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564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木因繩而直,君因諫而明

[複製鏈接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6-30 14:4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木因繩而直,君因諫而明

木因繩而直,君因諫而明

說復於王曰:『惟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。言木以繩直,君以諫明也。後克聖,臣弗命其承。君能受諫,則臣不待命,其承意而諫也。誰敢弗祗若王之休命?』言如此,誰敢不敬順王之美命而諫也。惟說命總百官,在冢宰之任也。乃進於王曰:『烏乎!明王奉若天道,建邦設都,天有日月五星,皆有尊卑相正之法,言明王奉順此道以立國設都也。樹後王君公,承以大夫師長;言立君臣上下也。將陳為治之本,故先舉其始也。弗惟逸豫,惟以亂民,不使有位者逸豫於民上也。言立之主使治民也。

出自【群書治要】卷二【尚書】。

說復於王曰:『惟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。言木以繩直,君以諫明也。後克聖,臣弗命其承。君能受諫,則臣不待命,其承意而諫也。誰敢弗祗若王之休命?』言如此,誰敢不敬順王之美命而諫也。

祗若,敬順。傅說回答高宗說:『木料依從繩墨矯正,則會平直;君主聽從規諫,則會聖明。言木以繩直,君以諫明也。說的是木因繩而直,君因諫而明。君王能夠聖明,臣下不等命令就能承順他的意思而進諫。君能受諫,則臣不待命,其承意而諫也。君王能接受勸諫,臣下不用命令就會承順君王的意願而進諫。誰敢不恭敬順從君王美好的命令呢?』言如此,誰敢不敬順王之美命而諫也。說的是君王能受諫,誰敢不敬從君王美善的命令而進諫呢。

對於君主而言,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君主手握權力,自然有很多人為了爭寵、爭奪權力來諂媚巴結,君主每天聽的都是阿諛奉承、讚嘆肯定的話。而人聽這種話過多的時候,就會洋洋自得,自以為聖明。再有人指出君主的不足和過失時,就很難接受。賢明的君主明白這一點,不僅要讓百姓說話,表達他們的意願,而且還要經常主動地求取諫言、了解民情,通過這些方式認識自己施政的得失。

臣子能否犯顏直諫,和君主的開明有很大關係。如果君主不願意聽犯顏直諫的話,而喜歡聽稱讚、肯定的話,臣子也會很知趣,不再願意犯顏直諫。判斷君主是否明智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否尊賢,特別是能否重用敢於犯顏直諫的忠臣。歷史上的明君,特別像唐太宗,重用諫臣魏徵,這種例子很多。而歷史上的昏君重要的表現就是殺諫官。

高宗是明智的君主,他向傅說主動求取諫言。所以,傅說說了這番話:『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。後克聖,臣弗命其承。誰敢弗祗若王之休命?』君主喜歡受諫,那麼臣子不用命令就會進諫、順從君主美好的命令。

惟說命總百官,在冢宰之任也。

冢宰,官名,為六卿之首,也稱太宰。孔安國傳:『天官卿稱太宰,主國政治,統理百官,均平四海之內。』天官的卿稱為太宰,主理國家政治,統轄、管理百官,四海之內都得以均平。鄭玄目錄解釋,天官是『象天所立之官』。冢是大的意思,宰是官名,冢宰也就是太宰。之所以是『象天所立之官』,因為『天者統理萬物,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,亦所以總御眾官,使不失職。』天是總理萬物的。天子設立冢宰官位,主管國家政治,用以總理所有的官員,使他們各盡其職。傅說受命擔任太宰的職任。

乃進於王曰:『烏乎!明王奉若天道,建邦設都,天有日月五星,皆有尊卑相正之法,言明王奉順此道以立國設都也。

古代治國都根據天道自然的規律。立國,設立王國及邦國。設都,設立帝都及諸侯國都,總言建國立家之事。

【周禮】記載,天子營建國都要『辨方正位』,首先要辨別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方向,確定君臣的位置。君面向南方、臣面向北方,也就是君主面南背北,而臣子相反。

在營建國都時,國都方圓九里,國中有九條貫穿南北的經路,九條貫穿東西的緯路。左面是祭祀祖先的宗廟,右邊是祭祀土地神和社稷神的地方。前面是朝堂,後面是市場。這種『面朝後市,左祖右社』的格局,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:南為陽,故天子南面聽朝;北為陰,故王后北面治市。左為陽,是人道所向,因此祖廟在左;右為陰,是地道之所尊,因此社稷壇在右。

這種營建方式在今天的故宮仍然可以看到。比如『面朝』,宮城的前部是天子率領百官議事的朝堂。『後市』,後部是天子的配偶王后治理商業活動的市。『左祖』是宮城的左面,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,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。『右社』是宮城的右面,帝王祭祀土地神、穀物神的社稷壇,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,裡面有覆蓋着五色土的三層方台,這就是社稷壇。營建國都包括選址、各種部位、承擔的功能都非常有講究。

天有日月五星,皆有尊卑相正之法,言明王奉順此道以立國設都也。天有日月五星,都有尊卑的次序、互相端正的法則。說的是聖明的君王尊奉順從這天道,建立國家、設立國都。

樹後王君公,承以大夫師長;言立君臣上下也。將陳為治之本,故先舉其始也。樹,孔穎達疏:『樹,立也。後王,謂天子也。君公,謂諸侯也。後王君公,人主也。大夫師長,人臣也。』又曰:『師者眾所法,亦是長之意也。』樹,立。後王,指天子。君公,指各諸侯國的國君。大夫師長,指人臣。『師者眾所法,亦是長之意也』,為眾人所效法,也有長的意思在其中。這是說,要確立好君臣上下的次序。

傅說陳述治理的根本,先列舉為治的開始。為治從哪裡開始?比如,【周易】中卦的順序,第一卦是乾卦,第二卦是坤卦,第三卦是屯卦,第四卦是蒙卦,這種次序的意義很深。乾為天,坤為地,這是開天闢地。開天闢地之後,大家做事情要有領導,不然百事無主就會混亂。也就是『樹後王君公』,立天子諸侯,古時候都稱為君。屯卦講分封諸侯,建立國家,『作之君』。有了領導者,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?『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』,要興辦教育。所以,屯卦接着是蒙卦,談興辦教育的問題。傅說說『樹後王君公,承以大夫師長』,首先要確立君臣上下的次序,然後為治的根本在於要有師長,『作之師』,興辦教育。

弗惟逸豫,惟以亂民,不使有位者逸豫於民上也。言立之主使治民也。

亂,治。比如,【論語】中說:『亂臣十人』,能夠治理的臣子十人。不使有位者逸豫於民上也。言立之主使治民也。不能讓有官位的人,在民眾之上安逸享樂。說的是設立人主的目的是使他治理民眾。

天子是代天理民,代天行化,但是這麼大的國家不能由天子一人承擔治理任務,所以分封諸侯百官一起治理,設立官位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民眾,使民眾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,而不是使在位者高居於民上,安逸享樂。

所以,傅說受命總理百官,首先向高宗進言:『嗚呼!聖明的君王尊奉順承天道,建邦國,設國都。首先確立天子,再分封諸侯,又任命大夫、師長等官職以侍奉長上。不能貪圖安逸享樂,要一心治理民眾。』

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-6-30 01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說命】諫道思想發微——釋"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"

【群書治要】所載傅說諫高宗事,實為殷商政治智慧之精粹。"木因繩而直,君因諫而明"二句,以簡馭繁,道出君臣相濟之要義。考其文脈,此語出自【尚書·說命】,乃傅說任冢宰時進諫之辭,其思想內涵頗值深究。

一、繩墨之喻的政治哲學
"惟木從繩則正"之喻,實承三代器物製作之經驗。【考工記】云:"審曲面勢,以飭五材",正與傅說以繩墨喻諫諍之理相通。繩墨者,非僅木工之具,實為政治之準繩。【墨子·法儀】曰:"百工為方以矩,為圓以規,直以繩",可見此喻乃先秦共識。傅說特以"繩-諫"對舉,將工匠法則升華為治國之道,其深意在於揭示:君主治國猶匠人治木,必待客觀準則而後成。

二、諫諍機制的動態平衡
"後克聖,臣弗命其承"八字,道出明君納諫之效。【鄭注】釋此云:"君能受諫,則臣不待命而自承",實為政治運作之妙境。此中蘊含三重深意:其一,君聖為因,臣諫為果,此乃"君德感召"之說;其二,"弗命其承"體現"無為而治"思想,與【論語】"為政以德"相呼應;其三,"誰敢弗祗若王之休命"揭示權威與自願的統一性,恰如【荀子·臣道】所謂"諫爭輔拂之人信,則君過不遠"。

三、歷史語境中的實踐智慧
傅說此諫置於冢宰總百官之任,尤具深意。【周禮】載冢宰"掌建邦之六典",其職在"以九兩系邦國之民"。傅說以輔弼之臣進諫,正合"坐而論道謂之王公"的古制。考諸史實,高宗(武丁)乃殷商中興之主,【史記】稱其"修政行德,天下咸歡",恰印證納諫與治功之關聯。唐太宗謂"以銅為鏡"云云,實為此道之嗣響。

四、當代啟示
此段經文揭示的政治智慧,於今猶有鏡鑒:其一,決策需建立糾偏機制,如木之待繩;其二,領導者的開放心態決定組織活力,"弗命其承"實為管理至境;其三,制度設計當使"祗若休命"成為常態,此即現代政治文明所求之"柔性治理"。

要之,傅說之諫非徒古典訓詁之事,實為貫通古今的治道精華。錢穆先生曾言:"中國政治理想,重在職責之分明,不在權力之限制。"此語正可作"木繩君諫"之註腳。讀經至此,愈覺【尚書】"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"之誡,誠萬世不刊之論。
閆吟 發表於 2025-7-23 07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從繩諫之道論君臣相濟之義】

【經義疏解】
【尚書·說命】所載傅說諫言,實為三代政治智慧之精髓。"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"二句,以匠石運斤喻君臣相濟,其義理可析為三重:

一、物理喻治道
【周禮·考工記】云:"審曲面勢以飭五材",匠人制器必以繩墨為度。此喻君主治國當以諫言為軌。【荀子·性惡】曰:"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",傅說化用此理,揭示君道如木,非諫不正。唐孔穎達疏解此章,特申"繩墨喻法度,諫言即治法"之義。

二、君臣互動
"臣弗命其承"五字最堪玩味。鄭玄注云:"聖主開懷納諫,忠臣自效不俟詔"。此中可見三代政治之妙:賢臣之諫非由君命,實乃"君明臣直"之自然感應。宋朱熹【資治通鑑綱目】載唐太宗事,謂"魏徵之敢諫,實由太宗能受",正與此經義相發明。

三、納諫修為
傅說"祗若休命"之誡,實指君主修身要義。【帝范·納諫篇】云:"讜言逆耳,唯明主能聽",此非徒政治技術,實乃心性工夫。清王夫之【尚書引義】解此章,謂"受諫之難,甚於拒諫;納言之勇,重於出言",道破君主突破人性弱點之關鍵。

【史鑑發微】
考【貞觀政要】載太宗"三鏡說",與傅說諫言遙相呼應。魏徵卒後,太宗嘆曰:"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"此實將"木繩之喻"發展為三重鏡鑒。宋司馬光【諫院題名記】更引申云:"諫者之存亡,系國之興衰",可見此理貫穿古今。

【當代啟示】
1\. 決策者當建立制度性納諫機制,如古代諫官制度之現代轉化
2\. 組織文化需培育"繩諫精神",使不同意見得以上達
3\. 領導者宜修"虛己受言"之德,破除"權力認知障"

【群書治要】輯錄此章,實為萬世君臣立極。明丘濬【大學衍義補】論之甚當:"木無繩則枉,君無諫則暗,此天地之常經,古今之通義也。"學者當於此三復斯言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