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248|回复: 0

[儒家学说] 季康子患盗

[复制链接]
+
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-6-23 07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原文

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”

白话译文

季康子忧虑鲁国盗贼太多,向孔子请教此事。孔子回答说:“如果你不贪欲,即使奖赏他们,他们也不愿意偷窃。”

注释

患:担忧、忧虑。

盗:《说文》:“盗,私利物也。”《论语集笺》:“凡存私利物之心者,皆得谓之盗。”

苟:如果。

欲:贪欲。按:在上者有贪欲,务于钱财,则百姓从而效仿之,追逐金钱,贪欲肆行则盗窃乱贼横生。另,上有贪欲,势必厚敛于民,不堪之民为了自保也将被迫为盗。孟子:“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”

虽:即使、纵使。

赏:奖赏。

不窃:在上者不贪,行正道,下民化之,且有羞耻心,不愿为盗。

先贤注疏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言民从上化也。时鲁多盗贼,康子患之,问于孔子,欲以谋去也。孔子言,民化于上,不从其令,从其所好。今多盗贼者,正由子之贪欲故耳。

《四书约旨》曰:盗生于欲。不直曰“苟子之不盗”,辞婉而意深。

朱子曰:子不贪欲,则虽赏民使之为盗,民亦知耻而不窃。

横渠先生曰:假设以子不欲之物,赏子使窃,子必不窃。故为政者,先乎足民,使民无所不足,则不见可欲而盗心息矣。盖盗生于欲心之不足。使之足乎此,则不欲乎彼,此古人弭盗之原也

《大学》曰: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,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(注云:言民化君行也。君若好货,而禁民淫于财利,不能正也。)

胡氏曰:季氏窃柄,康子夺嫡,民之为盗,固其所也。盍亦反其本耶?孔子以不欲启之,其旨深矣。

陈祥道曰:教之化民,于命民之效。上捷于令,故郑伯好勇,国人暴虎;秦穆贵信,士多从死;陈姬好巫,而民淫祀;晋侯好俭,而民畜聚;太王躬仁,邠民贵恕;吴王好剑客,而民多疮痍;楚王好细腰,而朝多饿死。则季康子之欲而鲁民盗,理势之必然也。老子曰:“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”又曰:“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故孔子于为政者,患不能以正导之耳

《四书解义》曰:此一章书是言弭盗者贵清其源也

《四书反身录》曰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”,此拨乱返治之大机,救时定世之急着也。盖上不欲则源清,本源一清,斯流无不清,在在皆清,则在在不复妄取。

刘宗周曰:国贫则多盗,上黩货也。上黩货,则廉耻不立,教化不行,民起争心。予观末世之政,贪秽成风,京官诛求郡吏,县令掊克小民,催科日巧,听断日滥,无所不至,真白昼为盗也。小民见吏如逢劫手,每一供应剜心吸髓,动辄破家,民穷财尽,盗贼横行,官司知而不问。苟饱私橐,传舍而去,后复如之。地方事,日弊一日,真大乱之道也。(按:蕺山先生处于明末,眼见国事日坏,对于本章可以说是深有感触也。先生于明亡后绝食而死。)

附录

周宗建曰:诸生只讲“上廉则民自感化故不为盗”,宗建曰:此言尚未着痛痒。此须要想个着落,大率民之多盗,多由不足;民之多贫,又多由上之过取。一有贪官,而民之骚然不能安其故业者多矣,安得无盗耶?只一“不欲”,留了地方多少元气,保全了地方多少人家!水宽则鱼,长官清则民安,“不欲”一法才见得,真止盗良方,莫迂阔视之也。(按:善哉斯言!)

本章参考书目

《大学》《孟子》《论语集解》《论语注疏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全解》《论语集说》《论语集释》《论语商》《论语学案》《论语集笺》《说文解字》《四书解义》《四书反身录》《四书约旨》。

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-4-26 03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弭盗之本在正上:释"季康子患盗"章义疏》

《论语·颜渊》"季康子患盗"章虽仅十七言,实蕴儒家为政之要义。今试分三端阐发之:

一、训诂明义
"盗"字从皿从欠,会意私窃之意。《周礼·秋官》"掌戮"郑注云:"盗贼通名",然细考之,"盗"特指贪取非分。孔子以"不欲"对"盗",正取《说文》"私利物"之本义。朱子《集注》谓"子不贪欲,则虽赏民使为盗,民亦知耻而不窃",此解最得圣意。"赏之不窃"非谓悬赏缉盗,乃假设之辞,犹言纵使诱以厚利,民亦不为。张横渠《正蒙》解此甚精:"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,子必不窃",正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。

二、经义阐微
此章要旨,在揭"上行下效"之政治伦理。《礼记·缁衣》云:"下之事上也,不从其所令,从其所行。"康子身为鲁国正卿,其家"富于周公"(《论语·先进》),孔子直言"苟子之不欲",实刺季氏聚敛之过。胡安国《春秋传》谓"季氏窃柄,康子夺嫡",恰成"上梁不正下梁歪"之注脚。陈祥道《论语全解》引史证云:"郑伯好勇,国人暴虎;晋侯好俭,而民畜聚",皆证《大学》"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"之理。老子云"我无欲而民自朴"(《道德经》五十七章),与孔子此教异曲同工。

三、当代镜鉴
刘宗周《论语学案》痛陈:"末世之政,贪秽成风,京官诛求郡吏,县令掊克小民",此语今日读之尤觉警策。今之"盗"者,岂独穿窬之盗?贪官蠹役,侵渔百姓;奸商豪强,垄断市利;乃至学术造假,皆属《集笺》所谓"存私利物之心"者。孔子"不欲"之教,实为万世治安良方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李塨语:"弭盗在正本清源",若执政者能"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"(《道德经》十九章),则何患盗贼不戢?

《盐铁论》有云:"欲影正者端其表,欲下廉者先之身。"季康子之问,犹今人问"何以遏止犯罪",孔子直指执政者当反躬自省,此真千古不刊之论。学者读此章,当思《孟子》"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"之戒,更当体认《中庸》"君子笃恭而天下平"之微旨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