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764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子路問政全文翻譯

[複製連結]
+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5-12 08:3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子路問政全文翻譯

子路問政全文翻譯

子路問政。子曰:『先之勞之。』請益。曰:『無倦。』

白話譯文

子路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。孔子說:『以身先民率先垂範,同時要勞瘁民事教民勤勞。』子路請教更多的內容。孔子說:『不要懈怠。』

注釋

先之勞之:之,指百姓。先之,為政者自己先行,貴能以身先民、率先垂範,『躬行者,政之始也』。勞之,為政者不辭辛苦,勞瘁於民事;同時,要教民勤勞。

朱子:『先,如欲民親其親,必先之以孝;欲民長其長,必先之以弟。勞,如循行阡陌,勸課農桑之類。』按:勞不僅是自己勞於民事,也含有『教民勤勞』這個重點,因為『民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;逸則淫,淫則忘善,忘善則噁心生,故為政者貴能勞其民(錢穆)』。『先賢精義』部分是從『勞』的兩個角度來講的。

請益:子路嫌孔子語少,所以請益。

無倦:做的時候不要有懈怠之心。無,即『毋』,不要。

先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言政先德澤也。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言政貴有恆也。

孔安國曰:先導之以德,使民信之,然後勞之。【易】曰:『說以先民,民忘其勞。』子路嫌其少,故請益。曰『無倦』者,行此上事,無倦則可。

李炳南曰:禹王治水,跋山、涉水、泥行,艱苦備嘗,即是以身作則有道的人辦政治,必定教民勤勞。【禮記·禮運】篇說:『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』即是勤勞的理論依據無倦,即是先之勞之,永不懈怠

蘇氏曰:凡民之行,以身先之,則不令而行;凡民之事,以身勞之,則雖勤不怨

鄭汝諧曰:先之則民知所從,勞之則民知所勸。子路猶以為未足而請益焉,勇之過也。勇於有為,其退必速,故以『無倦』告之,欲其於斯二者持之以久也

程子曰:子路問政,孔子既告之矣。及請益,則曰無倦而已。未嘗復有所告,姑使之深思也

張栻曰:身率之於前,而勸相之於後。充此,固足以盡為政始終之道矣。而子路猶請益焉,則告之以無倦,使之敦篤乎是二者而已。

東溪劉氏曰:【詩】曰:『弗躬弗親,庶民弗信。』先之也。【易】曰:『君子以勞民勸相。』勞之也。正己之行而率之之謂先,因民之事而勉之之謂勞

劉宗周曰:學不究乎萬物一體之源,則臨政出治未有能以身視民家視事者。誠以身視民家視事,則有先之而已矣,勞之而已矣。君子以一心之精神,運天下於聲色之外,我倡導而民自正,我厲精而事自康,若提綱挈領而天下治矣

唐文治曰:勤勞之事,易生倦心,惟持之以恆而已。蓋先、勞乃『邁往』之精神,無倦乃『貞固』之精神,皆從『憂勤惕厲』中來,故【子路篇】言政治,以是為首。

【四書近指】曰:萬古治亂盛衰之所系

陳祥道曰:先勞而繼以無倦,天地之道也。天地尚然,而況於人乎

附錄

戴溪曰:先之勞之,不出一事。蓋不先施而徒曰『勞之』,是所謂『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』。然事亦須先識體。子路為蒲宰,使其民修溝瀆,以民之勞煩苦也,人與之簞食一壺漿。孔子聞之,使子貢止之曰『汝以民為餓也,何不白於君,發倉廩以賑之?而私以爾食饋之,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。』子路之意,固將以勞民也,而其失若此。是得聖人之言,而未得其所以言也。他日治蒲既三年矣,孔子過之曰:『吾見其政矣。入其境,田疇甚易,草萊甚辟,溝洫深治,此其恭敬以信,故其民盡力也。入其境,牆屋完固,樹木甚茂,此其忠信以寬,故其民不擾也。』若此可謂『先之勞之』之功矣。三年之久,而其政始成,非不倦何以及此?

劉宗周曰:先勞之精神,帝王之氣魄,大可虞者,倦而已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大戴禮記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講要】【論語學案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意原】【論語大義】【石鼓論語答問】【論語全解】【四書解義】【四書近指】。

~幽魂~ 發表於 2025-4-19 08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子路問政】章句疏證

子路問政一章,雖僅十二言,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精要。今據漢宋諸儒註疏,參以己見,作系統疏證如下:

一、經義發微
"先之勞之"四字,當分三層觀之:
其一,"先之"屬德政範疇。【論語正義】引【大戴禮】"躬行忠信而民不逆"之說,證為政者當以德化民。朱子【集注】特舉"欲民孝必先自孝"之例,揭示"身教重於言教"之理。劉宗周【論語學案】更推衍至"萬物一體"之境,謂唯有視民如己,方能自然生發率先垂範之誠。

其二,"勞之"含雙重實踐維度。鄭玄注"勞"為"勸相",既指官吏親歷阡陌勸課農桑之具體政務(如【周禮】司徒職守),更包含教化百姓勤勞向善之深意。錢穆【論語新解】引【國語】"民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"之說,闡明此中德業相濟之妙。

其三,"無倦"乃工夫論樞要。程頤指出此非簡單補充,實為前二者之保障。張栻【南軒論語解】特別強調"敦篤"二字,謂持之以恆方見聖門政教真精神。唐文治【論語大義】更點破:"邁往之氣易得,恆久之心難持",正子路勇猛有餘而持久不足之病。

二、詮釋傳統
考歷代註疏,此章闡釋呈現三大脈絡:
1. 漢唐注家重製度實踐。孔安國以"先德後勞"為施政次第,皇侃【論語義疏】引【周易】"說以先民"佐證,體現漢儒通經致用特色。

2. 宋儒側重心性工夫。朱子將"先之"解作"如孝弟之先",實本【大學】"有諸己而後求諸人"之理。真德秀【四書集編】更明言:"不倦二字,全體不息之功也。"

3. 清儒主考據義理兼融。劉寶楠【論語正義】既考"勞"字在【爾雅】中的訓詁,又引【鹽鐵論】"百姓勞而輕費"證歷史實效,體現乾嘉學術特色。

三、現代啟示
此章對當代治理有三重鏡鑒:
1. 領導力本質在身教。蘇轍"不令而行"之說,恰與現代管理學的"示範效應"理論相通。

2. 勤政須防異化。王夫之【讀四書大全說】警示:"勞之非疲民也",正可糾偏形式主義之弊。

3. 政治倫理貴在持久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明代呂坤【呻吟語】"居官一怠,百病叢生",於今尤具警示意義。

要之,此章雖簡,然"先-勞-倦"三字實構成完整政治哲學鏈環:以道德感召為始基,以勤政愛民為實踐,以恆久不懈為保障。子路之問,夫子之答,俱見聖門政教之精微。學者當於此細玩而力行之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