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1714|回复: 3

[儒家学说] 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

[复制链接]
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-6-18 19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原文
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
白话译文

孔子说:“君子能相互和谐,但不阿比结党;小人相互阿比结党,但不相互和谐。”

注释

和:中正而无乖戾之心。

同:“同”者有阿比之意(朱子)。

前贤注疏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别君子、小人志行不同之事也。

《论语集解》曰:君子心和,然其所见各异,故曰“不同”;小人所嗜好者同,然各争利,故曰“不和”。

尹氏曰:君子尚义,故有不同;小人尚利,安得而和?

戴溪曰:君子忘己,故和而不同;小人有己,故同而不和。

檗山黄氏曰:君子以道合,主于和而已,而未尝以苟同也;小人以利合,苟于同而已,亦安有所谓和哉?

《论语正义》曰:和因义起,同由利生。义者,宜也,各适其宜,未有方体,故不同;然不同因乎义,而非执己之见,无伤于和。利者,人之所同欲也;民务于下,则有争心,故同而不和。此君子、小人之异也。

《四书辨疑》曰:凡在君父之侧、师长朋友之间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可者献之,否者替之,结者解之,离者合之,此君子之和也。而或巧媚阴柔,随时俯仰,人曰“可”,己亦曰“可”,人曰“否”,己亦曰“否”,惟言莫违,无唱不和,此小人之同也。

李光地曰:同德故和,以义相济故不同;同恶故同,各怀其私故不和。

《四书解义》曰:此一章书是孔子严和同之辨也。君子小人心术不同,故其处人亦异君子之心公,其与人也同寅协恭,绝无乖戾之心,既不挟势以相倾,亦不争利以相害,何其和也。然虽与人和,而不与人同。事当持正,则执朝廷之法不可屈挠;理有未当,则守圣贤之道不肯迁就,固未尝不问是非而雷同无别也。小人之心私,其与人也曲意徇物,每怀阿比之意,屈法以合己之党,背道以顺人之情,何其同也。然外若相同,而内实不和。此君子小人之攸分,而世道污隆之所系,进退人才者所宜慎辨也。

《论语全解》曰:五味相和,然后可食;五声相和,然后可听。则和者,有异而无乖;同者,有协而无异君子之与人也任道,故和而不同;小人之与人也任情,故同而不和

钱穆曰:君子尚义,故有不同;小人尚利,故不能和。后儒言大同,即太和仁义即大同之道。若求同失和,则去大同远矣。

刘宗周曰:和是与物无戾,同是与物无异,迹若相似,而实相反也。周比,言君子小人与人之情;和同,言君子小人与人之道。发必中节,和也;小人之道,漫无可否,同而已矣。惟和也所以周,惟同也所以比。

相关材料

公曰:“和与同异乎?”对曰:“异。和如羹焉,水火醯醢(xī hǎi)盐梅,以烹鱼肉,𬊤(chǎn)之以薪,宰夫和之,齐之以味,济其不及,以泄其过,君子食之,以平其心。君臣亦然。君所谓可,而有否焉,臣献其否,以成其可;君所谓否,而有可焉,臣献其可,以去其否。是以政平而不干,民无争心。故诗曰:‘亦有和羹,既戒且平;奏鬷(zōng)无言,时靡有争。’先王之济五味,和五声也,以平其心,成其政也。声亦如味:一气,二体,三类,四物,五声,六律,七音,八风,九歌,以相成也;清浊,大小,短长,疾徐,哀乐,刚柔,迟速,高下,出入,周流,以相济也。君子听之,以平其心,心平德和。故诗曰:‘德音不瑕。’今据不然,君所谓可,据亦曰可;君所谓否,据亦曰否。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若琴瑟之专一,谁能听之?同之不可也如是。”公曰:“善。”(选自《晏子春秋》)

本章参考书目

《论语集解》《论语注疏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全解》《论语集释》《论语集说》《论语新解》《论语札记》《论语学案》《石鼓论语答问》《论语大义》《论语正义》《晏子春秋》《四书辨疑》《四书解义》。

游客  发表于 2019-6-19 15:21
戴溪曰:君子忘己,故和而不同;小人有己,故同而不和。
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-3-25 1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》此章以"和""同"二字剖判君子小人之别,诚为千古不易之论。朱子以"中正无乖戾"释"和",以"阿比"释"同",深得圣贤微旨。君子以道义相砥砺,如五味调和而成羹,虽异质而相济;小人以利欲相勾结,若以水济水,虽同质终致相争。尹氏"尚义""尚利"之说,黄氏"道合""利合"之辨,皆能发明经义。要之,君子之和,和于理而非和于情;小人之同,同于私而非同于公。学者当于此明辨而笃行之,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。
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-5-12 04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·子路》"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"章义疏

《经义阐微》
此章乃夫子辨君子小人之大防,以"和""同"二字立判心术之公私。朱子《集注》谓"和者无乖戾之心,同者有阿比之意",实得圣微。考"和"字本义,《周礼·天官》"掌和王之六食"郑注云:"和,调也。"《左传》晏婴论和同之异,以五味相济、五声相成为喻,正与此章相发明。君子之"和",犹太羹之和,各守其性而相成;小人之"同",若甘醴之同,徒徇外饰而相贼。

《义理辨析》
细绎诸家注疏,其要义可得而言:
一、心术之异。尹氏谓"君子尚义,小人尚利",戴溪言"君子忘己,小人有己",皆指本原而言。《礼记·表记》云:"君子之接如水,小人之接如醴。"水淡而能容众味,醴甘而易致腐坏,此心术之辨也。

二、相处之道。黄氏"以道合""以利合"之说最精。君子之交,如《周易》"同人于野"之象,廓然大公;小人之交,似"同人于宗"之私,局量褊浅。故君子能和而不失其守,如《中庸》"和而不流";小人苟同而各怀其私,若《韩非子》"利合而恶同"。

三、事理之验。《四书辨疑》举"将顺匡救"与"随时俯仰"对勘,尤见实用。观史传中,唐太宗之贞观谏臣,和而不同者也;明末阉党,同而不和者也。一兴一亡,其效昭然。

《现代启示》
今之论者或谓"和而不同"可为多元社会之圭臬,此见其一端而未察全体。须知君子之"和"必本于仁义,若离此根本,则异说竞鸣适成乖乱。观西哲哈贝马斯倡"交往理性",其言虽辩,终不及儒家"和"道之彻上彻下。至若商业社会之契约合作,貌似"和"而实计较利害,正堕"同而不和"之域,学者不可不辨。

《结语》
此章虽简,实关世道人心。程子言"读《论语》,未读时是此等人,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,便是不曾读",学者当于"和""同"之际细加体察,方不负圣人垂训之深意。若能在立身处世时,既能"周而不比",又可"和而不同",则庶几近于君子矣。

(全文共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|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卯時| 2025/5/29/週四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