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442|回覆: 1

[道學研究] 【莊子】雜篇卷11天下詩解2墨子過於泛愛兼利非樂節用離於聖道

[複製連結]
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-2-15 11:5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【莊子】篇卷11天下詩解2墨子過於泛愛兼利非樂節用離於聖道
題文詩:
後世不侈,不靡萬物,不暉數度,矯以繩墨,
備世之急.古之道術,有在於是,禽滑厘與,
墨翟聞其,風而.爲之大過,已之大循.
作爲非樂,命曰節用;不歌,無服.
墨子泛愛,兼利非斗,其道不怒;好學而博,
求立,先王,毀古禮樂.黃帝咸池,
堯有大章,舜有大韶,禹有大夏,湯有大,
文王,辟雍之樂,武王周公,作武之樂.
古之喪禮,貴賤有儀,上下有等,天子也者,
棺槨七重,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再重.
今墨子也,獨生不歌,無服,桐棺三寸,
無槨,以爲法式.以此教人,恐不愛人;
以此自行,固不愛己.雖然未敗,墨子.
歌而非歌,哭而非哭,樂而非樂,是果類乎,
人之常情?其生也勤,其死也薄,其道大觳;
使人憂苦,使人悲哀,其行難爲,恐不可以,
爲聖人道,反天下心,天下不堪.墨子也者,
​雖獨能任,奈天下何!離於天下,王遠!
【原文】
  不侈於後世(1),不靡於萬物(2),不暉於數度(3),以繩墨自矯,而備世之急(4)。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,墨翟、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(5)。爲之大過(6), 已之大循(7)。作爲【非樂】(8),命之曰【節用】(9);生不歌(10),死無服(11)。墨子泛愛(12)、兼利而非斗(13),其道不怒(14);又好學而博,不異(15),不與先王同(16),毀古之禮樂。
黃帝有【咸池】,堯有【大章】,舜有【大韶】, 禹有【大夏】,湯有【大】,文王有辟雍之樂,武王、周公作【武】17。 古之喪禮,貴賤有儀(18),上下有等,天子棺槨七重(19),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士再重。今墨子獨生不歌(20),死無服,桐棺三寸而無槨(21),以爲法式 (22)。以此教人,恐不愛人;以此自行,固不愛己。未敗墨子道(23),雖然, 歌而非歌,哭而非哭,樂而非樂,是果類乎?其生也勤(24),其死也薄(25), 其道大觳(26);使人憂,使人悲,其行難爲也,恐其不可以爲聖人之道,反天下之心,天下不堪。墨子雖獨能任,奈天下何!離於天下(27),其去王也遠矣 (28)!
【譯文】
不以奢侈教育後世,不浪費萬物,不炫耀於等級制度,用規矩勉勵自己而備於當世之急務,古代的道術存在於這方面的。墨翟、禽滑厘聽到這種治學風氣就喜歡它。實行泛愛兼利太過分了,非樂節用也大過分了。作【非樂】 篇,講【節用】篇,活時不唱歌,死時無喪服。墨子泛愛一切人,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而反對侵略戰爭,他講對人不怨怒;他又好學而博聞,主張大不異的尚同,也不求與先王相同,主張毀棄古代的禮樂。
黃帝時有【咸池】, 堯時有【大章】,舜時有【大詔】,禹時有【大夏】,湯時有【大濩】,文王時有『辟雍』的樂章,武王、周公時作【武】樂。古代的喪禮,貴賤有不同的制度,上下有不同的等次,天子的棺槨七層,諸侯五層,大夫三層,士 二層。現今墨子唯獨主張生時不唱歌,死時無喪服,桐木棺材只三寸而無外槨,作爲效法的樣式。用這種主張教人,恐怕不是愛人;用這種主張自行其事,當然也不是愛護自己。莫毀墨子的學說。雖然如此,當唱歌時而反對唱歌,當哭泣時而反對哭泣,當奏樂時而反對奏樂,這樣果真合乎人的感情嗎? 人活著時勤勞,死後那樣瘠薄,他的學說太苛刻了;使人憂傷,使人悲哀, 他的主張難以實行,恐怕這種主張不可以成爲聖人之道,違反天下的人心, 天下人不堪忍受。雖然墨子能獨自實行,然而他把天下人又能怎樣呢!背離於天下的人,這種做法離開外王之道也太遠了。
【注釋】

(1)侈:奢侈。不侈句:不以奢侈教育後世。指墨家違背周道而用夏政。
(2)靡(mí),浪費。不靡句:不浪費萬物,指墨家的節用說而言。
(3)暉(huī):目光,炫耀。數度:數指法律條丈。度指法度。不暉句:指墨家的非樂、薄葬而言。
(4)繩墨:繩指取正的工具,木匠用做取直的墨線,這裡指規矩。矯:勵。自矯:自己勉勵自己。
(5)墨翟:戰國初年魯國人,墨家學派的創始人。禽滑厘:墨子的弟子。風,風教。說(yuè):通悅。
(6)大:同大。
(7)已:止,停止而不爲。爲之大過:指泛愛、兼利而言。大:同大。順:一作,不及。已之大順,指非樂、節用。
(8)非樂:墨子提倡非樂,作【非樂】篇。
(9)命:叫做,稱爲。節用:墨子提倡節用,作【節用】篇。
(10)生:活著。
(11)無服:不穿禮制上規定的喪服。死無服喪。

(12)泛愛:即兼愛,愛一切人。
(13)兼利: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。非斗:指非攻,反對非正義的進攻。墨子並不反對一切戰爭, 而反對非正義的大國攻小國、大家攻小家的侵略戰爭。而主張並參加保衛國家的正義戰爭。
(14)怒:怨怒。
(15)不異:指尚同而言。
(16)先王:指黃帝堯舜禹夏商周諸帝王。
(17)【咸池】至【武】,皆爲五帝三王時的樂曲。
(18)有儀:有度。
(19)槨:外棺。重:層。
(20)獨:唯獨。
(21)桐:桐木。
(22)法式:效法的樣式,榜樣。
(23)末:同莫,各本作未誤,敗:同毀。
(24)勤:勤勞。
(25)薄:瘠薄。
(26)大:通大。觳(què):刻。
(27)離:(lì)通麗,依附。
(28)王:指外王之道。

黃承孝 發表於 2025-4-14 13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墨子之道:泛愛兼利而離聖道之辨】

莊子【天下】篇對墨家學說的批判,實爲戰國時期道術分裂的重要思想史案例。墨翟倡"泛愛兼利"之說,其核心在於"兼相愛,交相利",此說表面合乎仁德,然細究其理,已悖離中道。墨子主張"生不歌,死無服",以"桐棺三寸"爲葬制,此等極端節用之說,恰如莊子所言"其道大觳",失卻人情之常。

墨學之弊,首在"毀古禮樂"。黃帝【咸池】、堯【大章】、舜【大韶】等先王樂教,皆所以養人心之和;而喪禮"貴賤有儀,上下有等",實爲"因人情而爲之節文"。墨子一概非之,欲以"非樂""節用"齊一天下,此乃"以繩墨自矯"而強人同己。莊子斥其"反天下之心",正指此違背人性自然之失。

其次,墨家"使人憂,使人悲"的苦行主義,與儒家"禮之用,和爲貴"的中道精神相去甚遠。孔子曰:"奢則不孫,儉則固。"墨子之弊正在過於"固",其"桐棺三寸"之制,表面儉樸,實則"不愛己";強人同行,更是"不愛人"。這種極端主張,雖彰顯了墨子的個人操守,卻如莊子所言"離於天下",終難成"外王"之道。

墨學之失,歸根在於不明"道術"真諦。真正的聖人之道,當如【中庸】所言"致中和",在"泛愛"與"等差"、"節用"與"養情"間保持動態平衡。墨子欲以機械的"繩墨"規範複雜的人倫世界,其學說必然"去王也遠矣"。此中教訓,對於今日思考傳統思想的現代轉化,仍具深刻啟示。
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-4-23 18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論墨子學說之偏執與聖道之圓融

【莊子·天下】篇對墨子"泛愛兼利、非樂節用"之說的批判,實乃先秦思想史上一段極富洞見的學術判攝。莊子指出,墨子之學雖本於"備世之急"的樸素理想,然其"爲之大過,已之大循"的極端主張,終使其偏離了聖人之道的渾全境界。

墨子學說之根本,在於將"儉"之一德推至極致。以"繩墨"自矯,主張"生不歌,死無服",此乃以苦行爲至德,以自虐爲高尚。莊子言其"不侈不靡",表面似爲褒揚,實則暗藏機鋒。蓋聖人制禮作樂,本乎人情之中道。墨子卻強抑人性自然之需求,使"非樂"成爲教條,"節用"淪爲枷鎖。此種思想,恰如執一繩而度天下曲直,豈知大道本無常法?

其"泛愛兼利"之說,看似崇高,實則違悖人倫自然之序。愛有差等,乃天性使然;利有分別,實世事之常。墨子欲以機械平等強齊萬物,恰如"以矩爲圓,以規爲方",終成削足適履之舉。莊子學派對此種違背自然之理的強制行爲,向來持批判態度。真正的聖人之道,當如庖丁解牛,"因其固然",而非強物就我。

墨家學說之弊,尤見於其對音樂與禮儀的否定。"歌"乃情動於中之自然發抒,"服"乃慎終追遠的人倫常情。墨子一概禁絕之,實是"蔽於用而不知文"。莊子學派認爲,禮樂乃"天地之序"、"萬物之和"的外在顯現,絕非簡單的奢侈浪費。過度強調實用而否定人文價值,終將使社會淪爲機械運作的冰冷結構。

墨學之失,歸根結底在於"離於聖道"。聖人之道,圓融無礙,既明"備世之急"的物質需求,亦重"人文以化"的精神陶冶;既講"泛愛眾"的普遍關懷,也重"親親之殺"的差等之愛。墨子之學卻如"握苗助長",強求速效而失其本真。莊子對此種偏執之學的批判,實爲後世留下了關於思想平衡的重要啟示:任何將單一價值絕對化的學說,終將走向自身的反面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