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289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魯衛之政 兄弟也的意思

[複製連結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5-15 07:5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13.7.jpg

子曰:『魯衛之政,兄弟也。』

白話譯文

孔子說:『魯國、衛國的政治,就像是兄弟啊。』

注釋

魯、衛:都是姬姓國家。按:魯是周公之後,衛是康叔之後,康叔、周公是兄弟。孔子時代,兩國國政衰亂、風化俱惡,也都相似。所以孔子有此感慨之辭。另一種觀點認為:【論語偶記】:『見魯衛之士,並見二國之政俗,末世猶賢於他國。』

先賢註疏

東溪劉氏曰:此言魯衛不但為兄弟之國,其政亦兄弟也。

衛瓘guàn曰:治亂略同也。

李炳南曰:魯是周公的封國,衛是康叔的封國,在周公兄弟九人中,康叔與周公最親密,如【左傳】定公六年衛公叔文子說:『大姒之子,唯周公、康叔為相睦也。』其國之政亦如兄弟。在周公初時,二國風化俱治如兄弟;至周末,二國風化俱惡,亦如兄弟

唐文治曰:周公、康叔為兄弟最睦,其國之政,亦如兄弟,雖當季世,猶善於他國

張甄陶曰:夫子此語,大有來歷。伯禽之政,親親尊尊;康叔之政,明德慎刑。政之兄弟,須先從此說,再引到衰亂時,則兩面俱到矣

朱子曰:本兄弟之國,而是時衰亂,政亦相似,故孔子嘆之

蘇軾曰:衛之政,父不父,子不子;魯之政,君不君,臣不臣。卒之哀公孫(遜)邾而死于越,出公奔宋而亦死于越,其不相遠如此。

張栻曰:魯衛之先,故兄弟也。而方春秋之時,二國之政陵夷亦無以異也。故聖人嘆息焉。

【論語述何】曰:魯之君臣不正,衛之父子不正,政本皆失,故發此嘆。

戴溪曰:是言為哀公出公發也。魯嘗逐君,衛方爭國,君臣父子之間若此,亦無以大相過矣。聖人之言及此,蓋亦有所感嘆云爾。雖然,夫子嘗曰:『齊一變至於魯,魯一變至於道。』則魯之風俗幾於道矣。聖人之言及此,何也?蓋人之受病雖同,而元氣之厚薄系其所稟受。元氣之厚者,受病雖深,當易愈耳。昔者,仲孫湫省難於魯,正當慶父子般之亂,可謂禮義滅絕甚矣。仲孫湫歸言於齊侯曰:『魯秉周禮,未可取也。』謂君臣篡奪之際為秉周禮之國,蓋必有見於政事之外矣。此夫子魯一變至於道之意。(按:齊國雖強,而亡於權臣田氏;魯室雖弱,三桓既強且逐君,而不敢有代之之意。禮,治國之大經也。)

劉宗周曰:聖人並嘆魯衛之衰亂,而惓惓之意尤在宗國也。聖人目擊魯事之日非,蓋已方軌於衛矣,喪亡無日,徒袖手旁觀而無如之何。夫子又曰:『死病無良醫。』此之謂也。雖然,即魯衛而天下可知,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其容己於周流之跡乎?

【松陽講義】曰:魯秉周禮,衛多君子,盡有好處,可惜無人振起。有望之之意,有惜之之意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聖人慨魯衛之衰,而惜其無人振興之也。蓋二國之政雖衰,然典章未泯,遺風猶在,如得孔子而用之,則轉亂為治,勢同反掌。惜乎不用,而徒付之浩嘆也。

雲門隱者按:魯衛,本兄弟之國,春秋之時其亂且相似。雖『君不君』,而君尚且為君;雖『臣不臣』,而權臣未有作君之事。總之,猶能大概循於周禮,比之他國,禮尚未喪絕也。故聖人不離於魯衛,期待有以作為也,而終不用。

附錄

陳祥道曰:魯者,伯禽之所封,而俗則一於周。衛者,康叔之所治,而俗則一於商。其俗雖不同,而其政均善。孔子所以追美之也。夫觀其禮法之存於後世者,猶足為君子之所取,則當時之政可知矣。傳曰:『政猶魯衛,德化均焉。』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義疏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全解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講要】【論語偶記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述何】【石鼓論語答問】【松陽講義】【四書解義】。

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-6-9 06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魯衛之政兄弟也"的政教文化意蘊】

孔子"魯衛之政,兄弟也"之嘆,實為春秋政治倫理的深刻鏡鑒。此語既含歷史淵源之比較,又寓現實批判之深意,更蘊文化理想之寄託,當從三重維度解之。

一、宗法同源的政治基因
魯衛兩國俱為姬姓封國,魯承周公之統,衛繼康叔之業。考【左傳】定公六年載"大姒之子,唯周公、康叔為相睦",可見其政治基因本出同源。劉宗周所謂"不但為兄弟之國,其政亦兄弟"者,正指此血脈相連的政教傳統。伯禽治魯"親親尊尊",康叔治衛"明德慎刑",雖施政各具特色,然皆本於周禮精神,此即張甄陶所言"政之兄弟"的原始內涵。

二、衰亂同構的現實鏡像
孔子所處時代,魯有"三桓專權"之患,衛見"父子爭國"之禍,恰如蘇軾所析"魯之政君不君,臣不臣;衛之政父不父,子不子"。朱子"衰亂相似"之說,正揭示兩國政治倫理的共同塌陷。【論語述何】謂"政本皆失"者,實指周禮核心的"親親""尊尊"之道在兩國同步瓦解。戴溪特舉哀公、出公之例,更見君臣父子之倫的普遍敗壞。

三、文化同脈的救贖可能
唐文治"猶善於他國"之論,當與"齊一變至於魯"互參。魯衛雖衰而未亡,蓋因禮樂根基猶存。仲孫湫"魯秉周禮"之評,劉宗周"惓惓宗國"之嘆,皆指向文化基因的頑強生命力。張栻所謂"聖人嘆息",實含"禮失求諸野"的深意——當政治秩序崩潰時,文化傳統仍存續變之機。

要之,孔子此嘆非僅比較兩國政情,實為周代禮樂文明所作的病理診斷。魯衛猶如一對罹患同症的孿生子,其病象昭示着宗法制度的系統性危機,而其文化基因中蘊藏的"元氣"(戴溪語),又為文明存續留下火種。讀此章當與"克己復禮"諸章互參,方見聖人於亂世中守護文明命脈的良苦用心。
馮臼 發表於 2025-7-16 23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魯衛之政兄弟也"的政教深意與春秋微旨】

孔子"魯衛之政,兄弟也"之嘆,非僅言兩國血緣之親,實寓政教興衰之鑑。考【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】載"周公旦者,周武王弟也",而【衛康叔世家】明言"衛康叔名封,周武王同母少弟",此血緣同源之實。然夫子此言,當從三重維度解之:

一、政制同源之基
周公制禮作樂,"尊尊而親親"(【禮記·喪服小記】),伯禽治魯"變其俗,革其禮"(【史記】),康叔治衛"啟以商政,疆以周索"(【左傳·定公四年】)。張甄陶謂"伯禽之政親親尊尊,康叔之政明德慎刑",正揭示兩國政教皆本於周禮而各具特色。朱子"本兄弟之國"之注,當由此制度同源處着眼。

二、衰亂同構之象
春秋之際,魯有"三桓專魯"(【史記·孔子世家】),衛有"父子爭國"(【左傳·哀公二年】)。蘇軾所云"父不父,子不子"與"君不君,臣不臣"的對應描述,恰成政教雙重衰微的鏡像。劉宗周謂"聖人目擊魯事之日非,蓋已方軌於衛矣",正見此歷史弔詭——制度同源者,其敗亡亦如影隨形。

三、文化基因之異
戴溪引仲孫湫"魯秉周禮"之說,與【論語·雍也】"齊一變至於魯"相發明,揭示深層差異。魯雖政亂而"三桓不敢代君"(按語),衛則終有"子南勁取衛"(【竹書紀年】)之變。此即唐文治所言"猶善於他國"的微義,亦劉宗周"惓惓之意尤在宗國"的深衷。

【松陽講義】"魯秉周禮,衛多君子"之論,實為的解。夫子此嘆,既傷周道之陵夷,復寄文化命脈於禮樂傳承。當今讀之,猶見制度設計、文化基因與政治實踐三者互動之永恆命題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