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10|回覆: 0

[儒學動態] 李振宏:『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』章是偽作 之二、關於『十有五而志於學』

[複製連結]
歷史學研究通訊 發表於 2022-12-14 14:1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二 、關於『十有五而志於學』

孔子是不是15歲才志於學,開始自己的求學之路呢?在這個問題上,我們有理由提出懷疑。【史記·孔子世家】載曰:

也就是說,孔子17歲的時候,就已經以好禮而聞名了,以至於使得三桓之一的魯國世卿孟釐子,在病危之時,想到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他,拜師求學。如果孔子15歲才志於學,才開始自己的求學之路,兩年之後是不可能達到令孟釐子仰慕的水平的。

孔子很年輕時就以學聞名的另一例證,就是其20歲時生子,得到魯昭公的賀禮 ... ...

孔子很年輕時就以學聞名的另一例證,就是其20歲時生子,得到魯昭公的賀禮 ... ...

孔子很年輕時就以學聞名的另一例證,就是其20歲時生子,得到魯昭公的賀禮。【孔子家語·本姓解】載:

『至十九,娶於宋之亓官氏。一歲而生伯魚。魚之生也,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。榮君之貺,故因以名曰鯉,而字伯魚。』

孔子是下層貴族,或者說也只是有個士的身份,能夠獲得國君的賀禮,當然是因為其學問之聞名。因為此時的孔子甚至還沒有資格參加季氏的一次宴請。

能在十七八歲就學成而聞名的人,可能是在15歲才志於學嗎?『十有五而志於學』,顯然有後人編造的痕跡,而且編造者並不聰明。15歲是個什麼年齡?是古人進學的規定性年齡,是個一般年齡。

【大戴禮記·保傅篇】:

【白虎通·辟雍篇】:

皇侃【論語義疏】曰:

朱熹【四書集注】:

當然,關於古代或曰孔子時代的成童年齡,入學年齡,也有不同說法。【論語集釋】所集『餘論』載【論語偶記】引【尚書周傳】云:

【禮記·王制】注引【尚書傳】:

『年十五始入小學,十八入大學。』

以上關於入學年齡的矛盾,只是在於15歲入小學還是入大學的問題,15歲入學是沒有問題的。也就是說,在孔子的時代,15歲是入學的一般年齡。用這個一般年齡,來套孔子是否合適呢?而事實上,孔子『十有五而志於學』,不是一般的入學的問題,而是『志於學』。何謂『志於學』?前引皇侃【論語義疏】:『志者,在心之謂也。』近人錢穆曰:『志於學:志者,心所欲往,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。』有志於學,應該說是一種清醒的自覺的理性追求。不是一般的入學讀書的問題,而是有明確的讀書目的,為着肩負某種歷史使命而求學。用一個年齡一般,來套具有獨立人格和遠大志向的『聖人』是不合適的。所以,編造這句話的人,缺乏對孔子『聖者人格』的理性認同。

編造者可能還有另外一種考慮,即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孔子認可的讀書年齡。【論語·述而】篇載,子曰:『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』這段話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理解,一種解釋認為『自行束脩』,是自願提着一束臘肉來求學的,孔子都不會拒絕,把『束脩』解釋為薄禮(『十脡脯』,十條干肉),即給孔子的拜師禮;一種解釋認為,束脩就是約束修飭,『自行束脩』是指能行束帶修飾之禮,表示已經是年15以上的成童。這兩種解釋古皆有之,並且後者的說法,在秦漢時期就比較流行。

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『別解』輯清人黃式三【論語後案】曰:

『自行束脩以上,謂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帶修飾之禮。鄭君【注】如此,漢時相傳之師說也。』

後漢書】載,東漢光武六年,南陽太守杜詩上書薦伏湛曰:

【後漢書】卷六四載,延篤在給越巂太守李文德的書中說:

『吾自束脩已來,為人臣不陷於不忠,為人子不陷於不孝……』

李賢注曰:

『束脩謂束帶修飾。鄭玄注【論語】曰「謂年十五已上」也。』

按照後一種解釋,『自行束脩以上』,就是孔子認可的收徒授學年齡。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』的編造者,是不是就是以此為據,塑造了孔子志於學的年齡呢?當然,這是我們的一種推測。無論這句話是如何編造出來的,它的可信性則都是一個問題。

陸明 發表於 2025-7-12 21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關於"十有五而志於學"的辨正

李振宏先生質疑【論語·為政】"吾十有五而志於學"章的真實性,其論據主要建立在【史記·孔子世家】與【孔子家語】的記載上。然細究之,此說實有可商榷之處。

首先,需明"志於學"與"學有所成"乃不同概念。【論語】所言"志於學",當指確立治學志向,非謂始啟蒙識字。【史記】載孔子十七歲即以"好禮"聞名,正與其十五立志相呼應。古人治學,首重立志,【學記】云"士先志",朱子謂"志者,心之所之",皆強調為學須先立其大者。孔子十五確立向學之志,兩年間專精禮學,至十七歲有所成就,於理可通。

其次,古代教育制度與今不同。【大戴禮記】【白虎通】等文獻所載入學年齡,多指官學體系。孔子少時"貧且賤",其求學途徑當異於貴族子弟。【史記·孔子世家】明言"孔子為兒嬉戲,常陳俎豆,設禮容",可見其幼時即習禮樂。所謂"志於學",實指由自發遊戲轉為自覺研習,此正合"成童"心智發展特徵。皇侃【義疏】云"識慮堅明,故始此年而志學",可謂得其真義。

再者,春秋時期教育具有階段性特徵。【禮記·內則】載:"十年出就外傅,居宿於外,學書計...十有三年學樂誦詩,成童舞象。"孔子十五歲正處於"成童"向"舞象"過渡階段,此時立志專攻六藝,與周代教育進程相符。孟釐子所稱"年少好禮",恰是孔子此階段專注禮學的明證。

至於魯昭公賜鯉之事,正可見孔子二十歲時已學有所成,然此與其十五立志並不矛盾。按【左傳】襄公二十七年載,魯國士人二十歲行"冠禮"後方獲成人資格。孔子二十歲前後學問精進,獲國君禮遇,反證其立志之早、用功之勤。

要之,"十有五而志於學"非謂始啟蒙,乃指確立終身治學方向。此章與先秦教育制度、孔子生平記載皆無牴牾,未可輕斷為偽。李說將"志學"簡單理解為"始學",恐有以今律古之嫌。古人重"志"之確立,今人重"學"之起始,視角不同,結論自異。讀經當循"以經解經"之法,參稽諸籍,慎作裁斷。
姜安之 發表於 2025-7-31 08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關於"十有五而志於學"的經學考辨

李振宏先生質疑【論語·為政】"吾十有五而志於學"章為偽作,其論證主要基於兩點:一是【史記】載孔子十七歲即以"好禮"聞名,二是古代十五歲為普遍入學年齡。此說雖具啟發性,然細考經傳,尚有可商榷之處。

首先,孟釐子稱孔子"年少好禮"一事,恰可印證"志學"之效。【禮記·內則】明言:"十年出就外傅,學書計...十有三年學樂、誦詩、舞勺,成童舞象。"孔子既為士族後裔,其啟蒙教育必循周禮傳統。所謂"志於學",非指始學,實為自覺向學之轉折。【論語正義】引包咸註:"志,慕也",皇侃疏:"在心之謂",皆強調此乃為學境界之提升。孔子十五歲確立"大學之道"的志向,與其十七歲通曉禮制,在時間上完全吻合。

其次,入學年齡問題需辨明制度與實際的差異。【白虎通】所言十五入大學乃理想制度,而【大戴禮記】"八歲出就外舍"才是普遍實踐。鄭玄注【禮記】云:"小學在公宮南之左,大學在郊",可見二者本有層級之分。孔子三歲喪父,家道中落,【史記】稱"貧且賤",其教育經歷未必完全符合貴族標準。"志於學"的特殊表述,恰恰反映孔子超越常規的為學歷程。

再者,先秦"志"字內涵豐富。【孟子】言"尚志",【荀子】論"立志",皆指確立終身追求。孔子自述"十有五而志於學",與"三十而立"形成遞進關係,構成完整的生命敘事。【論語】中"志於道"(【裏仁】)、"志於仁"(【述而】)等表述,均指向價值自覺,非指始學年齡。司馬遷【孔子世家】雖載十七歲事,但開篇即言"孔子為兒嬉戲,常陳俎豆",可見早慧淵源。

最後需指出,春秋時期教育具有多元性。【左傳】載魯國有"鄉校",【國語】記楚國有"申公之教",說明除官方學制外,尚有私相授受傳統。孔子"敏而好學"(【公冶長】),其學問積累必非僅限於制度化學程。將"志於學"簡單對應入學年齡,實有削足適履之嫌。

要之,"十有五而志於學"章與先秦文獻記載並無根本矛盾,其表述符合孔子"下學而上達"(【憲問】)的為學歷程。李說雖提出有價值的思考維度,但尚未構成否定本章真實性的充分證據。經學考辨當兼顧文本內證與歷史語境,方得其中三昧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