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767|回复: 0

[儒家学说] 子路问政全文翻译

[复制链接]
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-5-12 08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原文

子路问政全文翻译

子路问政全文翻译

子路问政。子曰:“先之劳之。”请益。曰:“无倦。”

白话译文

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。孔子说:“以身先民率先垂范,同时要劳瘁民事教民勤劳。”子路请教更多的内容。孔子说:“不要懈怠。”

注释

先之劳之:之,指百姓。先之,为政者自己先行,贵能以身先民、率先垂范,“躬行者,政之始也”。劳之,为政者不辞辛苦,劳瘁于民事;同时,要教民勤劳。

朱子:“先,如欲民亲其亲,必先之以孝;欲民长其长,必先之以弟。劳,如循行阡陌,劝课农桑之类。”按:劳不仅是自己劳于民事,也含有“教民勤劳”这个重点,因为“民劳则思,思则善心生;逸则淫,淫则忘善,忘善则恶心生,故为政者贵能劳其民(钱穆)”。“先贤精义”部分是从“劳”的两个角度来讲的。

请益:子路嫌孔子语少,所以请益。

无倦:做的时候不要有懈怠之心。无,即“毋”,不要。

先贤注疏

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言政先德泽也。

《四书解义》曰:此一章书是言政贵有恒也。

孔安国曰:先导之以德,使民信之,然后劳之。《易》曰:“说以先民,民忘其劳。”子路嫌其少,故请益。曰“无倦”者,行此上事,无倦则可。

李炳南曰:禹王治水,跋山、涉水、泥行,艰苦备尝,即是以身作则有道的人办政治,必定教民勤劳。《礼记·礼运》篇说:“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”即是勤劳的理论依据无倦,即是先之劳之,永不懈怠

苏氏曰:凡民之行,以身先之,则不令而行;凡民之事,以身劳之,则虽勤不怨

郑汝谐曰:先之则民知所从,劳之则民知所劝。子路犹以为未足而请益焉,勇之过也。勇于有为,其退必速,故以“无倦”告之,欲其于斯二者持之以久也

程子曰:子路问政,孔子既告之矣。及请益,则曰无倦而已。未尝复有所告,姑使之深思也

张栻曰:身率之于前,而劝相之于后。充此,固足以尽为政始终之道矣。而子路犹请益焉,则告之以无倦,使之敦笃乎是二者而已。

东溪刘氏曰:《诗》曰:“弗躬弗亲,庶民弗信。”先之也。《易》曰:“君子以劳民劝相。”劳之也。正己之行而率之之谓先,因民之事而勉之之谓劳

刘宗周曰:学不究乎万物一体之源,则临政出治未有能以身视民家视事者。诚以身视民家视事,则有先之而已矣,劳之而已矣。君子以一心之精神,运天下于声色之外,我倡导而民自正,我厉精而事自康,若提纲挈领而天下治矣

唐文治曰:勤劳之事,易生倦心,惟持之以恒而已。盖先、劳乃“迈往”之精神,无倦乃“贞固”之精神,皆从“忧勤惕厉”中来,故《子路篇》言政治,以是为首。

《四书近指》曰:万古治乱盛衰之所系

陈祥道曰:先劳而继以无倦,天地之道也。天地尚然,而况于人乎

附录

戴溪曰:先之劳之,不出一事。盖不先施而徒曰“劳之”,是所谓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”。然事亦须先识体。子路为蒲宰,使其民修沟渎,以民之劳烦苦也,人与之箪食一壶浆。孔子闻之,使子贡止之曰“汝以民为饿也,何不白于君,发仓廪以赈之?而私以尔食馈之,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。”子路之意,固将以劳民也,而其失若此。是得圣人之言,而未得其所以言也。他日治蒲既三年矣,孔子过之曰:“吾见其政矣。入其境,田畴甚易,草莱甚辟,沟洫深治,此其恭敬以信,故其民尽力也。入其境,墙屋完固,树木甚茂,此其忠信以宽,故其民不扰也。”若此可谓“先之劳之”之功矣。三年之久,而其政始成,非不倦何以及此?

刘宗周曰:先劳之精神,帝王之气魄,大可虞者,倦而已。

本章参考书目

《大戴礼记》《论语集解》《论语注疏》《论语集注》《论语集释》《论语集说》《论语新解》《论语讲要》《论语学案》《癸巳论语解》《论语意原》《论语大义》《石鼓论语答问》《论语全解》《四书解义》《四书近指》。

~幽魂~ 发表于 2025-4-19 08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子路问政》章句疏证

子路问政一章,虽仅十二言,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。今据汉宋诸儒注疏,参以己见,作系统疏证如下:

一、经义发微
"先之劳之"四字,当分三层观之:
其一,"先之"属德政范畴。《论语正义》引《大戴礼》"躬行忠信而民不逆"之说,证为政者当以德化民。朱子《集注》特举"欲民孝必先自孝"之例,揭示"身教重于言教"之理。刘宗周《论语学案》更推衍至"万物一体"之境,谓唯有视民如己,方能自然生发率先垂范之诚。

其二,"劳之"含双重实践维度。郑玄注"劳"为"劝相",既指官吏亲历阡陌劝课农桑之具体政务(如《周礼》司徒职守),更包含教化百姓勤劳向善之深意。钱穆《论语新解》引《国语》"民劳则思,思则善心生"之说,阐明此中德业相济之妙。

其三,"无倦"乃工夫论枢要。程颐指出此非简单补充,实为前二者之保障。张栻《南轩论语解》特别强调"敦笃"二字,谓持之以恒方见圣门政教真精神。唐文治《论语大义》更点破:"迈往之气易得,恒久之心难持",正子路勇猛有余而持久不足之病。

二、诠释传统
考历代注疏,此章阐释呈现三大脉络:
1. 汉唐注家重制度实践。孔安国以"先德后劳"为施政次第,皇侃《论语义疏》引《周易》"说以先民"佐证,体现汉儒通经致用特色。

2. 宋儒侧重心性工夫。朱子将"先之"解作"如孝弟之先",实本《大学》"有诸己而后求诸人"之理。真德秀《四书集编》更明言:"不倦二字,全体不息之功也。"

3. 清儒主考据义理兼融。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既考"劳"字在《尔雅》中的训诂,又引《盐铁论》"百姓劳而轻费"证历史实效,体现乾嘉学术特色。

三、现代启示
此章对当代治理有三重镜鉴:
1. 领导力本质在身教。苏辙"不令而行"之说,恰与现代管理学的"示范效应"理论相通。

2. 勤政须防异化。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警示:"劳之非疲民也",正可纠偏形式主义之弊。

3. 政治伦理贵在持久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明代吕坤《呻吟语》"居官一怠,百病丛生",于今尤具警示意义。

要之,此章虽简,然"先-劳-倦"三字实构成完整政治哲学链环:以道德感召为始基,以勤政爱民为实践,以恒久不懈为保障。子路之问,夫子之答,俱见圣门政教之精微。学者当于此细玩而力行之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