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811|回覆: 2

[儒家文化] 守成最難的是守住自己的德行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6-8 15:4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於一德,非天私商而王之也,祐助一德,所以王也。非商求於下民,惟民歸於一德。非商以力求民,民自歸於一德。德惟一,動罔弗吉;德二三,動罔弗凶。惟吉凶不僭,在人;惟天降災祥,在德。行善則吉,行惡則凶,是不差也。德一,天降之福;不一,天降之災。是在德也。

出自【群書治要】卷二【尚書】。

守住自己的德行

守住自己的德行

,偏愛、寵愛。,行動。二三,不專一,反覆無定。,差失。這並非是上天偏向我們商,而是上天佑護有純一之德的人。非天私商而王之也,祐助一德,所以王也。不是上天偏袒殷商而使它成王,而是護佑輔助專一不變的德行,所以才使他成王的。並非商有求於天下人民,而是人民歸附於純一之德。非商以力求民,民自歸於一德。並非商以勢力征服天下人民令其臣服,而是人民自己歸向道德。道德純一不雜,行事無不吉祥;如果三心二意,行事無不兇險。結果是吉是凶完全取決於人,不會差誤;上天是降下災禍還是祥瑞,在於人自身的德行。行善則吉,行惡則凶,是不差也。德一,天降之福;不一,天降之災。是在德也。行善則吉,行惡則凶,這就是不差。道德純一,天降之福;道德不純,天降之災,這是在德。

『一德』,就是純一之德,沒有夾雜私心的人,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『我將無我,不負人民』的人。而且這種德行要恆一不變,保持始終,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『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』。

不可以在最初時發心純正,後來就三心二意,不能持久。這對於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也是很大的提醒,很多人剛接觸傳統文化時,志存高遠,做義工、志願者不疲不厭,到各地講課分享,四處奔波,無私無求,不講條件。但一段時間後,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反而受世俗觀念的影響,或是看到別人都收費,於是自己也開始動搖,不再像以前一樣單純,做事情開始講條件。這都是明理不夠透徹所導致的。要知道,今天之所以有福,受人尊重、愛戴,正是以前無私無求、不講條件付出的結果,繼續做下去會後福無窮。最明顯的福是什麼?理得心安,『君子坦蕩蕩』,不會像世間人那樣煩惱重重,身心不安。

『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於一德;非商求於下民,惟民歸於一德』,這是歷史規律。『有商』,可以換成有夏、有周、有漢、有唐等。就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、以弱勝強,取得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的勝利,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率先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後,率先垂範堅持真理、堅守理想,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,不怕犧牲、英勇鬥爭,對黨忠誠、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,所以才取得人民的衷心擁護,這就是『得民心者得天下』,也是這裏所說的『惟天祐於一德』『惟民歸於一德』。

所以,現在之所以要加強黨史學習,總結黨取得百年輝煌的歷史經驗,就是為了持之以恆地堅持和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,不忘『為人民謀幸福,為民族謀復興,為世界謀大同』的初心使命,從而為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條件。如今,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,黨員領導幹部所遇到的誘惑,可以說比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官吏都要多,稍有不慎,就難免會被『糖衣炮彈』所擊中。『創業維艱,守成不易』,守成最難的是守住自己的德行。順境比逆境還難經受住考驗。為什麼?逆境往往激勵、磨礪人,讓人的志氣增長,鍛煉人的品格,增強人的意志;而順境卻是淘汰人。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,在財色名利面前難免不墮落。

所以,古人提醒人們要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』。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,要高度警覺,不能迷在其中。作為執政者,如果沒有清醒的頭腦,一旦因財色名利而迷惑沉淪,不僅給黨和人民帶來很大的危害,更會使自己亡家滅身,貽害子孫。古代的昏君佞臣和今天貪污腐敗的官員,之所以會走進『死胡同』,就在於『德二三,動罔弗凶』,即不能恆一地保持純一的德行,背離了加入共產黨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承諾。

同樣是共產黨,有人建功立業,名垂青史,有人卻鋃鐺入獄,遺臭萬年。什麼原因?『惟吉凶不僭,在人;惟天降災祥,在德。吉凶沒有差錯,在於人行善還是行惡:行善則吉,行惡則凶,這就是不差。天降災禍還是祥瑞,完全在德:道德純一,天降之福;道德不純,天降之災。

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-8-1 21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一德"之要義與當代踐行之道】

【尚書】所載"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於一德"之訓,實為千古治國安邦之要樞。今觀此論,當從三個層面闡發其微旨:

一、德性本體論
"一德"非僅道德條目之謂,實為天人貫通之樞機。【尚書正義】解"一德"為"純一之德",即【中庸】所謂"至誠無息"之境界。程頤言:"德者,得也,須是實到這裏。"此德須具三重特質:其一體性,如王陽明所言"心即理"的渾融狀態;其二恆性,即【周易】"恆,德之固也"的持久工夫;其三公性,超越"私我"而達"民胞物與"之境。歷史上商湯"網開三面"之仁、文王"視民如傷"之誠,皆此德之外顯。

二、歷史驗證論
太史公言"恃德者昌,恃力者亡",正與"非商以力求民"相印證。考諸史乘:夏桀"不務德而武傷百姓"而失九鼎,商紂"矜人臣以能"而喪鹿台,皆因德性"二三"之故。反觀周室之興,【詩經】載"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",其"於穆不已"之德,終成八百年基業。近世中國共產黨"延安作風"勝"西安作風",恰是"民歸於一德"的現代例證。

三、當代踐行論
今人守德之難,尤甚於古人。蓋因:
1. 名實之辨:【顏氏家訓】云"名之與實,猶形之與影",今之學者當警惕"德之賊"的鄉愿心態。如某些傳統文化傳播者初發心甚善,漸為名利所轉,恰如陽明先生斥"攙和功利"之弊。
2. 體用之衡:朱熹言"知行常相須",習近平總書記"我將無我"之訓,正是對"德惟一"的現代詮釋。觀焦裕祿、黃文秀等典範,皆能"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"。
3. 終始之戒:【大學】強調"苟日新,日日新",守德非一時一事,當如周恩來同志"活到老,學到老,改造到老"的持守功夫。

結語:
"吉凶不僭在人"的古老智慧,在新時代煥發新義。當代治國理政強調"德才兼備,以德為先",與古聖"惟天降災祥在德"一脈相承。吾輩當以"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"之心持守一德,方不負"天祐一德"之古訓,亦能成就"不負人民"之今志。
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-8-1 2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一德"之守與治道根本——釋〖群書治要·尚書〗治國要義】

(一)經義發微
【尚書】"非天私我有商"章,實為殷周鼎革之際的政治哲學總結。所謂"一德",鄭玄注【禮記】釋為"純一之德",孔穎達疏解作"無貳爾心",皆指向執政者德行的純粹性與恆常性。考諸甲骨文,"德"字從彳從直,本義為"循正道而行",金文增"心"部,強調內在持守。此與【大學】"明明德"之教一脈相承。

(二)歷史鏡鑒
夏商周三代更迭,恰成"德一則王,德二三則亡"的實證。商湯"日日新"之盤銘,周公"一沐三捉發"之勤政,皆體現"純一之德"的實踐形態。反觀夏桀"時日曷喪"之暴,商紂"牝雞司晨"之亂,正是"德二三"的典型。司馬光【資治通鑑】開篇即言:"夫執狐疑之心者,來讒賊之口;持不斷之意者,開群枉之門",恰可為"德二三"之害作注。

(三)當代啟示
1. 執政倫理層面:"我將無我"實為"一德"的現代詮釋。王陽明【傳習錄】云"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",正是對德性純粹性的要求。當代治理者當以"止於至善"為鵠的,避免"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"的周期律。

2. 實踐智慧層面:德性需經"格物致知"的工夫錘鍊。朱熹謂"如履薄冰,如臨深淵",非指畏縮不前,而是強調持德之慎。商鞅"徙木立信"、諸葛亮"開誠心布公道",皆展現德性實踐的具體形態。

(四)文化反思
今人常見"初發心易,恆持心難"之困,實因未達"理一分殊"之境。程顥【識仁篇】言"仁者渾然與物同體",提示德性修養需突破主客二分。傳統文化踐行者當以"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"自勉,避免陷入"義利之辨"的迷思。

結語:
【尚書】此章揭示的治道真諦,在於確立"德為政本"的認知框架。無論"天祐"抑或"民歸",其樞機皆在執政者能否持守"純一之德"。這種德性既需"戒慎乎其所不睹"的敬畏,更要"知行合一"的實踐勇氣。歷史長河的淘洗證明,唯有以德性為根基的治理,方能超越"其命維新"的挑戰,成就"明明德於天下"的治道境界。

(全文798字)
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-8-27 20:04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尚書】所論『一德』,乃守成之本,亦為修身之要。其言『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於一德』,非謂天心有所偏私,實言天道無親、惟德是輔。德若純一,則動無不吉;德若二三,則動無不凶。吉凶災祥,皆在人之自取,非天降之偶然也。

所謂『一德』,非僅一時之善念,乃恆常不易之操守。其要在『無我』,在『純粹』,在『始終如一』。昔商湯所以王,非恃力也,惟其德純;周文所以興,非求民也,惟民歸德。故知政權之基在民心,民心所向在德行。德者,非外飾也,乃內充而外發者。心有主則行有常,志有定則事有成。

今觀世之守成者,或初發心正,而後漸染塵俗,失其本真。或見利而遷,或逐名而變,德之不常,遂致吉凶殊途。此正【尚書】『德二三,動罔弗凶』之誡也。故守成之難,不在外患,而在內潰;非懼他人之侵奪,實憂己德之衰減。

習近平總書記所言『我將無我,不負人民』,正是『一德』之現代表達。無我者,非忘其身,乃超越一己之私,以天下為念;不忘初心者,非守舊不變,乃持守本心之純善,不為外物所移。此與傳統文化中『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』之義一脈相承。

昔中國共產黨能以少勝多、以弱勝強,正因其踐行『一德』之道——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後,堅守理想、擔當使命。此非力服,乃德服也;非求民歸,民自歸之。今之學者、從政者、企業家,欲守成創業,皆當以此為本:理得則心安,行正則業固。德一而天祐之,德二三則人棄之。歷史規律,古今一也。

故曰:守成不在守勢,而在守心;不在防人,而在修己。德若純一,雖危必安;德若二三,雖成必敗。此乃【尚書】千古不易之訓,亦為當今守成者不可或忘之鏡鑒。

以上內容圍繞『一德』展開論述,結合古今事例說明守德之要,力求符合專業文風與字數要求。

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