰: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陶唐,帝堯氏,都冀州也。今失厥道,亂其紀綱,乃厎滅亡。」言失堯之道,亂其法制,自致亡滅也。

『陶唐』,指堯。『冀方』,指冀州。蔡沈【書集傳】:『堯授舜,舜授禹,皆都冀州。言冀方者,舉中以包外也。』堯帝把王位禪讓給舜,舜又把王位禪讓給禹,他們都是以冀州作為國都。『厎』,致的意思。

第三個弟弟唱道:『從堯帝開始就建都在冀州一方。堯傳於舜,舜傳於禹,三聖以道相授,建都在冀州。如今丟棄了三聖代代相傳的大道,擾亂法紀綱常,於是招致滅亡。』說的是丟棄了堯帝的大道,亂了法度,自己導致滅亡。

古聖先賢在位時,都是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【群書治要·陰謀】中記載:『武王問尚父曰:「五帝之戒可聞乎?」尚父曰:「黃帝之時戒曰:吾之居民上也,搖搖恐夕不至朝。堯之居民上,振振如臨深川;舜之居民上,兢兢如履薄冰。禹之居民上,慄慄恐不滿日。湯之居民上,戰戰恐不見旦。」王曰:「寡人今新並殷,居民上,冀冀懼不敢怠。」

周武王問姜太公:『五帝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訴我嗎?』尚父說:『黃帝時的警戒是,我居在人民之上,憂慮不安,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;堯帝領導人民時戰戰兢兢,好像走在很深的大川邊;舜帝領導人民時小心謹慎,好像走在薄冰上;禹王領導人民時戰戰慄栗,唯恐治理過不了今天;湯王領導人民時敬慎畏懼,唯恐見不到天亮。』武王說:『我現在剛兼併殷國,處於民眾之上,對他們恭敬謹慎,戒懼而不敢怠慢。』

周武王很受教,聽姜太公講古聖先王的行跡,深受其益,警勵自己要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不能因為自己是一國之君就可以作威作福。所謂『慕賢當慕其心』,聖賢人和凡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心不同。聖賢人成為天子,不是以此為樂,不是通過這個位置作威作福、控制占有,而是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唯恐自己不能盡職盡責,不能解除百姓的憂患。聖賢人的存心是利人、愛人之心,完全是為天下人謀福利、解除困苦,沒有自私自利。

關於領導幹部如何保持戰戰兢兢的恭謹態度,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:『幹部守住守牢拒腐防線,要層層設防、處處設防。要守住政治關,時刻繃緊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根弦,在大是大非面前、在政治原則問題上做到頭腦特別清醒、立場特別堅定,決不當兩面派、做兩面人,決不拿黨的原則做交易。要守住權力關,始終保持對權力的敬畏感,堅持公正用權、依法用權、為民用權、廉潔用權。要守住交往關,交往必須有原則、有規矩,不斷淨化社交圈、生活圈、朋友圈。要守住生活關,培養健康情趣,崇尚簡樸生活,保持共產黨人本色。要守住親情關,嚴格家教家風,既要自己以身作則,又要對親屬子女看得緊一點、管得勤一點。』要守住這種種關,必須要保持戰戰兢兢的恭謹態度。

其四曰:「明明我祖,萬邦之君。有典有則,貽厥子孫。典,謂經籍也。則,法也。荒墮厥緒,覆宗絕祀!」言古制存,而太康失其業以亡也。

『明明』,張居正【尚書直解】:『明明,是贊其德之極明。』 『貽』和『遺』都是遺的意思。第四個弟弟唱道:『我明智無比的先祖,是天下萬邦共同的君主。既有先王的舊典,又有當時的禮法制度,留給他的子孫。典,指的是經典古籍。則,指的是禮法制度。如今太康荒廢了先人的基業,覆滅了宗廟,斷絕了祭祀。』說的是古制猶存,但是太康失掉了前人的道業,以至於滅亡。

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,政黨也是如此。中國共產黨有【中國共產黨章程】【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】,以及偉大的建黨精神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:『一百年前,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,形成了堅持真理、堅守理想,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,不怕犧牲、英勇鬥爭,對黨忠誠、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,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。』

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節團拜會上強調:『無論風雲如何變幻,無論挑戰如何嚴峻,我們都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,銘記生於憂患、死於安樂的古訓,常懷遠慮、居安思危,緊密團結、艱苦奮鬥,繼續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!』

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創下百年輝煌,是因為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;要繼續維持輝煌,踏上新征程,再創一百年的輝煌,必須繼續發揚光大偉大建黨精神,保持『不驕不躁、艱苦奮鬥』的作風,這是非常關鍵的。

彭侵李 發表於 2025-4-26 20:2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慕賢當慕其心:從〖尚書〗看聖王為政之本的當代啟示】

【群書治要】所載【尚書】篇章中關於太康失國的訓誡,實為中華政治文明之精髓所在。陶唐氏堯帝"都冀州"而開太平之基,其道統傳承至舜、禹,形成"三聖相授"的治理範式。考諸經義,"失厥道,亂其紀綱"八字,實為歷代興亡之關鍵。蔡沈【書集傳】以"舉中以包外"釋"冀方",恰揭示聖王之道心——以中心之誠推及四海,此即"慕賢當慕其心"的深層意蘊。

細繹經文本義,"明明我祖,萬邦之君"章句中的"典則"體系,實包含三重維度:其一為制度之"則",即"紀綱"所系的禮法制度;其二為文獻之"典",即經籍承載的治理智慧;其三為心法之"貽",即通過"貽厥子孫"形成的道統傳承。太康之失,正在於將這三重維度割裂,使制度淪為虛文,典籍束之高閣,心法湮沒不彰。故【尚書】特以"覆宗絕祀"為誡,警示後人制度空轉之禍。

【群書治要·陰謀】載五帝戒辭,尤見聖王心法之精微。黃帝"搖搖恐夕不至朝"的憂患意識,堯帝"振振如臨深川"的敬畏之心,舜禹"兢兢""慄慄"的慎獨工夫,共同構成"聖賢存心"的三重境界:在時間維度上保持"終日乾乾"的持續警醒,在空間維度上懷有"臨淵履冰"的邊界意識,在心性維度上修養"戰戰兢兢"的慎獨功夫。這種"利人愛人之心",絕非簡單的道德說教,而是將"解除百姓憂患"轉化為內在心性結構的治理智慧。
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"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",正是對傳統治道的創造性轉化。當代治理實踐中,"紀綱"體現為法治體系,"典則"發展為制度規範,而"貽厥子孫"的心法則升華為"功成不必在我"的政績觀。太康"荒墮厥緒"的教訓警示我們:制度若失其心法根基,則如無源之水;心法若無制度承載,則成空中樓閣。

昔武王"冀冀懼不敢怠"的為政態度,與今日"永遠在路上"的治黨精神遙相呼應。慕賢之要,不在效其跡而在師其心——此心即是以百姓心為心的政治倫理,是"我將無我"的執政境界,更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治道傳承中最珍貴的基因密碼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