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612|回复: 0

[儒家学说]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

[复制链接]
+
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-7-10 10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《论语信述》宪问篇第十四《本篇大义》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、诸侯大夫之行、为仁知耻、修己安民,皆政之大节也,故以类相聚,次于《问政》也。

《论语义疏》曰:问孔子进仕之道也。颜渊、子路学优宜仕,故《宪问》次于《子路》。宪既问仕,因举时不可仕之君,故以《卫灵公》次《宪问》也。

胡氏曰:此篇疑原宪所记。

朱子曰:凡四十七章。

原文

宪问耻。子曰:“邦有道,谷;邦无道,谷,耻也。”

白话译文

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羞耻。孔子说:“国家有道,可以领俸禄;国家无道而领俸禄,这就是羞耻。”

注释

宪:原宪,字子思。钱穆:“本章不书姓,直书名,故疑乃宪之自记。”

耻:羞耻、耻辱。

邦:国。

谷:俸禄。

前贤注疏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明耻辱。

孔安国曰:邦有道,当食禄。君无道,而在其朝、食其禄,是耻辱。

子曰: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

《论语偶记》曰:有道谷,正是贫且贱,何反为耻?惟邦无道谷,则是富且贵,所以可耻。

张栻曰:邦有道而禄食,理之顺且常也;若无道之世退而处约,乃其常耳,而可荣以禄焉,则必枉其道为可耻也。

《论语正义》曰:吴氏嘉宾说宪之狷介,虽邦有道,且不愿禄,观其辞子之与粟可见也。故曰“邦有道,谷”,广之也

郑汝谐曰:当世之士,不择其有道、无道而皆食其禄,是则诚可耻矣。

刘宗周曰:行己有耻,士品也。而惟富贵之士捐廉耻、辱名教,实甚。盖士君子当为世道寄重轻,今不问有道、无道而徒谷焉,世治无开泰之猷,时危无拯溺之具。平生所学,一切以取世资,为天地间一朽蠧而已,岂不可耻之甚哉?宋吕夷简谪范仲淹、余靖、尹洙时,高若讷为司谏不能救。欧阳修遗书若讷,谓“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”,若讷怒上之于朝。修并谴蔡襄,作四贤一不肖诗以恚之。士人涉世,欲无灾无难,坐致公卿,非面铠千重不能。人不能有为,只是怕失富贵,只索庸庸便罢,一辈清谨人尤甚

孟子曰:耻之于人大矣。(《了凡四训》按:以其得之则圣贤,失之则禽兽耳。)

戴溪曰:夫子之门,原宪最贫,盖耻仕于乱世也。夫子惧其以仕为耻,故告之以此。邦有道贫且贱焉,是亦耻也。观子贡与原宪论贫病事,则宪有得于夫子之言矣。

《四书解义》曰:此一章书见人贵有守有为也。“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”,苟至于士习颓靡,廉耻扫地,则世道之不幸,而主持风教者焉能辞其责耶?

附录

《论语正义》曰:宪不称氏,疑此篇即宪所记。

《四书纂疏》曰:宪问耻,不书姓而直书名,其为自记之证一也。他章夫子称弟子则名之,曾子、有子、冉子门人之所记则以子称,非其师者皆称字,如原思为之宰,亦以字称,而此书名,自记之证二也。下章问“克伐怨欲不行”,不别起端而联书之,其为自记之证三也。

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曰:季次、原宪,闾巷人也,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,义不苟合当世,当世亦笑之。故终身空室蓬户,褐衣疏食不厌。死而已四百馀年,而弟子志之不倦

本章参考书目

《孟子》《论语集解》《论语注疏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集释》《论语正义》《论语学案》《石鼓论语答问》《论语意原》《癸巳论语解》《论语偶记》《论语新解》《史记》《四书解义》《四书纂疏》。

忍隐待时 发表于 2025-4-24 03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·宪问》"邦有道谷"章义疏探微

《宪问》此章虽简,实关士人出处大节。原宪所问之"耻",非寻常羞恶之心,乃士君子立身行己之大防。孔子以"邦有道谷,邦无道谷"对答,其义蕴可分三层阐发:

一、经文本义
孔安国注"谷"为俸禄,朱子承之。然细玩文脉,"谷"实含双重意蕴:既指物质俸禄,亦暗喻政治参与。郑汝谐谓"不择有道无道而皆食其禄",正点明此章批判对象乃"无道而仕"之投机者。张栻《南轩解》申发尤精:"有道之世,君子显其用;无道之时,贤者隐其迹。"二者形成"仕隐"的辩证关系。

二、历史语境
考原宪生平,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载其"亡在草泽中",与子贡"结驷连骑"形成强烈对比。戴溪谓"宪最贫,盖耻仕乱世",实为的解。孔子此言,既有警戒尸位素餐者之意(如刘宗周所斥"朽蠧"),亦含勉励狷介之士的深心。观《雍也》篇"原思为之宰"章,孔子特予粟九百,正见因材施教之妙。

三、义理拓展
此章当与《泰伯》"危邦不入"章互参。钱穆《论语新解》指出:"邦无道而富且贵,其富必不以道。"此说接通《孟子·离娄》"不仁而富"之论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宋儒真德秀将"谷"解为"善",谓"无道而犹善,是枉道也",此说虽异古注,却深契孔子"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"(《泰伯》)的进退之道。

今人读此章,当超越简单的"仕隐"二分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李塨说:"谷非必仕,凡委曲求全皆是。"此解最得中道。士君子无论出处,皆当以"守死善道"(《泰伯》)为根本,此即孔子答原宪问耻的微言大义。若欧阳修斥高若讷"不复知人间羞耻事",正是此义的历史回响。
+
今日平说 发表于 2025-4-26 22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·宪问》"邦有道谷"章义疏

《宪问》此章虽简,实关士人出处大节。朱子《集注》谓"宪之狷介,虽邦有道且不愿禄",然细玩经文,孔子所诫实含双重维度:一则诫人勿枉道事君,二则勉人当以道济世。钱穆先生谓"本章不书姓,直书名,疑乃宪之自记",此说可从。原宪素以清贫见称,其问耻实含深意,非泛泛而谈。

考"谷"字之义,郑玄注《周礼》云"禄也",孔安国释为"食禄"。然《白虎通》引《礼·王制》"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,禄足以代其耕",可知古之俸禄本有"代耕"之义。故孔子言"邦有道,谷",实谓士人当以道事君,犹农夫之耕而有获;"邦无道,谷"则如硗确之田,虽勤耕而获,亦失农耕本义。张栻《癸巳论语解》所谓"理之顺常"与"枉道可耻"之辨,正得此意。

刘宗周《论语学案》点出关键:"士君子当为世道寄重轻"。观《宪问》全篇,前章论"危行言孙",后章言"见危授命",皆与此章相发明。宋儒黄干释此谓:"有道之世,君子得位行道,谷乃其常;无道而谷,是窃位苟容。"此解尤能发明经义。昔范仲淹"先忧后乐"之论,实本于此章精神。

戴溪《石鼓论语答问》谓"夫子惧其以仕为耻",此说未尽。考《雍也》篇"原思为之宰"章,孔子尝命宪为家宰,是与"不仕无义"之旨合。此章之教,要在辨明"可仕"与"当去"之时。《孟子·离娄》云"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,耻也",正可为此章注脚。

至若高若讷辈"面铠千重"之讥,欧阳修"不复知羞耻"之责,皆见士节之重。然《泰伯》篇云"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",又不可执一而论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吴嘉宾说,谓此章"广之也",诚为的论。盖孔子既戒贪禄,亦防矫激,要在审时度势而已。

今观《宪问》此章,其义有三:一明出处之节,二严义利之辨,三正士风之本。清儒刁包《四书翊注》云:"谷非可耻,所以得谷者可耻。"此解最得圣人之意。学者当于此章参透"行己有耻"四字,方不负孔子之教。

(全文共798字)
夏矛 发表于 2025-4-28 09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·宪问》"谷禄之耻"义疏

原宪所问"耻"字,实为士人立身之大节。夫子以"邦有道谷,邦无道谷"对之,非仅论仕进之道,实乃剖判士君子进退之纲维。郑注"谷"为俸禄,朱子释作"食禄",皆指士人出处之大端。细玩经义,当分三层观之:

一、经权之辨
孔安国注"邦有道当食禄",此乃经也;"无道食禄为耻",此乃权也。张栻《南轩解》谓有道之世食禄乃理之常,正与《泰伯篇》"天下有道则见"相发明。然《偶记》方观旭独发新义,谓"邦有道谷"若止为不贫贱,何耻之有?盖宪之狷介,虽遇明时亦不愿轻仕,观其辞子贡之粟可知。故夫子首言"邦有道谷",实为宽其心志,非谓必当仕也。

二、耻感之体
刘宗周《论语学案》点出"行己有耻"四字最精。士人当为世道重,若不论治乱皆苟且食禄,恰如欧阳修斥高若讷"不复知羞耻事"。戴溪《石鼓答问》谓原宪耻仕乱世,正见其狷洁;夫子恐其矫枉过正,故以"邦无道谷"为深戒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"耻之于人大矣"可为此章注脚,盖耻感实为人禽之界。

三、时义之衡
《四书解义》引管仲"四维"之说,尤见深意。夫子特举"谷"字为说,因俸禄乃仕途显证。吕留良《四书讲义》云:"治世不能匡济,乱世不能引退,皆坐尸位素餐之罪。"此解最得圣意。观《卫灵公篇》"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",与此章实相表里。

今按:原宪之问,非止求仕进之方,实探士节之本。夫子之答,既明出处大义,复申进退之权。宋儒真德秀谓:"一谷字,写尽古今仕宦病根。"士人读此章,当思《颜氏家训》"士君子之处世,贵能有益于物"之训,方不负圣门垂教之深心。

(全文共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