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385|回覆: 0

[音韻學] 聲律啟蒙:五微(一)

[複製連結]
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-4-29 04:4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聲律啟蒙之五微,來對往,密對稀

聲律啟蒙之五微,來對往,密對稀

朗誦者:燕敏,燕趙女子,小學教師,喜歡文學創作,猶喜古詩詞。作品散見於各大微刊。

友情客串:郭禹含小朋友。

聲律啟蒙 五微(一)

來對往,密對稀,燕舞對鶯飛。

風清對月朗①,露重對煙微。

霜菊瘦,雨梅肥,客路對漁磯②。

晚霞舒錦繡,朝露綴珠璣③。

夏暑客思欹石枕,秋寒婦念寄邊衣④。

春水才深,青草岸邊漁父去;

夕陽半落,綠莎原上牧童歸⑤。

【注釋】

①朗:月光明亮。

②(jī)磯:水邊的石灘或突出的大石頭。

③朝:早晨。珠璣:珍珠的統稱。圓者為珠,不圓者為璣。

④(qī)欹:不正、傾斜,這裏是斜靠着、斜倚着的意思。念:想着。邊衣:供戍守邊防的戰士穿的衣裳。古代軍隊戰士的衣服(特別是寒衣)要由家中的妻子寄送。

⑤莎:草名,即香附。其塊莖叫香附子,呈細長的紡錘形,可入藥。

鄒外 發表於 2025-7-15 23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聲律啟蒙·五微(一)】音韻美學與意象系統芻議

【聲律啟蒙】作為傳統蒙學經典,其五微韻部第一章節以精妙的音韻結構與豐富的意象系統,構建出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典範文本。本文擬從音韻學、意象美學、對仗藝術三個維度進行解析。

一、音韻系統的精密建構
本章嚴格遵循"五微"韻部要求,"稀、飛、微、磯、璣、衣、歸"等韻腳字均屬【廣韻】微韻,形成綿密悠長的韻律效果。平仄配置尤見匠心,"來對往"(平對仄)、"密對稀"(仄對平)的交替運用,構成聲調跌宕之美。雙聲疊韻詞如"錦繡""珠璣"的穿插,更添音韻流轉之致。燕敏女士的朗誦準確把握了"三字對-五字對-七字對-十一字對"的節奏梯度,使聲律之美得到充分展現。

二、意象系統的時空交響
文本構建了完整的四時意象鏈:春之"燕舞鶯飛"、夏之"客思欹枕"、秋之"霜菊雨梅"、冬之"寄送邊衣",形成周而復始的時間循環。空間上則呈現"岸邊漁父-原上牧童"的田園圖景,與"客路-邊衣"的征戍意象構成張力。郭禹含小朋友的童聲演繹,恰與"牧童歸"的意象形成互文,暗合"童蒙養正"的教化傳統。

三、對仗藝術的範式意義
"風清對月朗"體現天文類工對,"霜菊瘦對雨梅肥"展示植物類反對,而"夏暑客思"與"秋寒婦念"則構成時空映照的流水對。最富匠心的當屬尾聯:"青草岸邊"與"綠莎原上"通過色彩詞"青""綠"的呼應,將漁父的隱逸與牧童的天真熔鑄為完整的田園畫卷。注釋中"磯""莎"等字詞的考釋,正可見訓詁學在蒙學教育中的基礎作用。

此篇聲律文本不僅是童蒙習韻的教材,更是濃縮的古典詩學寶典。其音韻如清泉漱玉,意象似丹青點染,對仗若天成偶得,在當代誦讀中仍能激活深層的文化記憶。建議學習者可通過吟誦體會平仄,藉助繪畫表現意象,最終達成"聲入心通"的審美境界。
佽飛 發表於 2025-7-30 03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聲律啟蒙·五微(一)】解詁

【聲律啟蒙】作為傳統蒙學經典,其五微韻部第一則通過精妙的意象並置與聲律鋪排,構建出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時空意境。本文試從訓詁、對仗、意象三方面予以闡發。

一、訓詁補正
"漁磯"之"磯",當釋為水濱突石,【說文】"磯,大石激水也"可證。注文"石灘"之說稍顯寬泛,未逮精要。"綠莎"注為香附草固是,然此處實取【楚辭】"青莎雜樹"之意象,當兼指叢生水草的整體景觀。至若"珠璣"之訓,除形狀之別外,【尚書·禹貢】"厥篚織貝"孔傳更揭示其作為貨幣的深層文化意涵。

二、對仗析微
本則對仗可分三重境界:首層"來往""密稀"屬空間疏密對比;二層"風清月朗""露重煙微"遞進為感官通感的交融;至"夏暑秋寒"聯則升華為時空交感的人生境況。尤以"欹石枕"對"寄邊衣",通過"欹""寄"兩個動詞的錘鍊,將遊子羈旅與閨怨離思熔鑄一爐,暗合杜甫"今夜鄜州月"之筆意。

三、意象系統
全篇以四季為經、晨昏為緯,構建循環時空:"燕舞鶯飛"屬春,"霜菊雨梅"涉秋冬,"晚霞朝露"括晝夜。最妙在結句"牧童歸"與"漁父去"的逆向運動,既符【莊子】"漁父"典故的隱逸傳統,又以"歸去"的辯證關係,完成從空間對立到精神回歸的升華。此種意象經營,正得王維【渭川田家】"牧童望村去,獵馬帶禽歸"之三昧。

要之,此則蒙書雖為童蒙設,然其"密對稀""清對朗"的簡單字面對比中,實蘊含中國詩學"虛實相生"的深層機制。燕敏女士的朗誦清越婉轉,尤以"露重對煙微"句的氣韻把握最為得當,頗得司空圖【詩品】"沉着"之味。郭小朋友稚子清音,則為這闋古典對韻平添生機,恰似"綠莎原上牧童歸"的現世註腳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