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859|回覆: 2

[儒家學說] 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可謂成人

[複製連結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8-21 11:0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今之謂成人,以其年愈十八,古之謂成人,二十而冠。本章之謂成人,乃備成人性,是修身養性之成也。

傳統成人禮

傳統成人禮

傳統成人禮

論語·憲問篇·十三章·子路問成人 原文

簡體

子路問成人。子曰:『若臧武仲之知、公綽之不欲、卞莊子之勇、冉求之藝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』曰:『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』

正體

子路問成人,子曰:『若臧武仲之知、公綽之不欲、卞莊子之勇、冉求之藝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』曰:『今之成人者,何必然?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』

口語解釋

子路(向孔子)請教什麼是成德之人。孔子說:『像臧武仲那樣的智、孟公綽那樣的不貪慾、卞莊子那樣的勇、冉求那樣的才藝,再增加上禮樂的修養,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。』又說:『現在的成德之人又何必一定要這樣呢?看到利的時候能夠想到義,看到危難的時候能夠不惜犧牲生命,平日的約定隔了很久也沒有忘記,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。』

延章案:子路問如何成為教化之人。孔子說:『像臧武仲的聰明智辨,公綽的廉潔無欲、卞莊子的勇敢篤行、冉求的多才多藝,可以講已經是成為教化之人了。』又補充說:『現在的教化之人,何必一定要這樣?看到利益,就想到相對應的道義,看到危難,就想到要捨命救扶,久遠的要約也絕對不會忘記,堅守信用,履行平生之許諾;也可以說是已經教化成人了。』

注釋

成人:完人、全人,即『成德之人』。延章曰:人者,教化者也;人之異於禽獸者,以其能善也,人性造乎教化,成乎修養。

臧武仲:魯大夫臧孫紇(hé)。

卞莊子:魯國卞邑大夫,力能刺虎,勇猛聞於他國。

藝:才藝、才能。延章曰:藝者,六藝也。

文:增加、增添。延章曰:文者,詩書之才也,古人謂之知詩達禮,此之謂也。

禮樂:禮樂修養。按:禮主敬,樂主和。文之以禮樂,就是在智、廉、勇、藝四者的基礎上,再增添以禮樂也。錢穆:『就孔子本章所舉,前三項似分近知仁勇三德,德能必兼備,故學者必培其智,修其德,養其勇,而習於藝,而復加以禮樂之文,始可以為成人。』

亦可以:也可以算作。

曰:既答而復言也,或者是『移時復語』。

今之成人者何必然:現在達不到更高的標準,於是退而求其次。錢穆:『「何必然」,乃孔子感慨語。世風日下,人才日降,稍能自拔於流俗,即不復苛責,故亦可謂之成人。』

授命:能夠交出生命,即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。

久要:久,長時間。要,同『約』,即約定。檗(bò)山黃氏:『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信義不渝也。』

平生之言:平日所說的約定之言。錢穆:『自言利之風遍天下,偷生之徒滿海內,反覆狙詐不知羞恥者比比皆是。如上述亦已是成人,雖孔子降格言之,然學者千萬莫看輕此一等,正當從此下工夫,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碼條件。』

先賢註疏

程子曰:知之明,信之篤,行之果,天下之達德也。若孔子所謂成人,亦不出此三者。武仲,也;公綽,也;卞莊子,也;冉求,也。須是合此四人之能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然而論其大成,則不止於此。若今之成人,有忠信而不及於禮樂,則又其次者也。

朱子曰:兼此四子之長,則知足以窮理,廉足以養心,勇足以力行,藝足以泛應,而又節之以禮,和之以樂,使德成於內,而文見乎外。則材全德備,渾然不見一善成名之跡;中正和樂,粹然無復偏倚駁雜之蔽,而其為人也亦成矣。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論成人之行也。夫子鄉言成人者是古之人也,又言今之成人不必能備如此也。見財利,思合義然後取之;見君親有危難,當致命以救之;與人少時有舊約,雖年長貴達,不忘其言。能此三事,亦可以為成人也。

【論語後案】曰:知廉勇藝,四人分得之,則為偏材;一人合得之,幾於全德。故四人之品不及子路,而子路不能及四子之專長,且不能兼有之,夫子因以是勉之也。有恭敬之心,而以樂化其拘;有和易之趣,而以禮酌其中也。知廉勇藝,合之既幾於醇,而復交錯之以敬與和,是謂『古之成人』,見古成人之難也如此。

張栻曰:兼四子之美,而文之禮樂,然後可以為成人。蓋體不備,不足以為成人,故四子之美,必兼得之;雖兼之矣,而不文之以禮樂,則亦將失其序而不和,故必文以禮樂,而後可也。又言其次者,聖人所以引而進之也。見利思義,無苟得也;見危授命,無苟避也;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不食其言也。是雖未有過人之才,而亦敦篤忠信之人,故在今日論之,亦可以為成人。此亦思狂狷之意耳。

劉宗周曰:世不乏材質之美者,苟不學,未聞道也。成人者,盡性踐形,參天地而成位乎中是也。知廉勇藝,皆生質之美,而偏以才技不化,而為德性之累,故必要於禮樂之文,而後為成也。僅若武仲之知,非知也;公綽之廉,非仁也;卞莊之勇,非勇也;冉求之藝,非道也。烏乎!成今之成人者,苟其忠信之德,足以辨義利、決死生、貞久暫,則大本立,亦庶無忝於人道矣。

錢穆曰:此章當與孔門四科之分合參。顏閔德行一科,決非自外於智勇材藝、事業幹濟之外而能空成其所謂德行者。所謂博學於文,亦非專指書籍文字,智勇材藝皆文也。學者當會通【論語】全書求之,則孔門理想中之所謂完人,與其教育精神,可以透切了解矣。

【論語點睛】曰:四子若能文之以禮樂,則四子便各各成人,非要兼四子之長也。禮,是此心之節文;樂,是此心太和。誠於中而形於外,故名為文,非致飾於外也。(按:從其一偏而以禮樂之功來提升之,亦可。)

【論語正義】曰:子曰:『成人之行,達乎情性之理,通乎物類之辨,知幽明之故,睹游氣之源,若此而可謂成人。既知天道,行躬以仁義,飭躬以禮樂。夫仁義禮樂,成人之行也。窮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』是成人為成德之人,最所難能。

唐文治曰:蓋知、不欲、勇、藝四者皆材質也,禮樂則須出於材質備而學進於中和,其為人也亦成矣。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,必踐形復性,乃為成人。蓋成人之始,要在先審義利一關,次破生死一關,次明誠偽一關。

【四書改錯】曰:聖賢最忌是自了漢,明德不新民,成己不成物,獨善不兼善,非聖道,即非聖學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孔子告子路以人道之全與人道之難也。蓋聖人立教,止論學問,不論質地。地存乎天,而學問存乎人。子路忠信勇敢,有兼人之才,所少者學問之功耳,故孔子以此勉之。然則變化氣質,尤學者之急務哉!

附錄

鄭汝諧曰:臧武仲以智稱,作虛器、祀爰居,其智未能窮理而不惑也;孟公綽以不欲稱,不可以為滕薛大夫,其不欲未能推以及物也;卞莊子以勇稱,觀刺虎之事,非仁者之勇也;冉求以藝稱,觀聚斂之事,非有德之藝也。夫子樂於成人之善,不欲言其所不足也。

陳祥道曰:智以知之,不欲以守之,勇以行之。據於德,所以立本;游於藝,所以存末。本末具,而又文之以禮樂,則於人道幾盡矣,故曰可以為成人。文之以禮樂者,古之成人也。古之成人者由前,君子之事也;今之成人者由後,亦不失為善人者也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全解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後案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點睛】【四書改錯】【四書解義】。

亀井絵裏 發表於 2025-7-28 04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成人"之三重境界——釋〖憲問〗"成人"章義理層次】

【經義闡微】
【論語·憲問】此章實為孔子"成人"學說之綱領。細繹經文,可見夫子立論分三重境界:

一曰"全德之成人"。臧武仲之智(明辨是非)、孟公綽之廉(克己寡慾)、卞莊子之勇(臨難不懼)、冉求之藝(六藝精通),四者兼備而復"文之以禮樂",此乃"智仁勇三達德"與"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"之完美融合。朱子【集注】謂:"四子之偏長,合而文之,則全才也。"此即【中庸】"致中和"之聖賢境界。

二曰"守道之成人"。"見利思義"者,【大學】"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"之慎獨功夫;"見危授命"者,【孟子】"捨生取義"之大丈夫氣概;"久要不忘"者,【易傳】"修辭立其誠"之信德實踐。三者分別對應義利之辨、生死之擇、久暫之恆,恰構成道德實踐之三維檢驗。

三曰"制度之成人"。鄭玄注"古者謂年二十行冠禮",【禮記·冠義】明言"成人之者,將責成人禮焉",此制度層面之成人標準。然夫子特以"今之成人者何必然"轉折,正揭示禮制形式與德性實質之辯證關係。錢穆先生【論語新解】點破:"世衰道微,苟能守此三語,亦足為成德。"

【古今通變】
觀今日"十八歲成年"之制,實為法律權利之界標;而古之"二十冠禮",乃道德責任之授受。二者形似而神異。夫子所言"成人",非指生理成熟,實為"人格完成"——即通過"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"(【述而】)之修養,使人性臻於"文質彬彬"(【雍也】)的教化完成狀態。

【實踐智慧】
當代踐行此章,當把握三要:
1. 義利之辨:如【鹽鐵論】"竊人之財猶曰盜,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",當以義為利之本;
2. 危難擔當:非必赴死,實指"可以托六尺之孤"(【泰伯】)的責任意識;
3. 信德修養:王夫之【讀四書大全說】解"久要"為"始終一貫",正是對當下契約精神的最佳古典詮釋。

【結語】
孔子"成人"之教,實為動態的道德成長體系。由"四子偏長"的理想範式,到"三德底線"的現實標準,再至"冠禮制度"的形式保障,構成立體的人格培育網絡。今人當超越年齡表象,在日用倫常中體認"人之成也,在明明德"的永恆命題。

(全文798字)
熊季 發表於 2025-7-28 16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成人"之義理層次與當代啟示】

孔子與子路論"成人"一章,實為儒家修身哲學之精要。今人但知年齒為成人標準,而古聖所謂"成人",乃指德性之完備,此中深意,值得吾輩三復斯言。

考"成人"之義,當分三重境界:其一為臧武仲之智、孟公綽之廉、卞莊子之勇、冉求之藝四德兼備,復以禮樂文之,此上乘境界也。錢穆先生謂此"近乎知仁勇三德",實為君子人格之完型。其二即"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",雖不及前者完備,然已得為人之大節。其三則為今世徒以年齒相計,去聖人之教遠矣。

細繹孔子所言,尤當注意其言說語境之妙。先舉四位賢者為例,復言"今之成人者何必然",非謂標準可降,實乃因材施教之智慧。朱子【集注】云:"言兼此四子之長,則知足以窮理,廉足以養心,勇足以力行,藝足以泛應,而又節之以禮,和之以樂。"此正見儒家"極高明而道中庸"之教法。

今人解"見利思義"三句,多止於字面。實則此三事恰對應儒家三大德目:"思義"關乎仁心,"授命"體現勇德,"不忘言"則是信義。程頤曰:"見利思義,仁也;見危授命,勇也;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信也。"三者貫通,方為成德之基。觀今日社會亂象,多因見利忘義、臨危退縮、輕諾寡信所致,聖言歷久彌新。

傳統冠禮之設,正在於此精神傳承。【禮記·冠義】云:"成人之者,將責成人禮焉也。"非謂加冠即成人,實乃以禮儀明其責。今之成人禮多流形式,豈不惜哉?王陽明【傳習錄】有言:"人只要成就自家心體,則用在其中。"此心體之成,正在日常"思義""授命""不忘言"之工夫。

當代重讀此章,當思二義:其一,成人非自然過程,實為文化陶鑄之結果;其二,德性標準雖可權變,然基本底線不可墮。吾輩居今之世,既不可苛求如古之全德,亦不當自甘於俗流。當取法中道,於義利之辨、生死之節、信諾之守處着力,方不負聖人之教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