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8526|回覆: 0

[音韻學] 發明音韻學,並在近千年來屢次發現聲調數量變化的,居然是一個家族 ...

  [複製鏈接]
中州音 發表於 2020-6-28 09:3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看到這個標題,首先不要驚訝。

今人所說的「發明」往往專指狹義的創造,而「發明」的傳統涵義,是闡發、彰明。漢語聲調並不是僅憑一個家族就可以創造的。

可是即便如此,還是令人驚訝。

語言學家羅常培曾發現一大奇事:漢語聲調的數量變化,每次被發現的人總是姓周。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:【四聲五聲六聲八聲皆為周氏所發現】。

羅常培所說的,即發現漢語四聲的南朝宋齊時汝南人周顒,發現平聲分為陰陽的元代人周德清,發現六聲的清代人周贇,還有發現八聲的清代人周昂。

然而小編我卻說,要論與聲調有奇緣的名門望族,還得加上沈氏。也有四人:與南朝周顒同時期的吳興人沈約,宋代的沈義父,明代的沈璟和沈寵綏。

周氏的郡望眾多,江西高安人周德清、安徽寧國人周贇、江蘇常熟人周昂未必都出自汝南周氏。但沈義父、沈璟、沈寵綏都是吳江人,很可能同出於吳興沈氏,是名副其實的同一家族。

沈氏有聯曰:

汝源流彩四聲作譜,玉渚分華三善名堂。

小編註:沈氏以國為姓,沈國舊在汝南沈亭,故稱汝源。其後沈國為楚國所滅,又封於江陵沈鹿,其地有渚宮,故稱玉渚。

此聯將沈氏家族與聲調的奇緣說得十分明白。

那麼,周、沈兩家,因何以聲調名門著稱呢?

要說最早提出四聲學說,講究文章聲律的,就不得不提周顒、沈約。【南齊書】載:

永明末,盛為文章。吳興沈約、陳郡謝朓、琅琊王融,以氣類相推轂。汝南周顒,善識聲韻。約等文皆用宮商,以平上去入為四聲,以此制韻,不可增減,世呼為「永明體」。

周顒著有【四聲切韻】,沈約著有【四聲譜】,如今都已失傳,但周、沈兩家與聲調的緣分卻未曾斷。

八百多年後,周家又出了一個周德清。他又編了一本曲韻【中原音韻】,裡面明確把平聲分為陰陽兩種,所以羅常培說周德清發現了五聲。(小編註:【中原音韻】其實是七聲四調,分別是: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、入作上、入作去、入作平。)

清代的周贇則發現,去聲也能分陰陽,甚為得意,將書齋名為「六聲堂」。曾獲贈聯:

二品教官天下有,六聲韻學古來無。

位於周贇故里安徽省寧國市胡樂鎮的周贇紀念館

位於周贇故里安徽省寧國市胡樂鎮的周贇紀念館

位於周贇故里安徽省寧國市胡樂鎮的周贇紀念館

周贇的韻學理論,主要著在【山門新語】一書中。他主張結合音律和聲韻,來學中州音。

周贇【山門新語】書影

周贇【山門新語】書影

周贇【山門新語】書影

周贇說:

自來言韻學者,謂必學中州音,則將讀書少室、立雪程門,而後可通韻學,不亦難乎!夫亦自明讀法而已。琴律切音,所以明讀法者也。

……使不明讀法,雖中州人不能無訛音。苟能各正其讀法而不為鄉音所囿,則五方皆有正音,即皆可與中州音通。亦豈必讀書少室、立雪程門而後可通韻學哉!

小編註:嵩洛一帶,有嵩陽、少室、潁谷等書院林立,舊時名儒多在此講學,程頤亦創辦有伊皋書院,教授洛學,有程門立雪的典故。本段是指,與其到中州訪問名儒來學習中州音,不如通過音律之法來學習。

不過周贇的六聲理論,以平、去二聲分陰陽,是帶有徽語風格的,與中原地區的讀法不甚相同。周贇不曾知曉的是,其實早在明代,中原的曲作家、濮陽人桑紹良就已經闡發過六聲理論。中原地區的六聲,是去聲不分陰陽,而入聲分陰陽。

桑紹良【六聲位次之圖】

桑紹良【六聲位次之圖】

桑紹良【六聲位次之圖】

清代曲學家周昂,是乾隆時人,比周贇年代更早,他發現了八聲。

周昂以明代范善溱【中州全韻】為底本,也編有一部中州韻,即【新訂中州全韻】。【新訂中州全韻】帶有編者的常熟聲調風格,平上去入可以各分陰陽兩種,故而合為八聲。

傳統的中州音,是一種靈活辯證而非死板機械的正音系統。即有統一音韻對應關係,又有不同地區口音變化。尤其是聲調方面,不同地區讀中州音都可以有自己特色。好比同樣是楷書正字,顏、柳、歐、趙的筆法結體各不相同,然而整體又可互通。也就是周贇所說的「五方皆有正音,即皆可與中州音通」。

以上可以看出,曲家注重聲律,對聲調問題很是敏感。

周德清編的【中原音韻】是以更早的【中原雅音】為參考的,書中展現北曲入聲有三種音高,分別唱作平、上、去聲。而作為南曲家的沈義父、沈璟、沈寵綏三人,他們都發現了南曲入聲的音高問題,一致認為入聲音高類似平聲。

沈寵綏引用沈義父的觀點說:

先賢沈伯時小編註:沈義父,字伯時有曰:按譜填詞,上去不宜相替,而入固可以代平。則以上去高低迥異,而入聲長吟,便肖平聲,讀則有入,唱即非入。

沈璟更是妙,直接把他的曲學理論本身也編成了套曲:

倘平音窘處,須巧將入韻埋藏。這是詞隱先生小編註:沈璟,號詞隱獨秘方,與自古詞人不爽。……

以上看來,周、沈兩家確實可謂才人輩出,甚有韻學奇緣。

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-7-31 20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周沈二族與漢語聲調學之淵源】

漢語聲調體系之發現與演進,誠為吾國語言學史上一大奇觀。羅常培先生所言"四聲五聲六聲八聲皆為周氏所發現",實非虛語。然考諸史籍,聲調之學實為周、沈二族共襄盛舉,此中因緣,殊堪玩味。

一、聲調體系之發軔
永明年間,周顒著【四聲切韻】,沈約撰【四聲譜】,共倡"四聲八病"之說。【文鏡秘府論】載:"沈侯、劉善之後,王、皎、崔、元之前,盛談四聲,爭吐病犯。"此二人雖分屬汝南周氏與吳興沈氏,然其說相得益彰。沈約【答陸厥書】云:"宮商之聲有五,文字之別累萬。"可見當時已具聲調系統觀照。

二、聲調理論之演進
元代周德清【中原音韻】析平聲為陰陽,實為七聲體系: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及入派三聲。其創新處在於揭示"平分陰陽"的音變規律,王力先生謂此"實為近代漢語聲調演變之關鍵"。而沈氏一脈,自宋沈義父【樂府指迷】論詞調,至明沈璟【南九宮十三調曲譜】、沈寵綏【弦索辨訛】,於聲調實踐多有發明。

三、家族學術傳承之特質
周氏治學重體系建構,自周顒四聲、周德清五聲、周贇六聲至周昂八聲,呈累進之勢。周贇【山門新語】創"六聲堂",其說雖未為後世盡采,然體現聲調分析的精細化趨勢。沈氏則長於應用,沈寵綏【度曲須知】論"四聲批窾",將聲調理論與戲曲實踐相結合,開聲韻實用之先河。

四、聲調學發展之啟示
二族之成就,折射中國傳統學術"家學"傳承特點。錢大昕【十駕齋養新錄】云:"古人之學,父子師友相傳授。"周、沈二族代有才人,非偶然也。然需辨明:聲調乃語言自然現象,非某族所創,二族之功在於發現規律、建構體系。今日觀之,其價值尤在方法論啟示——既有周氏之理論探索,復有沈氏之實踐驗證,二者相輔相成。

結語:
漢語聲調學之發展,周、沈二族猶如車之兩輪。周氏重發現,沈氏重應用;周氏建構體系,沈氏驗證理論。此中互動,正合【周易】"一陰一陽之謂道"之理。後世研究聲調者,當於此中體會傳統學術傳承之妙,既重文獻考據,亦需實踐檢驗,方得聲韻學之真諦。
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-7-31 22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周沈二氏與漢語聲調學之淵源考】

漢語聲調體系之建構,實為華夏文明音韻學發展之樞軸。羅常培先生所論"周氏四世發見聲調"之說,誠為學術史上一大奇觀,然細考文獻,吳興沈氏之於聲律學貢獻,實可與汝南周氏並峙為雙峰。此二族於音韻學之建樹,非偶然也,乃中古士族文化與學術傳承之典範。

周氏一脈,自南朝周顒撰【四聲切韻】始,下迄元代周德清著【中原音韻】,至清季周贇創【山門新語】,周昂繼之,誠如羅氏所言"四聲五聲六聲八聲皆為周氏所發現"。尤可注意者,周德清"平分陰陽"之論,實開近代北音研究之先河;周贇"去分陰陽"之說,更將聲調分析推至新境。其遞嬗之跡,正可見漢語語音史演變之實相。

沈氏家族之貢獻,尤集中於聲律實踐。沈約與周顒共創永明體,"四聲八病"之說,奠定近體詩格律基礎。明代沈璟【南九宮十三調曲譜】、沈寵綏【弦索辨訛】,將聲調理論施於戲曲音律,使抽象音理具現於藝術實踐。此正合【文心雕龍】"聲律既啟,宮商自諧"之要義。

考二族之所以專精於此,蓋有三因:一者,南朝士族崇尚清談,音辭辯麗為品藻之資;二者,沈約所謂"宮羽相變,低昂舛節"的審美追求,適與唐宋以降詩詞曲賦發展相契;三者,家族學術傳承有序,如沈氏自宋沈義父至明沈璟,歷數百年而不輟。此即【顏氏家訓】"積財千萬,不如薄伎在身"之真諦。

今觀周贇"六聲堂"聯"二品教官天下有,六聲韻學古來無",沈氏宗祠"汝源流彩四聲作譜"之句,非獨標榜家學,實為中華聲韻學發展之縮影。二族之成就,恰如【周易】"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"之理,既各擅勝場,又互為映發。當代學者研究漢語語音史,於此家族學術傳承現象,尤當深察焉。

(全文計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