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966|回复: 2

[文化观点] 孔子的君子不器与康德的人非工具有何异同?

  [复制链接]
已绑定手机
已实名认证
延章 发表于 2020-6-22 15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这是一个知乎上的问题,可能是某位学士的问题吧。

由于对康德并不了解,该问题暂且知乎回答比较在理的,且抄摘如下:

@东林赤心木

'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,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,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,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.'

康德的这句话被翻译成“人非工具”,真的把原意都弄拧了。

康德这句话,和我们说的“不成功,则成仁”很接近。意思是,人性不应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选择的工具,其本身就应该是目的。

按论语体说,就是“成仁以仁”。想要更好地理解这句话,可以参考下面这句。

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

以从A地到B地的交通来说,可以选公交/自驾/出租车/火车/飞机,这是“以”,means,交通工具或叫交通手段。选了自驾,可以选国道/高速,这是“由”,routes, 路线。选了路线,但也要矢志不移,安心开你的车,不要老想着超车变道,这是“安”,keep in the lane。
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

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知者利仁,是知者趋利避害,趋仁的意思。或以,或由,都是趋利避害。以仁了,由仁了,安仁了,不一定就成功。但成仁是一定的。知,仁,勇,三达德。知者利仁,仁者安仁,勇者成仁。

“君子不器”说的是要“学而思”的问题。人不能只做个碗,把知识往脑袋里装就完了,还得独立思考,温故而知新。人如果没有梦想,那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?人如果不思考,那和一只碗有什么分别?

以下是笔者的分析:

《论语·为政第二》:子曰,君子不器。

君子不器

君子不器

现在很多人将这一章理解为,孔子是在反对人们“成器”,而在生活中,我们时常看到,人们骂一个人没用,就说他不成器。似乎孔子的观点有问题?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发现,人都是要有用,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,如果“器量”越大,才用越高,这个人的前途前程就会越光明。

然而,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,一旦人只存在“器用”价值,也许他会因此很富有,但他的生活会在精神层面极其贫乏。最极端的案例,可以看看流水线上的工人,当他们被严格局限于某个“器用”的岗位上时,他一旦离开这个岗位,就无法在其他社会领域上立足,而他的精神生活也会很单调。

当然,“打工之王”也是存在的,而且,看看那些在仕途上发挥“器用”的,他们也似乎在精神生活上十分丰富——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经常在各种渠道里,了解到上流社会的“变态”嗜好,这应该算是他们的一种精神贫乏吧?

还有另外一种现象,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过:(君子不器注解)只关注天道器用,而不关注人道伦理,就会出现大批的科学家成为制造毁灭人类的武器的工具,这种武器包括核武器、生化武器等。

然而,上面这些现象,也只是说明人们不能只关注“器用”,却没有否定“器用”啊!而孔子直接讲的是“君子不器”。

另外,《道德经》也有道器说,但是,老子的观点与此相反,老子是直接肯定“器用”的,还认为国治就是人民自由发挥自己的“器用”。

《道德经·第十一章三十辐》:“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”

这一章,老子是鼓励人们“成器”的,烂泥只有成为“埏埴”时,才“有器之用”,否则就永远只是烂泥。另外,老子认为,君子也是器,但他没有讲君子之器是怎样的,只讲了“非君子之器”:

《道德经·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》: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”

本章是站在帝王的角度上看待“器用”的。“非君子之器”不可多用,显然是“君子之器”可以多用。对于“君子之器”,老子似乎倾向于“无为”。

《道德经·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》:“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”

“民多利器”,则“国家滋昏”,因此,“君子”应当“无为”,以令民自化,似乎这就是“君子之器”。这个观点,在后面的章节也有论述到:

《道德经·第八十章小国寡民》:“小国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”

“什伯”,应当就是“十百”,意指甚多。君子无为,即民多器用,以至十百而不用。仍然是强调“器用”之必须。

《道德经》虽然是从帝王术的角度阐发了“器用”在治国层面的意义,认为人民应当“自化”为“器用”,以达天下太平而昌盛,但《道德经》毕竟是关注了人民的,定性了人民是否应该“成器”。难道老子比孔子更贴近现实生活吗?难道孔子建立的,真的只是空中楼阁吗?笔者认为,这是人们误解了。

孔子说的是,“君子”不器,不是“人民”不器。。。。。是否有点尴尬?原来孔子并没有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,也没有要求人人都“不器”!

这确实是问题关键所在。

道学讲的是天道,但天道“以万物为刍狗”啊,而且,上面引述的《道德经》章句,也讲了,君子要无为,使民成一器用,而不多其器,不利其器!

儒学关注的,却是人道,天道虽然“以万物为刍狗”,但人道是“以民为本”的啊!

而且,上面所举的现实案例,也确实讲到了十分重要的一点:只关注器用,忽略人文精神建设,就算是富甲一方的“王振华”也会做出深刻伤害社会公义的“变态”事迹!

所以,孔子只讲君子不器,君子要维护道统,发扬人文伦理,使得“成器”的人民,不至于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己,不至于在思想上只停留于“王侯将相们”的工具!

至于康德,实在是不了解,此问题,就此结束吧!

伪貌 发表于 2025-4-1 1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孔子"君子不器"与康德"人非工具"之辨

此二说皆关乎人之主体性,然立论维度各异。孔子所言"君子不器"(《论语·为政》),重在君子当超越具体功用。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;君子则当通贯六艺,不囿于一技一能。此说强调人格的整全性与超越性,乃是从"成德"角度立论。

康德"人非工具"原则(《道德形而上学奠基》),实为"绝对命令"第二公式,其要义在:理性存在者自身即是目的,不可仅作手段使用。此说基于先验理性,确立道德律令的普遍性,乃西方启蒙思想对人性尊严的哲学奠基。

二者相通处有三:其一,皆反对将人物化;其二,皆主张人之价值在于自身;其三,均有道德理想主义色彩。相异处亦有三:孔子之说重在人伦实践中的"成仁"工夫,康德之论重在理性主体的先验立法;孔子以"器"为喻指向才能之博通,康德以"工具"为戒强调权利之保障;前者属德性伦理传统,后者属义务论体系。

要之,"君子不器"是修身之学,"人非工具"是立法之则。一者教人如何成德,一者示人何以立约。今人观之,正可见中西文明对人性尊严的不同证成路径。明乎此,则知"成仁以仁"与"目的王国"之说,实为人类精神之双峰并峙。
鬼牛土狍 发表于 2025-5-15 07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孔子所言"君子不器"与康德"人非工具"之论,实为东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性价值的双重奏鸣,二者在形而上层面存在深刻共鸣,而在实践哲学层面又各具特色。今试析其异同如次:

一、本体论维度之相通
二者皆立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捍卫。孔子"不器"之说,见《论语·为政》"君子不器"朱注:"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。成德之士,体无不具,故用无不周。"此与康德《道德形而上学基础》中"人性本身即是目的"的绝对命令,皆反对将人降格为功能性存在。如东林君所引"视其所以"章,孔子强调行为目的(安仁)与手段(由仁)的统一,恰似康德"永远同时作为目的"的表述。

二、方法论维度之差异
1. 实现路径不同:孔子之教重在"下学上达"的修养过程。《论语·宪问》载"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",通过六艺之器的学习最终超越具体技艺(《述而》"游于艺"),此即"器而能不器"的辩证升华。康德则通过理性立法确立道德自律,其《实践理性批判》强调:"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唯一原则。"

2. 价值指向之异:孔子"不器"蕴含"君子儒"与"小人儒"之辨(《雍也》),追求"仁智勇"三达德的整全人格。康德则聚焦于理性主体的普遍立法能力,其《道德形而上学》指出:"人的尊严正在于这种普遍立法的能力。"

三、现代性启示
1.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:二者皆预见现代社会的异化危机。当韦伯指出现代性导致"铁笼"困境时,孔子"君子不器"的警示与康德"目的王国"的构想,共同为抵御人的物化提供思想资源。

2. 教育哲学意义:朱熹解"不器"谓"成德之士,体无不具",与康德教育书简中"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"的主张相映成趣。当代专业教育过度强调"成器",恰需此双重智慧来平衡。

要言之,孔子之论如山水写意,在器与道的圆融中见超越;康德之说似几何证明,在目的与手段的严格区分中显尊严。二者殊途同归,皆为救治现代文明痼疾的良方。学者当如《中庸》所言"致广大而尽精微",在比较参详中得其三昧。
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-9-10 11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孔子所言“君子不器”与康德“人非工具”之命题,虽时空悬隔、文化异质,然皆聚焦于人之主体性与价值尊严,其精神内核颇有可通之处,然理路与语境实有殊异。今试析其异同,以明二者之要义。

一、同源于对人的尊严之肯认
二者皆反对将人降格为手段或功能之物。孔子云“君子不器”,意在强调君子不应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实用,而应追求道器合一、体用兼备的人格境界。《礼记·学记》言“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”,朱子注“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”,正谓君子须超越具体职分之局限,以“志于道”为终极关怀。康德之“人非工具”原则,亦主张人作为理性存在者,其自身即是目的(Zweck an sich selbst),不可被仅仅用作他人意志之工具。此二者皆蕴含对人内在价值的深刻尊重,反对人之物化。

二、异在哲学根基与践行路径
然其差异亦甚显著。
孔子之“君子不器”根植于儒家成德之教,强调通过“下学上达”实现人格的全面展开。君子须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,既须具经世之才(“器”之用),更须有仁德之本(“不器”之体)。故“不器”非否定才具,而是主张以德驭才、以道摄器,如《易经》所言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君子当贯通形上形下,成就“不器”之大道。
康德之说则基于理性主义与义务伦理,其“目的王国”理念强调人人皆具普遍理性,故应依从绝对命令(kategorischer Imperativ)行动,将自身与他人同时视为目的。此乃一形式化的道德律令,依托于先验理性之自律,而非如儒家般强调通过礼乐教化与伦理实践达成人格成长。

三、回应“成器”与“成仁”之辩
知乎答主以“成仁以仁”解康德,虽有慧心,然稍显比附。康德“人即目的”侧重道德立法之形式原则,而孔子“仁”则是实质性的德性理想与生命境界。答主引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”以喻手段、路径与心安,虽具启发性,然康德之“手段—目的”框架实为理性立法之逻辑,而非具体行为之观察方法。
至谓“君子不器”关乎“学思结合”,诚是,然未尽其深意。孔子非否定“器用”价值,而是警惕人若止于技艺、溺于功利,则易失落人之主体性。如《论语》中孔子多艺却叹“吾不试故艺”,又言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,皆明“器”需统于“道”。此与康德反对将人工具化异曲同工,然儒家更重在正面建构一种“仁且智”的人格理想,而非仅立道德禁令。

结语
总之,二者皆高举人之主体价值,然孔子之“君子不器”融伦理、教育、政治于一炉,倡一种德才兼备、体用不二的人格范式;康德之“人非工具”则以理性自律为基础,确立普世道德之形式法则。前者重践履成德,后者重理性立法。今日观之,既可相资互鉴——康德的普遍性原则可为儒家“仁道”提供现代哲学注脚,而儒家的成德之学亦可补康德伦理之偏于形式化——亦当尊重其文化脉络之殊途。学者若能既“成器”以立身,又“不器”以养德,方近中西贤哲之共愿。

以上分析力求溯本开新,兼摄义理与辞章,以期合于问者求知之诚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