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802|回復: 0

[儒家文化] 慕贤当慕其心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7-6 15:0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周文王拜子牙

周文王拜子牙

其三曰:『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陶唐,帝尧氏,都冀州也。今失厥道,乱其纪纲,乃厎灭亡。』言失尧之道,乱其法制,自致亡灭也。其四曰:『明明我祖,万邦之君。有典有则,贻厥子孙。典,谓经籍也。则,法也。荒堕厥绪,覆宗绝祀!』言古制存,而太康失其业以亡也。

出自〖群书治要〗卷二〖尚书〗。

其三曰:「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陶唐,帝尧氏,都冀州也。今失厥道,乱其纪纲,乃厎灭亡。」言失尧之道,乱其法制,自致亡灭也。

『陶唐』,指尧。『冀方』,指冀州。蔡沈〖书集传〗:『尧授舜,舜授禹,皆都冀州。言冀方者,举中以包外也。』尧帝把王位禅让给舜,舜又把王位禅让给禹,他们都是以冀州作为国都。『厎』,致的意思。

第三个弟弟唱道:『从尧帝开始就建都在冀州一方。尧传于舜,舜传于禹,三圣以道相授,建都在冀州。如今丢弃了三圣代代相传的大道,扰乱法纪纲常,于是招致灭亡。』说的是丢弃了尧帝的大道,乱了法度,自己导致灭亡。

古圣先贤在位时,都是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〖群书治要·阴谋〗中记载:『武王问尚父曰:「五帝之戒可闻乎?」尚父曰:「黄帝之时戒曰:吾之居民上也,摇摇恐夕不至朝。尧之居民上,振振如临深川;舜之居民上,兢兢如履薄冰。禹之居民上,栗栗恐不满日。汤之居民上,战战恐不见旦。」王曰:「寡人今新并殷,居民上,冀冀惧不敢怠。」

周武王问姜太公:『五帝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诉我吗?』尚父说:『黄帝时的警戒是,我居在人民之上,忧虑不安,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;尧帝领导人民时战战兢兢,好像走在很深的大川边;舜帝领导人民时小心谨慎,好像走在薄冰上;禹王领导人民时战战栗栗,唯恐治理过不了今天;汤王领导人民时敬慎畏惧,唯恐见不到天亮。』武王说:『我现在刚兼并殷国,处于民众之上,对他们恭敬谨慎,戒惧而不敢怠慢。』

周武王很受教,听姜太公讲古圣先王的行迹,深受其益,警励自己要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不能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可以作威作福。所谓『慕贤当慕其心』,圣贤人和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心不同。圣贤人成为天子,不是以此为乐,不是通过这个位置作威作福、控制占有,而是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唯恐自己不能尽职尽责,不能解除百姓的忧患。圣贤人的存心是利人、爱人之心,完全是为天下人谋福利、解除困苦,没有自私自利。

关于领导干部如何保持战战兢兢的恭谨态度,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:『干部守住守牢拒腐防线,要层层设防、处处设防。要守住政治关,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,在大是大非面前、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、立场特别坚定,决不当两面派、做两面人,决不拿党的原则做交易。要守住权力关,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,坚持公正用权、依法用权、为民用权、廉洁用权。要守住交往关,交往必须有原则、有规矩,不断净化社交圈、生活圈、朋友圈。要守住生活关,培养健康情趣,崇尚简朴生活,保持共产党人本色。要守住亲情关,严格家教家风,既要自己以身作则,又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、管得勤一点。』要守住这种种关,必须要保持战战兢兢的恭谨态度。

其四曰:「明明我祖,万邦之君。有典有则,贻厥子孙。典,谓经籍也。则,法也。荒堕厥绪,覆宗绝祀!」言古制存,而太康失其业以亡也。

『明明』,张居正〖尚书直解〗:『明明,是赞其德之极明。』 『贻』和『遗』都是遗的意思。第四个弟弟唱道:『我明智无比的先祖,是天下万邦共同的君主。既有先王的旧典,又有当时的礼法制度,留给他的子孙。典,指的是经典古籍。则,指的是礼法制度。如今太康荒废了先人的基业,覆灭了宗庙,断绝了祭祀。』说的是古制犹存,但是太康失掉了前人的道业,以至于灭亡。

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政党也是如此。中国共产党有〖中国共产党章程〗〖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〗,以及伟大的建党精神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:『一百年前,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,形成了坚持真理、坚守理想,践行初心、担当使命,不怕牺牲、英勇斗争,对党忠诚、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,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。』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:『无论风云如何变幻,无论挑战如何严峻,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铭记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的古训,常怀远虑、居安思危,紧密团结、艰苦奋斗,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!』

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下百年辉煌,是因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;要继续维持辉煌,踏上新征程,再创一百年的辉煌,必须继续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,保持『不骄不躁、艰苦奋斗』的作风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

彭侵李 發表於 2025-4-26 20:2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慕贤当慕其心:从〈尚书〉看圣王为政之本的当代启示》

《群书治要》所载《尚书》篇章中关于太康失国的训诫,实为中华政治文明之精髓所在。陶唐氏尧帝"都冀州"而开太平之基,其道统传承至舜、禹,形成"三圣相授"的治理范式。考诸经义,"失厥道,乱其纪纲"八字,实为历代兴亡之关键。蔡沈《书集传》以"举中以包外"释"冀方",恰揭示圣王之道心——以中心之诚推及四海,此即"慕贤当慕其心"的深层意蕴。

细绎经文本义,"明明我祖,万邦之君"章句中的"典则"体系,实包含三重维度:其一为制度之"则",即"纪纲"所系的礼法制度;其二为文献之"典",即经籍承载的治理智慧;其三为心法之"贻",即通过"贻厥子孙"形成的道统传承。太康之失,正在于将这三重维度割裂,使制度沦为虚文,典籍束之高阁,心法湮没不彰。故《尚书》特以"覆宗绝祀"为诫,警示后人制度空转之祸。

《群书治要·阴谋》载五帝戒辞,尤见圣王心法之精微。黄帝"摇摇恐夕不至朝"的忧患意识,尧帝"振振如临深川"的敬畏之心,舜禹"兢兢""栗栗"的慎独工夫,共同构成"圣贤存心"的三重境界:在时间维度上保持"终日乾乾"的持续警醒,在空间维度上怀有"临渊履冰"的边界意识,在心性维度上修养"战战兢兢"的慎独功夫。这种"利人爱人之心",绝非简单的道德说教,而是将"解除百姓忧患"转化为内在心性结构的治理智慧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"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",正是对传统治道的创造性转化。当代治理实践中,"纪纲"体现为法治体系,"典则"发展为制度规范,而"贻厥子孙"的心法则升华为"功成不必在我"的政绩观。太康"荒堕厥绪"的教训警示我们:制度若失其心法根基,则如无源之水;心法若无制度承载,则成空中楼阁。

昔武王"冀冀惧不敢怠"的为政态度,与今日"永远在路上"的治党精神遥相呼应。慕贤之要,不在效其迹而在师其心——此心即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伦理,是"我将无我"的执政境界,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治道传承中最珍贵的基因密码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