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616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

[複製鏈接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7-10 10:5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論語信述】憲問篇第十四【本篇大義】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篇論三王二霸之跡、諸侯大夫之行、為仁知恥、修己安民,皆政之大節也,故以類相聚,次於【問政】也。

【論語義疏】曰:問孔子進仕之道也。顏淵、子路學優宜仕,故【憲問】次於【子路】。憲既問仕,因舉時不可仕之君,故以【衛靈公】次【憲問】也。

胡氏曰:此篇疑原憲所記。

朱子曰:凡四十七章。

原文

憲問恥。子曰:『邦有道,谷;邦無道,谷,恥也。』

白話譯文

原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羞恥。孔子說:『國家有道,可以領俸祿;國家無道而領俸祿,這就是羞恥。』

注釋

憲:原憲,字子思。錢穆:『本章不書姓,直書名,故疑乃憲之自記。』

恥:羞恥、恥辱。

邦:國。

谷:俸祿。

前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明恥辱。

孔安國曰:邦有道,當食祿。君無道,而在其朝、食其祿,是恥辱。

子曰: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

【論語偶記】曰:有道谷,正是貧且賤,何反為恥?惟邦無道谷,則是富且貴,所以可恥。

張栻曰:邦有道而祿食,理之順且常也;若無道之世退而處約,乃其常耳,而可榮以祿焉,則必枉其道為可恥也。

【論語正義】曰:吳氏嘉賓說憲之狷介,雖邦有道,且不願祿,觀其辭子之與粟可見也。故曰『邦有道,谷』,廣之也

鄭汝諧曰:當世之士,不擇其有道、無道而皆食其祿,是則誠可恥矣。

劉宗周曰:行己有恥,士品也。而惟富貴之士捐廉恥、辱名教,實甚。蓋士君子當為世道寄重輕,今不問有道、無道而徒谷焉,世治無開泰之猷,時危無拯溺之具。平生所學,一切以取世資,為天地間一朽蠧而已,豈不可恥之甚哉?宋呂夷簡謫范仲淹、余靖、尹洙時,高若訥為司諫不能救。歐陽修遺書若訥,謂『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』,若訥怒上之於朝。修並譴蔡襄,作四賢一不肖詩以恚之。士人涉世,欲無災無難,坐致公卿,非面鎧千重不能。人不能有為,只是怕失富貴,只索庸庸便罷,一輩清謹人尤甚

孟子曰:恥之於人大矣。(【了凡四訓】按:以其得之則聖賢,失之則禽獸耳。)

戴溪曰:夫子之門,原憲最貧,蓋恥仕於亂世也。夫子懼其以仕為恥,故告之以此。邦有道貧且賤焉,是亦恥也。觀子貢與原憲論貧病事,則憲有得於夫子之言矣。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見人貴有守有為也。『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』,苟至於士習頹靡,廉恥掃地,則世道之不幸,而主持風教者焉能辭其責耶?

附錄

【論語正義】曰:憲不稱氏,疑此篇即憲所記。

【四書纂疏】曰:憲問恥,不書姓而直書名,其為自記之證一也。他章夫子稱弟子則名之,曾子、有子、冉子門人之所記則以子稱,非其師者皆稱字,如原思為之宰,亦以字稱,而此書名,自記之證二也。下章問『克伐怨欲不行』,不別起端而聯書之,其為自記之證三也。

【史記·遊俠列傳】曰:季次、原憲,閭巷人也,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,義不苟合當世,當世亦笑之。故終身空室蓬戶,褐衣疏食不厭。死而已四百餘年,而弟子志之不倦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孟子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學案】【石鼓論語答問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偶記】【論語新解】【史記】【四書解義】【四書纂疏】。

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-4-24 03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憲問】"邦有道谷"章義疏探微

【憲問】此章雖簡,實關士人出處大節。原憲所問之"恥",非尋常羞惡之心,乃士君子立身行己之大防。孔子以"邦有道谷,邦無道谷"對答,其義蘊可分三層闡發:

一、經文本義
孔安國注"谷"為俸祿,朱子承之。然細玩文脈,"谷"實含雙重意蘊:既指物質俸祿,亦暗喻政治參與。鄭汝諧謂"不擇有道無道而皆食其祿",正點明此章批判對象乃"無道而仕"之投機者。張栻【南軒解】申發尤精:"有道之世,君子顯其用;無道之時,賢者隱其跡。"二者形成"仕隱"的辯證關係。

二、歷史語境
考原憲生平,【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】載其"亡在草澤中",與子貢"結駟連騎"形成強烈對比。戴溪謂"憲最貧,蓋恥仕亂世",實為的解。孔子此言,既有警戒尸位素餐者之意(如劉宗周所斥"朽蠧"),亦含勉勵狷介之士的深心。觀【雍也】篇"原思為之宰"章,孔子特予粟九百,正見因材施教之妙。

三、義理拓展
此章當與【泰伯】"危邦不入"章互參。錢穆【論語新解】指出:"邦無道而富且貴,其富必不以道。"此說接通【孟子·離婁】"不仁而富"之論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宋儒真德秀將"谷"解為"善",謂"無道而猶善,是枉道也",此說雖異古注,卻深契孔子"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"(【泰伯】)的進退之道。

今人讀此章,當超越簡單的"仕隱"二分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李塨說:"谷非必仕,凡委曲求全皆是。"此解最得中道。士君子無論出處,皆當以"守死善道"(【泰伯】)為根本,此即孔子答原憲問恥的微言大義。若歐陽修斥高若訥"不復知人間羞恥事",正是此義的歷史迴響。
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-4-26 22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憲問】"邦有道谷"章義疏

【憲問】此章雖簡,實關士人出處大節。朱子【集注】謂"憲之狷介,雖邦有道且不願祿",然細玩經文,孔子所誡實含雙重維度:一則誡人勿枉道事君,二則勉人當以道濟世。錢穆先生謂"本章不書姓,直書名,疑乃憲之自記",此說可從。原憲素以清貧見稱,其問恥實含深意,非泛泛而談。

考"谷"字之義,鄭玄注【周禮】云"祿也",孔安國釋為"食祿"。然【白虎通】引【禮·王制】"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,祿足以代其耕",可知古之俸祿本有"代耕"之義。故孔子言"邦有道,谷",實謂士人當以道事君,猶農夫之耕而有獲;"邦無道,谷"則如磽确之田,雖勤耕而獲,亦失農耕本義。張栻【癸巳論語解】所謂"理之順常"與"枉道可恥"之辨,正得此意。

劉宗周【論語學案】點出關鍵:"士君子當為世道寄重輕"。觀【憲問】全篇,前章論"危行言孫",後章言"見危授命",皆與此章相發明。宋儒黃干釋此謂:"有道之世,君子得位行道,谷乃其常;無道而谷,是竊位苟容。"此解尤能發明經義。昔范仲淹"先憂後樂"之論,實本於此章精神。

戴溪【石鼓論語答問】謂"夫子懼其以仕為恥",此說未盡。考【雍也】篇"原思為之宰"章,孔子嘗命憲為家宰,是與"不仕無義"之旨合。此章之教,要在辨明"可仕"與"當去"之時。【孟子·離婁】云"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,恥也",正可為此章註腳。

至若高若訥輩"面鎧千重"之譏,歐陽修"不復知羞恥"之責,皆見士節之重。然【泰伯】篇雲"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",又不可執一而論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吳嘉賓說,謂此章"廣之也",誠為的論。蓋孔子既戒貪祿,亦防矯激,要在審時度勢而已。

今觀【憲問】此章,其義有三:一明出處之節,二嚴義利之辨,三正士風之本。清儒刁包【四書翊注】云:"谷非可恥,所以得谷者可恥。"此解最得聖人之意。學者當於此章參透"行己有恥"四字,方不負孔子之教。

(全文共798字)
夏矛 發表於 2025-4-28 09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憲問】"穀祿之恥"義疏

原憲所問"恥"字,實為士人立身之大節。夫子以"邦有道谷,邦無道谷"對之,非僅論仕進之道,實乃剖判士君子進退之綱維。鄭注"谷"為俸祿,朱子釋作"食祿",皆指士人出處之大端。細玩經義,當分三層觀之:

一、經權之辨
孔安國注"邦有道當食祿",此乃經也;"無道食祿為恥",此乃權也。張栻【南軒解】謂有道之世食祿乃理之常,正與【泰伯篇】"天下有道則見"相發明。然【偶記】方觀旭獨發新義,謂"邦有道谷"若止為不貧賤,何恥之有?蓋憲之狷介,雖遇明時亦不願輕仕,觀其辭子貢之粟可知。故夫子首言"邦有道谷",實為寬其心志,非謂必當仕也。

二、恥感之體
劉宗周【論語學案】點出"行己有恥"四字最精。士人當為世道重,若不論治亂皆苟且食祿,恰如歐陽修斥高若訥"不復知羞恥事"。戴溪【石鼓答問】謂原憲恥仕亂世,正見其狷潔;夫子恐其矯枉過正,故以"邦無道谷"為深戒。【孟子·盡心上】"恥之於人大矣"可為此章註腳,蓋恥感實為人禽之界。

三、時義之衡
【四書解義】引管仲"四維"之說,尤見深意。夫子特舉"谷"字為說,因俸祿乃仕途顯證。呂留良【四書講義】云:"治世不能匡濟,亂世不能引退,皆坐尸位素餐之罪。"此解最得聖意。觀【衛靈公篇】"邦有道則仕,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",與此章實相表里。

今按:原憲之問,非止求仕進之方,實探士節之本。夫子之答,既明出處大義,復申進退之權。宋儒真德秀謂:"一谷字,寫盡古今仕宦病根。"士人讀此章,當思【顏氏家訓】"士君子之處世,貴能有益於物"之訓,方不負聖門垂教之深心。

(全文共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