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245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季康子患盜

[複製連結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6-23 0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季康子患盜,問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『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』

白話譯文

季康子憂慮魯國盜賊太多,向孔子請教此事。孔子回答說:『如果你不貪慾,即使獎賞他們,他們也不願意偷竊。』

注釋

患:擔憂、憂慮。

盜:【說文】:『盜,私利物也。』【論語集箋】:『凡存私利物之心者,皆得謂之盜。』

苟:如果。

欲:貪慾。按:在上者有貪慾,務於錢財,則百姓從而效仿之,追逐金錢,貪慾肆行則盜竊亂賊橫生。另,上有貪慾,勢必厚斂於民,不堪之民爲了自保也將被迫爲盜。孟子:『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』

雖:即使、縱使。

賞:獎賞。

不竊:在上者不貪,行正道,下民化之,且有羞恥心,不願爲盜。

先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言民從上化也。時魯多盜賊,康子患之,問於孔子,欲以謀去也。孔子言,民化於上,不從其令,從其所好。今多盜賊者,正由子之貪慾故耳。

【四書約旨】曰:盜生於欲。不直曰『苟子之不盜』,辭婉而意深。

朱子曰:子不貪慾,則雖賞民使之爲盜,民亦知恥而不竊。

橫渠先生曰:假設以子不欲之物,賞子使竊,子必不竊。故爲政者,先乎足民,使民無所不足,則不見可欲而盜心息矣。蓋盜生於欲心之不足。使之足乎此,則不欲乎彼,此古人弭盜之原也

【大學】曰: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,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從。(注云:言民化君行也。君若好貨,而禁民淫於財利,不能正也。)

胡氏曰:季氏竊柄,康子奪嫡,民之爲盜,固其所也。盍亦反其本耶?孔子以不欲啟之,其旨深矣。

陳祥道曰:教之化民,於命民之效。上捷於令,故鄭伯好勇,國人暴虎;秦穆貴信,士多從死;陳姬好巫,而民淫祀;晉侯好儉,而民畜聚;太王躬仁,邠民貴恕;吳王好劍客,而民多瘡痍;楚王好細腰,而朝多餓死。則季康子之欲而魯民盜,理勢之必然也。老子曰:『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』又曰:『我無欲而民自朴。』故孔子於爲政者,患不能以正導之耳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言弭盜者貴清其源也

【四書反身錄】曰:『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』,此撥亂返治之大機,救時定世之急著也。蓋上不欲則源清,本源一清,斯流無不清,在在皆清,則在在不復妄取。

劉宗周曰:國貧則多盜,上黷貨也。上黷貨,則廉恥不立,教化不行,民起爭心。予觀末世之政,貪穢成風,京官誅求郡吏,縣令掊克小民,催科日巧,聽斷日濫,無所不至,真白晝爲盜也。小民見吏如逢劫手,每一供應剜心吸髓,動輒破家,民窮財盡,盜賊橫行,官司知而不問。苟飽私橐,傳舍而去,後復如之。地方事,日弊一日,真大亂之道也。(按:蕺山先生處於明末,眼見國事日壞,對於本章可以說是深有感觸也。先生於明亡後絕食而死。)

附錄

周宗建曰:諸生只講『上廉則民自感化故不爲盜』,宗建曰:此言尚未著痛癢。此須要想個著落,大率民之多盜,多由不足;民之多貧,又多由上之過取。一有貪官,而民之騷然不能安其故業者多矣,安得無盜耶?只一『不欲』,留了地方多少元氣,保全了地方多少人家!水寬則魚,長官清則民安,『不欲』一法才見得,真止盜良方,莫迂闊視之也。(按:善哉斯言!)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大學】【孟子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全解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商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集箋】【說文解字】【四書解義】【四書反身錄】【四書約旨】。

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-4-26 03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弭盜之本在正上:釋"季康子患盜"章義疏】

【論語·顏淵】"季康子患盜"章雖僅十七言,實蘊儒家爲政之要義。今試分三端闡發之:

一、訓詁明義
"盜"字從皿從欠,會意私竊之意。【周禮·秋官】"掌戮"鄭注云:"盜賊通名",然細考之,"盜"特指貪取非分。孔子以"不欲"對"盜",正取【說文】"私利物"之本義。朱子【集注】謂"子不貪慾,則雖賞民使爲盜,民亦知恥而不竊",此解最得聖意。"賞之不竊"非謂懸賞緝盜,乃假設之辭,猶言縱使誘以厚利,民亦不爲。張橫渠【正蒙】解此甚精:"假設以子不欲之物賞子使竊,子必不竊",正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。

二、經義闡微
此章要旨,在揭"上行下效"之政治倫理。【禮記·緇衣】云:"下之事上也,不從其所令,從其所行。"康子身爲魯國正卿,其家"富於周公"(【論語·先進】),孔子直言"苟子之不欲",實刺季氏聚斂之過。胡安國【春秋傳】謂"季氏竊柄,康子奪嫡",恰成"上梁不正下梁歪"之註腳。陳祥道【論語全解】引史證云:"鄭伯好勇,國人暴虎;晉侯好儉,而民畜聚",皆證【大學】"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從"之理。老子云"我無欲而民自朴"(【道德經】五十七章),與孔子此教異曲同工。

三、當代鏡鑒
劉宗周【論語學案】痛陳:"末世之政,貪穢成風,京官誅求郡吏,縣令掊克小民",此語今日讀之尤覺警策。今之"盜"者,豈獨穿窬之盜?貪官蠹役,侵漁百姓;奸商豪強,壟斷市利;乃至學術造假,皆屬【集箋】所謂"存私利物之心"者。孔子"不欲"之教,實爲萬世治安良方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李塨語:"弭盜在正本清源",若執政者能"見素抱樸,少私寡慾"(【道德經】十九章),則何患盜賊不戢?

【鹽鐵論】有云:"欲影正者端其表,欲下廉者先之身。"季康子之問,猶今人問"何以遏止犯罪",孔子直指執政者當反躬自省,此真千古不刊之論。學者讀此章,當思【孟子】"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"之戒,更當體認【中庸】"君子篤恭而天下平"之微旨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