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861|回复: 2

[儒家学说] 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可谓成人

[复制链接]
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-8-21 11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今之谓成人,以其年愈十八,古之谓成人,二十而冠。本章之谓成人,乃备成人性,是修身养性之成也。

传统成人礼

传统成人礼

传统成人礼

论语·宪问篇·十三章·子路问成人 原文

简体

子路问成人。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、公绰之不欲、卞庄子之勇、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曰: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
正体

子路问成人,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、公绰之不欲、卞庄子之勇、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曰:“今之成人者,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
口语解释

子路(向孔子)请教什么是成德之人。孔子说:“像臧武仲那样的智、孟公绰那样的不贪欲、卞庄子那样的勇、冉求那样的才艺,再增加上礼乐的修养,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。”又说:“现在的成德之人又何必一定要这样呢?看到利的时候能够想到义,看到危难的时候能够不惜牺牲生命,平日的约定隔了很久也没有忘记,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。”

延章案:子路问如何成为教化之人。孔子说:“像臧武仲的聪明智辨,公绰的廉洁无欲、卞庄子的勇敢笃行、冉求的多才多艺,可以讲已经是成为教化之人了。”又补充说:“现在的教化之人,何必一定要这样?看到利益,就想到相对应的道义,看到危难,就想到要舍命救扶,久远的要约也绝对不会忘记,坚守信用,履行平生之许诺;也可以说是已经教化成人了。”

注释

成人:完人、全人,即“成德之人”。延章曰:人者,教化者也;人之异于禽兽者,以其能善也,人性造乎教化,成乎修养。

臧武仲:鲁大夫臧孙纥(hé)。

卞庄子:鲁国卞邑大夫,力能刺虎,勇猛闻于他国。

艺:才艺、才能。延章曰:艺者,六艺也。

文:增加、增添。延章曰:文者,诗书之才也,古人谓之知诗达礼,此之谓也。

礼乐:礼乐修养。按:礼主敬,乐主和。文之以礼乐,就是在智、廉、勇、艺四者的基础上,再增添以礼乐也。钱穆:“就孔子本章所举,前三项似分近知仁勇三德,德能必兼备,故学者必培其智,修其德,养其勇,而习于艺,而复加以礼乐之文,始可以为成人。”

亦可以:也可以算作。

曰:既答而复言也,或者是“移时复语”。

今之成人者何必然:现在达不到更高的标准,于是退而求其次。钱穆:“‘何必然’,乃孔子感慨语。世风日下,人才日降,稍能自拔于流俗,即不复苛责,故亦可谓之成人。”

授命:能够交出生命,即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。

久要:久,长时间。要,同“约”,即约定。檗(bò)山黄氏: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信义不渝也。”

平生之言:平日所说的约定之言。钱穆:“自言利之风遍天下,偷生之徒满海内,反复狙诈不知羞耻者比比皆是。如上述亦已是成人,虽孔子降格言之,然学者千万莫看轻此一等,正当从此下工夫,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码条件。”

先贤注疏

程子曰:知之明,信之笃,行之果,天下之达德也。若孔子所谓成人,亦不出此三者。武仲,也;公绰,也;卞庄子,也;冉求,也。须是合此四人之能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然而论其大成,则不止于此。若今之成人,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,则又其次者也。

朱子曰:兼此四子之长,则知足以穷理,廉足以养心,勇足以力行,艺足以泛应,而又节之以礼,和之以乐,使德成于内,而文见乎外。则材全德备,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;中正和乐,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,而其为人也亦成矣。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论成人之行也。夫子乡言成人者是古之人也,又言今之成人不必能备如此也。见财利,思合义然后取之;见君亲有危难,当致命以救之;与人少时有旧约,虽年长贵达,不忘其言。能此三事,亦可以为成人也。

《论语后案》曰:知廉勇艺,四人分得之,则为偏材;一人合得之,几于全德。故四人之品不及子路,而子路不能及四子之专长,且不能兼有之,夫子因以是勉之也。有恭敬之心,而以乐化其拘;有和易之趣,而以礼酌其中也。知廉勇艺,合之既几于醇,而复交错之以敬与和,是谓“古之成人”,见古成人之难也如此。

张栻曰:兼四子之美,而文之礼乐,然后可以为成人。盖体不备,不足以为成人,故四子之美,必兼得之;虽兼之矣,而不文之以礼乐,则亦将失其序而不和,故必文以礼乐,而后可也。又言其次者,圣人所以引而进之也。见利思义,无苟得也;见危授命,无苟避也;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不食其言也。是虽未有过人之才,而亦敦笃忠信之人,故在今日论之,亦可以为成人。此亦思狂狷之意耳。

刘宗周曰:世不乏材质之美者,苟不学,未闻道也。成人者,尽性践形,参天地而成位乎中是也。知廉勇艺,皆生质之美,而偏以才技不化,而为德性之累,故必要于礼乐之文,而后为成也。仅若武仲之知,非知也;公绰之廉,非仁也;卞庄之勇,非勇也;冉求之艺,非道也。乌乎!成今之成人者,苟其忠信之德,足以辨义利、决死生、贞久暂,则大本立,亦庶无忝于人道矣。

钱穆曰:此章当与孔门四科之分合参。颜闵德行一科,决非自外于智勇材艺、事业干济之外而能空成其所谓德行者。所谓博学于文,亦非专指书籍文字,智勇材艺皆文也。学者当会通《论语》全书求之,则孔门理想中之所谓完人,与其教育精神,可以透切了解矣。

《论语点睛》曰:四子若能文之以礼乐,则四子便各各成人,非要兼四子之长也。礼,是此心之节文;乐,是此心太和。诚于中而形于外,故名为文,非致饰于外也。(按:从其一偏而以礼乐之功来提升之,亦可。)

《论语正义》曰:子曰:“成人之行,达乎情性之理,通乎物类之辨,知幽明之故,睹游气之源,若此而可谓成人。既知天道,行躬以仁义,饬躬以礼乐。夫仁义礼乐,成人之行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”是成人为成德之人,最所难能。

唐文治曰:盖知、不欲、勇、艺四者皆材质也,礼乐则须出于材质备而学进于中和,其为人也亦成矣。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,必践形复性,乃为成人。盖成人之始,要在先审义利一关,次破生死一关,次明诚伪一关。

《四书改错》曰:圣贤最忌是自了汉,明德不新民,成己不成物,独善不兼善,非圣道,即非圣学

《四书解义》曰:此一章书是孔子告子路以人道之全与人道之难也。盖圣人立教,止论学问,不论质地。地存乎天,而学问存乎人。子路忠信勇敢,有兼人之才,所少者学问之功耳,故孔子以此勉之。然则变化气质,尤学者之急务哉!

附录

郑汝谐曰:臧武仲以智称,作虚器、祀爰居,其智未能穷理而不惑也;孟公绰以不欲称,不可以为滕薛大夫,其不欲未能推以及物也;卞庄子以勇称,观刺虎之事,非仁者之勇也;冉求以艺称,观聚敛之事,非有德之艺也。夫子乐于成人之善,不欲言其所不足也。

陈祥道曰:智以知之,不欲以守之,勇以行之。据于德,所以立本;游于艺,所以存末。本末具,而又文之以礼乐,则于人道几尽矣,故曰可以为成人。文之以礼乐者,古之成人也。古之成人者由前,君子之事也;今之成人者由后,亦不失为善人者也。

本章参考书目

《论语集解》《论语注疏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学案》《论语全解》《论语集释》《论语集说》《论语意原》《癸巳论语解》《论语新解》《论语后案》《论语正义》《论语大义》《论语点睛》《四书改错》《四书解义》。

亀井絵里 发表于 2025-7-28 04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"成人"之三重境界——释〈宪问〉"成人"章义理层次》

《经义阐微》
《论语·宪问》此章实为孔子"成人"学说之纲领。细绎经文,可见夫子立论分三重境界:

一曰"全德之成人"。臧武仲之智(明辨是非)、孟公绰之廉(克己寡欲)、卞庄子之勇(临难不惧)、冉求之艺(六艺精通),四者兼备而复"文之以礼乐",此乃"智仁勇三达德"与"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"之完美融合。朱子《集注》谓:"四子之偏长,合而文之,则全才也。"此即《中庸》"致中和"之圣贤境界。

二曰"守道之成人"。"见利思义"者,《大学》"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"之慎独功夫;"见危授命"者,《孟子》"舍生取义"之大丈夫气概;"久要不忘"者,《易传》"修辞立其诚"之信德实践。三者分别对应义利之辨、生死之择、久暂之恒,恰构成道德实践之三维检验。

三曰"制度之成人"。郑玄注"古者谓年二十行冠礼",《礼记·冠义》明言"成人之者,将责成人礼焉",此制度层面之成人标准。然夫子特以"今之成人者何必然"转折,正揭示礼制形式与德性实质之辩证关系。钱穆先生《论语新解》点破:"世衰道微,苟能守此三语,亦足为成德。"

《古今通变》
观今日"十八岁成年"之制,实为法律权利之界标;而古之"二十冠礼",乃道德责任之授受。二者形似而神异。夫子所言"成人",非指生理成熟,实为"人格完成"——即通过"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"(《述而》)之修养,使人性臻于"文质彬彬"(《雍也》)的教化完成状态。

《实践智慧》
当代践行此章,当把握三要:
1. 义利之辨:如《盐铁论》"窃人之财犹曰盗,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",当以义为利之本;
2. 危难担当:非必赴死,实指"可以托六尺之孤"(《泰伯》)的责任意识;
3. 信德修养: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解"久要"为"始终一贯",正是对当下契约精神的最佳古典诠释。

《结语》
孔子"成人"之教,实为动态的道德成长体系。由"四子偏长"的理想范式,到"三德底线"的现实标准,再至"冠礼制度"的形式保障,构成立体的人格培育网络。今人当超越年龄表象,在日用伦常中体认"人之成也,在明明德"的永恒命题。

(全文798字)
+
熊季 发表于 2025-7-28 16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"成人"之义理层次与当代启示》

孔子与子路论"成人"一章,实为儒家修身哲学之精要。今人但知年齿为成人标准,而古圣所谓"成人",乃指德性之完备,此中深意,值得吾辈三复斯言。

考"成人"之义,当分三重境界:其一为臧武仲之智、孟公绰之廉、卞庄子之勇、冉求之艺四德兼备,复以礼乐文之,此上乘境界也。钱穆先生谓此"近乎知仁勇三德",实为君子人格之完型。其二即"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",虽不及前者完备,然已得为人之大节。其三则为今世徒以年齿相计,去圣人之教远矣。

细绎孔子所言,尤当注意其言说语境之妙。先举四位贤者为例,复言"今之成人者何必然",非谓标准可降,实乃因材施教之智慧。朱子《集注》云:"言兼此四子之长,则知足以穷理,廉足以养心,勇足以力行,艺足以泛应,而又节之以礼,和之以乐。"此正见儒家"极高明而道中庸"之教法。

今人解"见利思义"三句,多止于字面。实则此三事恰对应儒家三大德目:"思义"关乎仁心,"授命"体现勇德,"不忘言"则是信义。程颐曰:"见利思义,仁也;见危授命,勇也;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信也。"三者贯通,方为成德之基。观今日社会乱象,多因见利忘义、临危退缩、轻诺寡信所致,圣言历久弥新。

传统冠礼之设,正在于此精神传承。《礼记·冠义》云:"成人之者,将责成人礼焉也。"非谓加冠即成人,实乃以礼仪明其责。今之成人礼多流形式,岂不惜哉?王阳明《传习录》有言:"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,则用在其中。"此心体之成,正在日常"思义""授命""不忘言"之工夫。

当代重读此章,当思二义:其一,成人非自然过程,实为文化陶铸之结果;其二,德性标准虽可权变,然基本底线不可堕。吾辈居今之世,既不可苛求如古之全德,亦不当自甘于俗流。当取法中道,于义利之辨、生死之节、信诺之守处着力,方不负圣人之教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