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8626|回复: 5

[儒家学说]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

  [复制链接]
+
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-8-4 18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本章的故事背景是,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,臧孙武仲谮于孟孙,季孙攻之,臧纥逃邾。后返防封地臧孙乞立臧为作臧氏之后。鲁君遂之,臧纥逃齐。

臧孙以谮遭祸,出防以避虽是合理,而乞立其后于国君,于礼不符,孔夫子是以不义之。

原文

子曰:“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,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”

白话译文

孔子说:“臧武仲用防地请求国君在鲁国为臧氏立后,虽说不是要挟君主,我却不敢相信。”

注释

防:鲁国封给臧武仲的采邑。鲁襄公二十三年,臧武仲被孟氏所谮,获罪奔邾,出逃在外,后又返回封邑防,派人到国都,请求为家族立后以主祭祀,他就离开防地。

朱子:“使请立后而避邑,以示若不得请,则将据邑以叛,是要君也。”

为后:为臧氏立后,唐文治:“求立臧氏之后。”

要君:要挟国君,有所希求。唐文治:“要,有挟而求也。”袁氏曰:“奔不越境而据私邑求立先人之后,此正要君也。”

先贤注疏

孔安国曰:鲁襄公二十三年,武仲为孟氏所谮,出奔邾。自邾如防,使为以大蔡纳请曰:“纥非能害也,知不足也。非敢私请,苟守先祀,无废二勋,敢不辟邑!”乃立臧为。纥致防而奔齐。此所谓要君。(按:大蔡,龟名,见5.17。)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论臧孙纥要君之事。“吾不信也”,言实是要君。

《论语集说》曰:臧武仲自邾入防,卑辞请后,疑若非要君者。然邑受之于君,得罪出奔,则后之立,非己之所得专也。而据邑以请,非要君而何?鲁人从之亦不获已尔,孔子所以正其无上之罪而诛其意也

范氏曰:要君者无上”,罪之大者也。武仲之邑,受之于君。得罪出奔,则立后在君,非己所得专也。

钱穆曰:臧武仲请立后之辞见于《左传》。其辞甚逊,时人盖未有言其非者,孔子则谓得罪出奔,不应仍据己邑以请立后,此即一种要挟,乃其人好知不好学之过(见前章,“臧武仲之智”。)

戴溪曰:“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”,君子曰:“以地正国谓之叛焉可也。”据地以求后,安得谓之不要君哉?

唐文治曰:盖武仲若越境请求,亦未始不可得请,其罪在“以防”耳。“以”者,言不当以也。杨氏曰:夫子之言,亦《春秋》诛意之法也。

附录

陈祥道曰:孔子论仲则以防求为要,论成人则以仲为智,如此则若无要君之事而不免于要君,何也?《礼》曰:道之不行,贤者过之。子曰:仲之智、绰之不欲,文之以礼乐,可以为成人。使仲贤而不至于过,智而济之以不欲,是能无要君之心矣。《礼》曰:“事君三违而不出境,则利禄也。人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”

《论语正义》曰:臧为,武仲之异母兄,宣叔娶于铸所生者也。“二勋”,谓文仲、宣叔。

本章参考书目

《论语集解》《论语注疏》《论语义疏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全解》《癸巳论语解》《论语新解》《论语集说》《论语集释》《石鼓论语答问》《论语正义》《论语大义》。

论之语者 发表于 2019-8-4 23:0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群主:
你可能不知道何为“春秋笔法”,在此只和你说“要"字不能解读成“要挟",要解谈成“约定"。
游客  发表于 2019-8-5 16:12
天子门生:
要君者无上。武仲卑辞请立后,暗示若不许其请,则将据邑以叛。表面恭敬,似非要君,实则要君。孔子之言,乃春秋诛意之法。
延章 发表于 2019-8-5 16:16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论之语者 发表于 2019-8-4 23:09
群主:
你可能不知道何为“春秋笔法”,在此只和你说“要"字不能解读成“要挟",要解谈成“约定"。 ...

《博雅》约也。《论语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。【注】久要,旧约也。《左传·哀十四年》使季路要我,吾无盟矣。
////
确实有“约”的意思,那么,放于文中,何解?
xie4566 发表于 2025-4-13 20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·宪问》"臧武仲以防求为后"章义疏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载臧孙纥(谥武仲)遭孟孙氏构陷,季孙氏攻之,遂出奔邾。后返防邑,使人请立臧氏之后,得允乃奔齐。孔子谓"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",此中深意,当从三端析之:

一、礼法之辨
臧氏据防请立,实违"大夫去国,不逾竟"之礼。郑玄注《礼记》云"三谏不从,待放于郊",明臣子去国当守分际。防邑乃君赐,既已获罪出奔,犹据邑请命,是以私邑为质,此"以地正国"之叛也。朱子谓"立后在君,非臣所得专",正指其僭越礼法之实。

二、心术之微
观《左传》所载请辞:"纥非能害也,知不足也",表面谦逊,实藏机锋。范祖禹言"要君者无上",唐文治点破"其罪在'以防'"。孔子诛心之论,盖见其"使请立后而避邑"之策,暗含"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"之要挟,此即《春秋》"诛意"之法。

三、智德之衡
臧武仲以智称(《论语·宪问》"若臧武仲之智"),然智而不德,适成其祸。陈祥道谓"贤者过之",钱穆指为"好知不好学之过"。孔子尝言"文之以礼乐,可以为成人",正针砭其智术有余而德养不足之病。

要之,此章乃孔子"正名"思想之体现。《白虎通》云"臣当避君之政",臧氏据邑请命,淆乱君臣之分。夫子虽未明言"要君",而曰"吾不信",实以《春秋》笔法贬其"无上"之罪。后世读此,当思"智以德彰"之理,方不负圣人垂训之深意。

(全文798字)
韩皆或 发表于 2025-4-16 22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臧武仲"以防求后"之非礼义》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载臧武仲之事,实为春秋时期一大礼法争议。孔子"吾不信也"四字,可谓诛心之论,直指其"要君"本质。此事当从三端论之:

一、据邑请命,有违君臣大义
臧纥既已获罪出奔,按《周礼》"大夫去国逾竟"之制,本当彻底远离政争。然其"自邾如防"而据私邑,使"以大蔡纳请",此即朱子所谓"示若不得请,则将据邑以叛"之态。范祖禹《论语说》切中肯綮:"要君者无上,罪之大者也。"春秋时"大夫无遂事"之原则,在此案中尤为凸显。

二、立后之权,当属君命
孔安国注引《左传》原文"纥非能害也"云云,表面谦辞实含胁迫。唐文治《论语大义》指出:"后之立,非己之所得专也。"臧氏采邑本受于君,今反据之为筹码,恰如戴溪比之"赵鞅入晋阳以叛"。钱穆先生谓此乃"好知不好学之过",诚哉斯言。

三、孔子"诛意"之法的典范
杨时谓此乃"《春秋》诛意之法",最得圣心。观《论语》前章称"臧武仲之智",与此处严斥形成张力。陈祥道《论语全解》点破关键:"使仲贤而不至于过,智而济之以不欲,是能无要君之心矣。"孔子既许其智,又责其失,正见圣人权衡之道。

要之,此事非徒关臧氏一家之嗣,实系"政自大夫出"的春秋乱象。孔子之评,既维护"礼乐征伐自天子出"的周制根本,亦为后世立"事君尽礼"的臣道准则。《礼记·表记》"事君三违而不出境,则利禄也"之说,正可为此案作注脚。臧纥之失,在不能"文之以礼乐",终陷"要君"之讥,可为千古鉴戒。
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-4-22 10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臧武仲"以防求后"之非礼义辨》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所载臧孙纥之事,实为春秋时期典型"以邑干政"案例。孔子"吾不信也"四字判语,实含《春秋》笔削大义,不可不深察焉。

考臧氏世为鲁卿,武仲以智闻名,《论语》前章尝称其"智"。然其据防邑求立后之举,恰显智术之弊。按《周礼》"大夫去国,逾竟则除其邑",武仲既已出奔,当依礼逊位,乃反挟先君所赐之邑以为请命之资,此即朱子所谓"据邑以叛"之潜在威胁。其表面"卑辞请后"之仪,实掩"无上之心"之实,故孔子特诛其意。

细绎《左传》记载,武仲使献大蔡之龟,其辞曰"纥非能害也",此正暴露其"以害相胁"之隐衷。范氏注"要君者无上",可谓切中肯綮。春秋之世,卿大夫"据邑请命"渐成风气,晋之赵鞅、鲁之季氏皆循此例。孔子特于武仲之事发凡起例,实欲明君臣大义——封邑乃君恩所赐,非臣下可挟以为质。

唐文治谓"其罪在'以防'",尤见精微。武仲若越境请命,尚合"去国之礼";今乃返其封邑,使请命之使自防而出,此即构成事实上的"地缘要挟"。观鲁君虽立臧为而武仲终奔齐,可见当时君臣皆心知其非,特迫于形势耳。

戴溪引"以地正国谓之叛",正与孔子"不信"之断相互发明。陈祥道谓"贤者过之",深得圣人之意——武仲之智本可为贤,然过在"好智不好学",遂使智术流于权谋。此章当与《论语》"成人"章对观,方见孔子"智必以礼约之"之深意。

要之,孔子此判非仅针对一人一事,实为春秋卿大夫"专地违制"之风立一义法。后世读此章者,当于"虽曰不要君"之转语处,体会圣人显微阐幽之教。礼制之防,正在此等微茫之际也。

(全文共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