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282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學習經典要取其義理,不要牽強附會

[複製鏈接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6-3 20:5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論語】是誰編纂的?漢代劉向認為【論語】是群弟子選記。『群弟子』肯定不是所有弟子,所以鄭玄認為【論語】是由仲弓、子夏、子游幾位弟子所編纂。鄭玄是漢代的一代大儒,所說的話也是有根據的。到了宋朝,程子認為【論語】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和曾子的門人所記載。因為在【論語】中,稱有子和曾子時都稱『子』。這說明不是他們的師兄弟所寫。古人對於禮有規定,朋友、同學之間互稱字,以表示恭敬,稱『子』則是弟子對老師的尊稱。

清朝學者章學誠說,【論語】是曾子的弟子們所記錄。因為在【論語】中有關於曾子過世的記述,而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中年紀最小的學生,所以他認為【論語】是曾子的弟子們所記錄的。曾子逝世於春秋末年、戰國初年,所以【論語】至少成書在戰國時期。這些推斷也都很有道理。

【論語】是誰編纂的

【論語】是誰編纂的

現在通用的【論語】讀本,是哪一種版本?【論語】的版本在歷史上有三種,即【古論語】【齊論語】和【魯論語】。【古論語】是用古文字所寫,是從孔子屋裡的牆壁中所發現,共二十一篇;【齊論語】為齊國學者所傳,共二十二篇;【魯論語】為魯國學者所傳,共二十篇。

西漢末年,學者張禹將【魯論語】和【齊論語】匯集在一起,把新的【論語】定為二十篇,稱為【張侯論】。東漢末年,經學家鄭康成(鄭玄)以【張侯論】為底本,參考【齊論語】和【古論語】,重新編校成新的版本,也就是現在通行的【論語】版本,共二十篇。鄭康成編訂的版本流傳之後,【齊論語】和【古論語】也就失傳了。

因此,人們現在讀的【論語】就是鄭康成所編訂的版本,共二十篇,每篇以首句的兩個字或三個字為標題,所以篇題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。

【論語】的註解自古以來有很多。因為【論語】很重要,所以歷代都有很多大家進行註解,下面列舉幾本比較重要的註解。三國時代曹魏的何晏,著有【論語集解】,被收入【十三經註疏】之中。宋代以前的人都是讀何晏的【論語集解】。到了南北朝,南梁學者皇侃著有【論語集解義疏】,是根據何晏的【論語集解】為底本,進行註疏。到了宋代,邢昺也依據何晏的【論語集解】為底本,再次進行註疏,即【論語註疏】。這部【論語註疏】對於文字的訓詁、考證乃至義理的開解都更加詳盡。

到了南宋,朱熹對【論語】也進行了註解,即【論語集注】。朱熹做學問很紮實,在【論語】上用盡畢生的功夫。當然,朱熹對【論語】的註解也有一些偏頗之處。後代學者考試都是依據【論語集注】,所以它的影響很大。朱熹不僅重視文字的考據、考證,而且在【論語集注】中發揮了其理學思想。

到了明朝,明末清初有一位蕅益大師(淨土宗第九代祖師),對【論語】進行了畫龍點睛的註解,即【論語點睛】,收在【四書蕅益解】之中。蕅益大師通過把儒和佛的義理相融通,用佛教的道理解釋【論語】,更加提升了對於【論語】的理解。因為蕅益大師是開悟的人,開悟的人看到的是理,而不是執着於文字相,所以蕅益大師的解釋也非常值得參考。

到了清代,劉寶楠的【論語正義】也是很權威的註解,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,加入清朝人注釋的特點,即更加重視文字的訓詁、史實的考訂。【論語正義】在當時的註解水平中應該是最高的,但是因為劉寶楠的考證非常詳細,內容變得十分繁瑣,所以也讓後人望而生畏。

近代對【論語】的註解有:錢穆先生的【論語新解】,程樹德先生的【論語集釋】,楊伯峻先生的【論語譯註】,李炳南老先生的【論語講要】,都是非常可貴的註解。學習【論語】,可以主要參考這些註解。

當然,學習【論語】最重要的是『悟入』,而不要死在註解之上。註解是『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』,註解的水平與作者的修養水平及學問的功底密切相關。所以,人們看到何晏的註解,那是何晏的【論語】;看到皇侃的註解,那是皇侃的【論語】;看到邢昺的註解,那是邢昺的【論語】,並不是孔夫子的【論語】。所以,學習【論語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死在古人的註解之上。古今的註解只是讀【論語】的參考而已,最重要的是自己去悟入。通過自己的體悟再對照註解,才能分辨出古人的註解孰優孰劣,也能看出他們層次的高低。

在學習【論語】的過程中,還會發現有一些意思講不通的句子,這些地方讓人們在研究、求解的時候遇到困難,不能夠解通。這是因為在傳承的過程中,書本本身出現了問題。【論語】流傳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。從前是用竹簡記錄,所以第一種解不通的原因是有錯簡的現象。因為竹簡的繩子斷了,導致竹片散亂,人們再穿起來時把竹片穿錯了,所以導致前後行顛倒。第二種,有重出的現象,即一句話已經出現過,在後面又重複出現。這是因為孔子的弟子在記錄時,不同的弟子都記錄了同一句話,結果把兩個人所記錄的都編輯在裡面。第三種,有缺文,即文字不足,有漏掉的。第四種,有訛字,也就是有錯字。現在印刷一本東西要校對很多遍,其中可能還會有錯別字。在古代,流傳幾千多年的東西會經很多人的手,錯誤之處在所難免。這也是讀古書的一個困難之處。

遇到不解、不通時怎麼辦?古人說要『取其義,不附會』,要取其義理,不要牽強附會。對於有懷疑的地方也不能夠隨便更改,可以在旁邊添加批註,而不能自己擅自更改。如果擅自更改的風氣一開,經典改到最後就會面目全非。這也顯示出中國古人做學問的嚴謹。

龔妞十 發表於 2025-8-1 04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編纂源流與版本考略

關於【論語】編纂者之辨,諸家之說皆有可取。鄭玄謂仲弓、子夏、子游所纂,此說本於【漢書·藝文志】"門人相與輯而論纂"之記載。程子察【論語】稱有子、曾子獨加"子"字,確為精審之見。【儀禮·士冠禮】明載"朋友字其等",而【論語】中閔子騫、冉伯牛等皆稱字,獨二子尊稱,足證非平輩所記。章學誠據曾子卒年推斷成書年代,尤合【泰伯篇】載曾子臨終事,其說最為近理。要之,【論語】當為曾門弟子輯錄,兼采仲弓諸子所記,此即【孟子·滕文公】所謂"七十子之徒共撰所聞"之義。

版本流變,當以【漢書·藝文志】為樞要。張禹【張侯論】合齊、魯二本,實開今本之先河。鄭玄注本參校古論,尤重【魯論】系統,觀其【論語序】云"就【魯論】篇章,考之【齊】【古】",可知其取捨之精。今本【鄉黨】"色斯舉矣"章,鄭註明言"古論無此章",正見其校讎之密。至於【齊論】多出【問王】【知道】二篇,馬國翰【玉函山房輯佚書】嘗輯其佚文,可窺一斑。

註疏之學,何晏【集解】網羅漢儒舊注,皇【疏】承其緒而益以玄言。邢昺【註疏】折衷漢宋,如釋"學而時習之",既存包咸"學者以時誦習"之訓,復增"誦習以時"的時間哲學,此其勝處。朱子【集注】雖以理學為宗,然如解"克己復禮"引謝良佐"克去己私"之說,實已暗合鄭玄"約身"古義。清儒劉寶楠【正義】兼采眾長,如考"攻乎異端"之"攻"當訓"治",正朱注之偏,可謂善述。

今人讀【論語】,當以鄭注本為基,參酌朱注義理,輔以清儒考據。若"民可使由之"章,鄭注"民,冥也"與朱注"民可使之由於是理"實相發明;"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"句,王引之【經義述聞】考"女子"當指妾媵,皆啟人深思。讀經貴在通義理而不鑿,考事實而不誣,如此方得聖賢本旨。
fxqk001 發表於 2025-8-3 00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編纂源流考辨及版本傳承述略

關於【論語】編纂者之考辨,歷代學者持論雖有異同,然皆有所本。漢代鄭玄以"仲弓、子游、子夏"為主纂之說,實本於【漢書·藝文志】"
弟子各有所記"之記載。考【論語·先進篇】載四科十哲,此三子皆列文學之科,其擅長文獻整理可知。程子謂"有子、曾子門人所記",確具卓識。【鄉黨篇】記孔子言行纖悉必載,非親炙弟子不能為;而【泰伯篇】載曾子臨終之言,尤可證程說之精審。章學誠專主曾門之說,雖失之偏狹,然觀【學而篇】"吾日三省吾身"章,曾子獨稱"子",足見其門人尊師之筆法。

版本傳承方面,今本【論語】實為漢代經學整合之結晶。張禹【張侯論】兼采齊魯,鄭玄復參校古論,形成定本。考【經典釋文·序錄】載:"鄭氏校魯論本以齊、古,讀正凡五十事。"此即今本之祖。失傳之【齊論】多【問王】【知道】二篇,【古論】分【堯曰】"子張問"以下別為一篇,此皆見【隋書·經籍志】著錄。鄭玄擇善而從,使聖人之言得傳於後世,其功不可沒。

註疏系統之演進,實為經學闡釋史之縮影。何晏【集解】存漢魏古注,皇侃【義疏】兼采玄言,至邢昺【註疏】乃回歸訓詁。朱子【集注】雖以理學為宗,然如釋"克己復禮"為"勝私慾",實本於馬融古注;其釋"格物"雖啟後世爭議,然要皆以"即物窮理"為歸趣。學者當知:漢學重名物訓詁,宋學明義理心性,清儒復倡"實事求是",此三變皆時代使然。

今人讀【論語】,當以鄭玄校定本為基,參酌何晏、朱子之說,輔以劉寶楠【正義】、程樹德【集釋】。尤須注意者:
一、辨章句異同,如"民可使由之"句,當據敦煌唐寫本作"民可,使由之";
二、明禮制背景,如"射不主皮"當結合鄉射禮解之;
三、通全書義例,如"仁"字凡百又九見,須統觀其旨。

要之,【論語】乃集體記憶之結晶,其編纂非一時一地一人之功。學者當以鄭玄"括囊大典,網羅眾家"之精神,既重文本考據,復明義理傳承,方不負"述而不作"之聖訓。版本擇取,宜從善本;義理闡發,當戒穿鑿。如此,庶幾可窺聖門學問之真際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