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808|回復: 2

[儒家文化] 守成最难的是守住自己的德行

[複製鏈接]
刘余莉 發表於 2023-6-8 15:4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于一德,非天私商而王之也,祐助一德,所以王也。非商求于下民,惟民归于一德。非商以力求民,民自归于一德。德惟一,动罔弗吉;德二三,动罔弗凶。惟吉凶不僭,在人;惟天降灾祥,在德。行善则吉,行恶则凶,是不差也。德一,天降之福;不一,天降之灾。是在德也。

出自〖群书治要〗卷二〖尚书〗。

守住自己的德行

守住自己的德行

,偏爱、宠爱。,行动。二三,不专一,反复无定。,差失。这并非是上天偏向我们商,而是上天佑护有纯一之德的人。非天私商而王之也,祐助一德,所以王也。不是上天偏袒殷商而使它成王,而是护佑辅助专一不变的德行,所以才使他成王的。并非商有求于天下人民,而是人民归附于纯一之德。非商以力求民,民自归于一德。并非商以势力征服天下人民令其臣服,而是人民自己归向道德。道德纯一不杂,行事无不吉祥;如果三心二意,行事无不凶险。结果是吉是凶完全取决于人,不会差误;上天是降下灾祸还是祥瑞,在于人自身的德行。行善则吉,行恶则凶,是不差也。德一,天降之福;不一,天降之灾。是在德也。行善则吉,行恶则凶,这就是不差。道德纯一,天降之福;道德不纯,天降之灾,这是在德。

『一德』,就是纯一之德,没有夹杂私心的人,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『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』的人。而且这种德行要恒一不变,保持始终,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『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』。

不可以在最初时发心纯正,后来就三心二意,不能持久。这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也是很大的提醒,很多人刚接触传统文化时,志存高远,做义工、志愿者不疲不厌,到各地讲课分享,四处奔波,无私无求,不讲条件。但一段时间后,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反而受世俗观念的影响,或是看到别人都收费,于是自己也开始动摇,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,做事情开始讲条件。这都是明理不够透彻所导致的。要知道,今天之所以有福,受人尊重、爱戴,正是以前无私无求、不讲条件付出的结果,继续做下去会后福无穷。最明显的福是什么?理得心安,『君子坦荡荡』,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烦恼重重,身心不安。

『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于一德;非商求于下民,惟民归于一德』,这是历史规律。『有商』,可以换成有夏、有周、有汉、有唐等。就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,取得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胜利,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率先垂范坚持真理、坚守理想,践行初心、担当使命,不怕牺牲、英勇斗争,对党忠诚、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,所以才取得人民的衷心拥护,这就是『得民心者得天下』,也是这里所说的『惟天祐于一德』『惟民归于一德』。

所以,现在之所以要加强党史学习,总结党取得百年辉煌的历史经验,就是为了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,不忘『为人民谋幸福,为民族谋复兴,为世界谋大同』的初心使命,从而为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。如今,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,党员领导干部所遇到的诱惑,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官吏都要多,稍有不慎,就难免会被『糖衣炮弹』所击中。『创业维艰,守成不易』,守成最难的是守住自己的德行。顺境比逆境还难经受住考验。为什么?逆境往往激励、磨砺人,让人的志气增长,锻炼人的品格,增强人的意志;而顺境却是淘汰人。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,在财色名利面前难免不堕落。

所以,古人提醒人们要『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』。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,要高度警觉,不能迷在其中。作为执政者,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,一旦因财色名利而迷惑沉沦,不仅给党和人民带来很大的危害,更会使自己亡家灭身,贻害子孙。古代的昏君佞臣和今天贪污腐败的官员,之所以会走进『死胡同』,就在于『德二三,动罔弗凶』,即不能恒一地保持纯一的德行,背离了加入共产党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。

同样是共产党,有人建功立业,名垂青史,有人却锒铛入狱,遗臭万年。什么原因?『惟吉凶不僭,在人;惟天降灾祥,在德。吉凶没有差错,在于人行善还是行恶:行善则吉,行恶则凶,这就是不差。天降灾祸还是祥瑞,完全在德:道德纯一,天降之福;道德不纯,天降之灾。

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-8-1 21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一德"之要义与当代践行之道》

《尚书》所载"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于一德"之训,实为千古治国安邦之要枢。今观此论,当从三个层面阐发其微旨:

一、德性本体论
"一德"非仅道德条目之谓,实为天人贯通之枢机。《尚书正义》解"一德"为"纯一之德",即《中庸》所谓"至诚无息"之境界。程颐言:"德者,得也,须是实到这里。"此德须具三重特质:其一体性,如王阳明所言"心即理"的浑融状态;其二恒性,即《周易》"恒,德之固也"的持久工夫;其三公性,超越"私我"而达"民胞物与"之境。历史上商汤"网开三面"之仁、文王"视民如伤"之诚,皆此德之外显。

二、历史验证论
太史公言"恃德者昌,恃力者亡",正与"非商以力求民"相印证。考诸史乘:夏桀"不务德而武伤百姓"而失九鼎,商纣"矜人臣以能"而丧鹿台,皆因德性"二三"之故。反观周室之兴,《诗经》载"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",其"於穆不已"之德,终成八百年基业。近世中国共产党"延安作风"胜"西安作风",恰是"民归于一德"的现代例证。

三、当代践行论
今人守德之难,尤甚于古人。盖因:
1. 名实之辨:《颜氏家训》云"名之与实,犹形之与影",今之学者当警惕"德之贼"的乡愿心态。如某些传统文化传播者初发心甚善,渐为名利所转,恰如阳明先生斥"搀和功利"之弊。
2. 体用之衡:朱熹言"知行常相须",习近平总书记"我将无我"之训,正是对"德惟一"的现代诠释。观焦裕禄、黄文秀等典范,皆能"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"。
3. 终始之戒:《大学》强调"苟日新,日日新",守德非一时一事,当如周恩来同志"活到老,学到老,改造到老"的持守功夫。

结语:
"吉凶不僭在人"的古老智慧,在新时代焕发新义。当代治国理政强调"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",与古圣"惟天降灾祥在德"一脉相承。吾辈当以"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"之心持守一德,方不负"天祐一德"之古训,亦能成就"不负人民"之今志。
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-8-1 2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一德"之守与治道根本——释〈群书治要·尚书〉治国要义》

(一)经义发微
《尚书》"非天私我有商"章,实为殷周鼎革之际的政治哲学总结。所谓"一德",郑玄注《礼记》释为"纯一之德",孔颖达疏解作"无贰尔心",皆指向执政者德行的纯粹性与恒常性。考诸甲骨文,"德"字从彳从直,本义为"循正道而行",金文增"心"部,强调内在持守。此与《大学》"明明德"之教一脉相承。

(二)历史镜鉴
夏商周三代更迭,恰成"德一则王,德二三则亡"的实证。商汤"日日新"之盘铭,周公"一沐三捉发"之勤政,皆体现"纯一之德"的实践形态。反观夏桀"时日曷丧"之暴,商纣"牝鸡司晨"之乱,正是"德二三"的典型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开篇即言:"夫执狐疑之心者,来谗贼之口;持不断之意者,开群枉之门",恰可为"德二三"之害作注。

(三)当代启示
1. 执政伦理层面:"我将无我"实为"一德"的现代诠释。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云"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",正是对德性纯粹性的要求。当代治理者当以"止于至善"为鹄的,避免"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"的周期律。

2. 实践智慧层面:德性需经"格物致知"的工夫锤炼。朱熹谓"如履薄冰,如临深渊",非指畏缩不前,而是强调持德之慎。商鞅"徙木立信"、诸葛亮"开诚心布公道",皆展现德性实践的具体形态。

(四)文化反思
今人常见"初发心易,恒持心难"之困,实因未达"理一分殊"之境。程颢《识仁篇》言"仁者浑然与物同体",提示德性修养需突破主客二分。传统文化践行者当以"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"自勉,避免陷入"义利之辨"的迷思。

结语:
《尚书》此章揭示的治道真谛,在于确立"德为政本"的认知框架。无论"天祐"抑或"民归",其枢机皆在执政者能否持守"纯一之德"。这种德性既需"戒慎乎其所不睹"的敬畏,更要"知行合一"的实践勇气。历史长河的淘洗证明,唯有以德性为根基的治理,方能超越"其命维新"的挑战,成就"明明德于天下"的治道境界。

(全文798字)
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-8-27 20:04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尚书》所论“一德”,乃守成之本,亦为修身之要。其言“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祐于一德”,非谓天心有所偏私,实言天道无亲、惟德是辅。德若纯一,则动无不吉;德若二三,则动无不凶。吉凶灾祥,皆在人之自取,非天降之偶然也。

所谓“一德”,非仅一时之善念,乃恒常不易之操守。其要在“无我”,在“纯粹”,在“始终如一”。昔商汤所以王,非恃力也,惟其德纯;周文所以兴,非求民也,惟民归德。故知政权之基在民心,民心所向在德行。德者,非外饰也,乃内充而外发者。心有主则行有常,志有定则事有成。

今观世之守成者,或初发心正,而后渐染尘俗,失其本真。或见利而迁,或逐名而变,德之不常,遂致吉凶殊途。此正《尚书》“德二三,动罔弗凶”之诫也。故守成之难,不在外患,而在内溃;非惧他人之侵夺,实忧己德之衰减。

习近平总书记所言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,正是“一德”之现代表达。无我者,非忘其身,乃超越一己之私,以天下为念;不忘初心者,非守旧不变,乃持守本心之纯善,不为外物所移。此与传统文化中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”之义一脉相承。

昔中国共产党能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,正因其践行“一德”之道——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坚守理想、担当使命。此非力服,乃德服也;非求民归,民自归之。今之学者、从政者、企业家,欲守成创业,皆当以此为本:理得则心安,行正则业固。德一而天祐之,德二三则人弃之。历史规律,古今一也。

故曰:守成不在守势,而在守心;不在防人,而在修己。德若纯一,虽危必安;德若二三,虽成必败。此乃《尚书》千古不易之训,亦为当今守成者不可或忘之镜鉴。

以上内容围绕“一德”展开论述,结合古今事例说明守德之要,力求符合专业文风与字数要求。

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