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281|回复: 0

[儒家文化] 学习经典要取其义理,不要牵强附会

[复制链接]
刘余莉 发表于 2023-6-3 20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《论语》是谁编纂的?汉代刘向认为《论语》是群弟子选记。“群弟子”肯定不是所有弟子,所以郑玄认为《论语》是由仲弓、子夏、子游几位弟子所编纂。郑玄是汉代的一代大儒,所说的话也是有根据的。到了宋朝,程子认为《论语》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和曾子的门人所记载。因为在《论语》中,称有子和曾子时都称“子”。这说明不是他们的师兄弟所写。古人对于礼有规定,朋友、同学之间互称字,以表示恭敬,称“子”则是弟子对老师的尊称。

清朝学者章学诚说,《论语》是曾子的弟子们所记录。因为在《论语》中有关于曾子过世的记述,而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中年纪最小的学生,所以他认为《论语》是曾子的弟子们所记录的。曾子逝世于春秋末年、战国初年,所以《论语》至少成书在战国时期。这些推断也都很有道理。

《论语》是谁编纂的

《论语》是谁编纂的

现在通用的《论语》读本,是哪一种版本?《论语》的版本在历史上有三种,即《古论语》《齐论语》和《鲁论语》。《古论语》是用古文字所写,是从孔子屋里的墙壁中所发现,共二十一篇;《齐论语》为齐国学者所传,共二十二篇;《鲁论语》为鲁国学者所传,共二十篇。

西汉末年,学者张禹将《鲁论语》和《齐论语》汇集在一起,把新的《论语》定为二十篇,称为《张侯论》。东汉末年,经学家郑康成(郑玄)以《张侯论》为底本,参考《齐论语》和《古论语》,重新编校成新的版本,也就是现在通行的《论语》版本,共二十篇。郑康成编订的版本流传之后,《齐论语》和《古论语》也就失传了。

因此,人们现在读的《论语》就是郑康成所编订的版本,共二十篇,每篇以首句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为标题,所以篇题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。

《论语》的注解自古以来有很多。因为《论语》很重要,所以历代都有很多大家进行注解,下面列举几本比较重要的注解。三国时代曹魏的何晏,著有《论语集解》,被收入《十三经注疏》之中。宋代以前的人都是读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。到了南北朝,南梁学者皇侃著有《论语集解义疏》,是根据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为底本,进行注疏。到了宋代,邢昺也依据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为底本,再次进行注疏,即《论语注疏》。这部《论语注疏》对于文字的训诂、考证乃至义理的开解都更加详尽。

到了南宋,朱熹对《论语》也进行了注解,即《论语集注》。朱熹做学问很扎实,在《论语》上用尽毕生的功夫。当然,朱熹对《论语》的注解也有一些偏颇之处。后代学者考试都是依据《论语集注》,所以它的影响很大。朱熹不仅重视文字的考据、考证,而且在《论语集注》中发挥了其理学思想。

到了明朝,明末清初有一位蕅益大师(净土宗第九代祖师),对《论语》进行了画龙点睛的注解,即《论语点睛》,收在《四书蕅益解》之中。蕅益大师通过把儒和佛的义理相融通,用佛教的道理解释《论语》,更加提升了对于《论语》的理解。因为蕅益大师是开悟的人,开悟的人看到的是理,而不是执着于文字相,所以蕅益大师的解释也非常值得参考。

到了清代,刘宝楠的《论语正义》也是很权威的注解,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,加入清朝人注释的特点,即更加重视文字的训诂、史实的考订。《论语正义》在当时的注解水平中应该是最高的,但是因为刘宝楠的考证非常详细,内容变得十分繁琐,所以也让后人望而生畏。

近代对《论语》的注解有:钱穆先生的《论语新解》,程树德先生的《论语集释》,杨伯峻先生的《论语译注》,李炳南老先生的《论语讲要》,都是非常可贵的注解。学习《论语》,可以主要参考这些注解。

当然,学习《论语》最重要的是“悟入”,而不要死在注解之上。注解是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,注解的水平与作者的修养水平及学问的功底密切相关。所以,人们看到何晏的注解,那是何晏的《论语》;看到皇侃的注解,那是皇侃的《论语》;看到邢昺的注解,那是邢昺的《论语》,并不是孔夫子的《论语》。所以,学习《论语》能够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会死在古人的注解之上。古今的注解只是读《论语》的参考而已,最重要的是自己去悟入。通过自己的体悟再对照注解,才能分辨出古人的注解孰优孰劣,也能看出他们层次的高低。

在学习《论语》的过程中,还会发现有一些意思讲不通的句子,这些地方让人们在研究、求解的时候遇到困难,不能够解通。这是因为在传承的过程中,书本本身出现了问题。《论语》流传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。从前是用竹简记录,所以第一种解不通的原因是有错简的现象。因为竹简的绳子断了,导致竹片散乱,人们再穿起来时把竹片穿错了,所以导致前后行颠倒。第二种,有重出的现象,即一句话已经出现过,在后面又重复出现。这是因为孔子的弟子在记录时,不同的弟子都记录了同一句话,结果把两个人所记录的都编辑在里面。第三种,有缺文,即文字不足,有漏掉的。第四种,有讹字,也就是有错字。现在印刷一本东西要校对很多遍,其中可能还会有错别字。在古代,流传几千多年的东西会经很多人的手,错误之处在所难免。这也是读古书的一个困难之处。

遇到不解、不通时怎么办?古人说要“取其义,不附会”,要取其义理,不要牵强附会。对于有怀疑的地方也不能够随便更改,可以在旁边添加批注,而不能自己擅自更改。如果擅自更改的风气一开,经典改到最后就会面目全非。这也显示出中国古人做学问的严谨。

龚妞十 发表于 2025-8-1 04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》编纂源流与版本考略

关于《论语》编纂者之辨,诸家之说皆有可取。郑玄谓仲弓、子夏、子游所纂,此说本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"门人相与辑而论纂"之记载。程子察《论语》称有子、曾子独加"子"字,确为精审之见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明载"朋友字其等",而《论语》中闵子骞、冉伯牛等皆称字,独二子尊称,足证非平辈所记。章学诚据曾子卒年推断成书年代,尤合《泰伯篇》载曾子临终事,其说最为近理。要之,《论语》当为曾门弟子辑录,兼采仲弓诸子所记,此即《孟子·滕文公》所谓"七十子之徒共撰所闻"之义。

版本流变,当以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为枢要。张禹《张侯论》合齐、鲁二本,实开今本之先河。郑玄注本参校古论,尤重《鲁论》系统,观其《论语序》云"就《鲁论》篇章,考之《齐》《古》",可知其取舍之精。今本《乡党》"色斯举矣"章,郑注明言"古论无此章",正见其校雠之密。至于《齐论》多出《问王》《知道》二篇,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尝辑其佚文,可窥一斑。

注疏之学,何晏《集解》网罗汉儒旧注,皇《疏》承其绪而益以玄言。邢昺《注疏》折衷汉宋,如释"学而时习之",既存包咸"学者以时诵习"之训,复增"诵习以时"的时间哲学,此其胜处。朱子《集注》虽以理学为宗,然如解"克己复礼"引谢良佐"克去己私"之说,实已暗合郑玄"约身"古义。清儒刘宝楠《正义》兼采众长,如考"攻乎异端"之"攻"当训"治",正朱注之偏,可谓善述。

今人读《论语》,当以郑注本为基,参酌朱注义理,辅以清儒考据。若"民可使由之"章,郑注"民,冥也"与朱注"民可使之由于是理"实相发明;"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"句,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考"女子"当指妾媵,皆启人深思。读经贵在通义理而不凿,考事实而不诬,如此方得圣贤本旨。
fxqk001 发表于 2025-8-3 00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》编纂源流考辨及版本传承述略

关于《论语》编纂者之考辨,历代学者持论虽有异同,然皆有所本。汉代郑玄以"仲弓、子游、子夏"为主纂之说,实本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"
弟子各有所记"之记载。考《论语·先进篇》载四科十哲,此三子皆列文学之科,其擅长文献整理可知。程子谓"有子、曾子门人所记",确具卓识。《乡党篇》记孔子言行纤悉必载,非亲炙弟子不能为;而《泰伯篇》载曾子临终之言,尤可证程说之精审。章学诚专主曾门之说,虽失之偏狭,然观《学而篇》"吾日三省吾身"章,曾子独称"子",足见其门人尊师之笔法。

版本传承方面,今本《论语》实为汉代经学整合之结晶。张禹《张侯论》兼采齐鲁,郑玄复参校古论,形成定本。考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载:"郑氏校鲁论本以齐、古,读正凡五十事。"此即今本之祖。失传之《齐论》多《问王》《知道》二篇,《古论》分《尧曰》"子张问"以下别为一篇,此皆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。郑玄择善而从,使圣人之言得传于后世,其功不可没。

注疏系统之演进,实为经学阐释史之缩影。何晏《集解》存汉魏古注,皇侃《义疏》兼采玄言,至邢昺《注疏》乃回归训诂。朱子《集注》虽以理学为宗,然如释"克己复礼"为"胜私欲",实本于马融古注;其释"格物"虽启后世争议,然要皆以"即物穷理"为归趣。学者当知:汉学重名物训诂,宋学明义理心性,清儒复倡"实事求是",此三变皆时代使然。

今人读《论语》,当以郑玄校定本为基,参酌何晏、朱子之说,辅以刘宝楠《正义》、程树德《集释》。尤须注意者:
一、辨章句异同,如"民可使由之"句,当据敦煌唐写本作"民可,使由之";
二、明礼制背景,如"射不主皮"当结合乡射礼解之;
三、通全书义例,如"仁"字凡百又九见,须统观其旨。

要之,《论语》乃集体记忆之结晶,其编纂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功。学者当以郑玄"括囊大典,网罗众家"之精神,既重文本考据,复明义理传承,方不负"述而不作"之圣训。版本择取,宜从善本;义理阐发,当戒穿凿。如此,庶几可窥圣门学问之真际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