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440|回復: 1

[道学研究] 【庄子】杂篇卷11天下诗解2墨子过于泛爱兼利非乐节用离于圣道

[複製鏈接]
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-2-15 11:5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【庄子】篇卷11天下诗解2墨子过于泛爱兼利非乐节用离于圣道
题文诗:
后世不侈,不靡万物,不晖数度,矫以绳墨,
备世之急.古之道术,有在于是,禽滑厘与,
墨翟闻其,风而.为之大过,已之大循.
作为非乐,命曰节用;不歌,无服.
墨子泛爱,兼利非斗,其道不怒;好学而博,
求立,先王,毁古礼乐.黄帝咸池,
尧有大章,舜有大韶,禹有大夏,汤有大,
文王,辟雍之乐,武王周公,作武之乐.
古之丧礼,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,天子也者,
棺椁七重,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再重.
今墨子也,独生不歌,无服,桐棺三寸,
无椁,以为法式.以此教人,恐不爱人;
以此自行,固不爱己.虽然未败,墨子.
歌而非歌,哭而非哭,乐而非乐,是果类乎,
人之常情?其生也勤,其死也薄,其道大觳;
使人忧苦,使人悲哀,其行难为,恐不可以,
为圣人道,反天下心,天下不堪.墨子也者,
​虽独能任,奈天下何!离于天下,王远!
【原文】
  不侈于后世(1),不靡于万物(2),不晖于数度(3),以绳墨自矫,而备世之急(4)。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,墨翟、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(5)。为之大过(6), 已之大循(7)。作为【非乐】(8),命之曰【节用】(9);生不歌(10),死无服(11)。墨子泛爱(12)、兼利而非斗(13),其道不怒(14);又好学而博,不异(15),不与先王同(16),毁古之礼乐。
黄帝有【咸池】,尧有【大章】,舜有【大韶】, 禹有【大夏】,汤有【大】,文王有辟雍之乐,武王、周公作【武】17。 古之丧礼,贵贱有仪(18),上下有等,天子棺椁七重(19),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士再重。今墨子独生不歌(20),死无服,桐棺三寸而无椁(21),以为法式 (22)。以此教人,恐不爱人;以此自行,固不爱己。未败墨子道(23),虽然, 歌而非歌,哭而非哭,乐而非乐,是果类乎?其生也勤(24),其死也薄(25), 其道大觳(26);使人忧,使人悲,其行难为也,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,反天下之心,天下不堪。墨子虽独能任,奈天下何!离于天下(27),其去王也远矣 (28)!
【译文】
不以奢侈教育后世,不浪费万物,不炫耀于等级制度,用规矩勉励自己而备于当世之急务,古代的道术存在于这方面的。墨翟、禽滑厘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喜欢它。实行泛爱兼利太过分了,非乐节用也大过分了。作【非乐】 篇,讲【节用】篇,活时不唱歌,死时无丧服。墨子泛爱一切人,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而反对侵略战争,他讲对人不怨怒;他又好学而博闻,主张大不异的尚同,也不求与先王相同,主张毁弃古代的礼乐。
黄帝时有【咸池】, 尧时有【大章】,舜时有【大诏】,禹时有【大夏】,汤时有【大濩】,文王时有『辟雍』的乐章,武王、周公时作【武】乐。古代的丧礼,贵贱有不同的制度,上下有不同的等次,天子的棺椁七层,诸侯五层,大夫三层,士 二层。现今墨子唯独主张生时不唱歌,死时无丧服,桐木棺材只三寸而无外椁,作为效法的样式。用这种主张教人,恐怕不是爱人;用这种主张自行其事,当然也不是爱护自己。莫毁墨子的学说。虽然如此,当唱歌时而反对唱歌,当哭泣时而反对哭泣,当奏乐时而反对奏乐,这样果真合乎人的感情吗? 人活着时勤劳,死后那样瘠薄,他的学说太苛刻了;使人忧伤,使人悲哀, 他的主张难以实行,恐怕这种主张不可以成为圣人之道,违反天下的人心, 天下人不堪忍受。虽然墨子能独自实行,然而他把天下人又能怎样呢!背离于天下的人,这种做法离开外王之道也太远了。
【注释】

(1)侈:奢侈。不侈句:不以奢侈教育后世。指墨家违背周道而用夏政。
(2)靡(mí),浪费。不靡句:不浪费万物,指墨家的节用说而言。
(3)晖(huī):目光,炫耀。数度:数指法律条丈。度指法度。不晖句:指墨家的非乐、薄葬而言。
(4)绳墨:绳指取正的工具,木匠用做取直的墨线,这里指规矩。矫:励。自矫:自己勉励自己。
(5)墨翟:战国初年鲁国人,墨家学派的创始人。禽滑厘:墨子的弟子。风,风教。说(yuè):通悦。
(6)大:同大。
(7)已:止,停止而不为。为之大过:指泛爱、兼利而言。大:同大。顺:一作,不及。已之大顺,指非乐、节用。
(8)非乐:墨子提倡非乐,作【非乐】篇。
(9)命:叫做,称为。节用:墨子提倡节用,作【节用】篇。
(10)生:活着。
(11)无服:不穿礼制上规定的丧服。死无服丧。

(12)泛爱:即兼爱,爱一切人。
(13)兼利: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。非斗:指非攻,反对非正义的进攻。墨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, 而反对非正义的大国攻小国、大家攻小家的侵略战争。而主张并参加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。
(14)怒:怨怒。
(15)不异:指尚同而言。
(16)先王:指黄帝尧舜禹夏商周诸帝王。
(17)【咸池】至【武】,皆为五帝三王时的乐曲。
(18)有仪:有度。
(19)椁:外棺。重:层。
(20)独:唯独。
(21)桐:桐木。
(22)法式:效法的样式,榜样。
(23)末:同莫,各本作未误,败:同毁。
(24)勤:勤劳。
(25)薄:瘠薄。
(26)大:通大。觳(què):刻。
(27)离:(lì)通丽,依附。
(28)王:指外王之道。

黄承孝 發表於 2025-4-14 13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墨子之道:泛爱兼利而离圣道之辨》

庄子《天下》篇对墨家学说的批判,实为战国时期道术分裂的重要思想史案例。墨翟倡"泛爱兼利"之说,其核心在于"兼相爱,交相利",此说表面合乎仁德,然细究其理,已悖离中道。墨子主张"生不歌,死无服",以"桐棺三寸"为葬制,此等极端节用之说,恰如庄子所言"其道大觳",失却人情之常。

墨学之弊,首在"毁古礼乐"。黄帝《咸池》、尧《大章》、舜《大韶》等先王乐教,皆所以养人心之和;而丧礼"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",实为"因人情而为之节文"。墨子一概非之,欲以"非乐""节用"齐一天下,此乃"以绳墨自矫"而强人同己。庄子斥其"反天下之心",正指此违背人性自然之失。

其次,墨家"使人忧,使人悲"的苦行主义,与儒家"礼之用,和为贵"的中道精神相去甚远。孔子曰:"奢则不孙,俭则固。"墨子之弊正在过于"固",其"桐棺三寸"之制,表面俭朴,实则"不爱己";强人同行,更是"不爱人"。这种极端主张,虽彰显了墨子的个人操守,却如庄子所言"离于天下",终难成"外王"之道。

墨学之失,归根在于不明"道术"真谛。真正的圣人之道,当如《中庸》所言"致中和",在"泛爱"与"等差"、"节用"与"养情"间保持动态平衡。墨子欲以机械的"绳墨"规范复杂的人伦世界,其学说必然"去王也远矣"。此中教训,对于今日思考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,仍具深刻启示。
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-4-23 18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论墨子学说之偏执与圣道之圆融

《庄子·天下》篇对墨子"泛爱兼利、非乐节用"之说的批判,实乃先秦思想史上一段极富洞见的学术判摄。庄子指出,墨子之学虽本于"备世之急"的朴素理想,然其"为之大过,已之大循"的极端主张,终使其偏离了圣人之道的浑全境界。

墨子学说之根本,在于将"俭"之一德推至极致。以"绳墨"自矫,主张"生不歌,死无服",此乃以苦行为至德,以自虐为高尚。庄子言其"不侈不靡",表面似为褒扬,实则暗藏机锋。盖圣人制礼作乐,本乎人情之中道。墨子却强抑人性自然之需求,使"非乐"成为教条,"节用"沦为枷锁。此种思想,恰如执一绳而度天下曲直,岂知大道本无常法?

其"泛爱兼利"之说,看似崇高,实则违悖人伦自然之序。爱有差等,乃天性使然;利有分别,实世事之常。墨子欲以机械平等强齐万物,恰如"以矩为圆,以规为方",终成削足适履之举。庄子学派对此种违背自然之理的强制行为,向来持批判态度。真正的圣人之道,当如庖丁解牛,"因其固然",而非强物就我。

墨家学说之弊,尤见于其对音乐与礼仪的否定。"歌"乃情动于中之自然发抒,"服"乃慎终追远的人伦常情。墨子一概禁绝之,实是"蔽于用而不知文"。庄子学派认为,礼乐乃"天地之序"、"万物之和"的外在显现,绝非简单的奢侈浪费。过度强调实用而否定人文价值,终将使社会沦为机械运作的冰冷结构。

墨学之失,归根结底在于"离于圣道"。圣人之道,圆融无碍,既明"备世之急"的物质需求,亦重"人文以化"的精神陶冶;既讲"泛爱众"的普遍关怀,也重"亲亲之杀"的差等之爱。墨子之学却如"握苗助长",强求速效而失其本真。庄子对此种偏执之学的批判,实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思想平衡的重要启示:任何将单一价值绝对化的学说,终将走向自身的反面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