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7787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司馬牛問君子翻譯賞析

[複製鏈接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5-11 10:0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司馬牛問君子翻譯賞析

司馬牛問君子翻譯賞析

司馬牛問君子。子曰:『君子不憂不懼。』

曰:『不憂不懼,斯謂之君子已乎?』子曰:『內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』

白話譯文

司馬牛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。孔子說:『君子不憂愁不畏懼。』

司馬牛再問:『不憂愁不畏懼,這就稱得上是君子了嗎?』孔子說:『能內心自省而無愧怍之情,這樣還有什麼憂愁、還有什麼畏懼呢?』

注釋

不憂不懼:憂,憂愁。懼,畏懼。朱子:『向魋作亂,牛常憂懼。故夫子告之以此。』

內省不疚:內省,內心自我進行反省,『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』。曾子:『吾日三省吾身』。疚,愧疚、愧怍。唐文治:『君子有內省之學也。』

先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明君子也。君子之人,不憂愁,不恐懼。時牛兄桓魋將為亂,牛自宋來學,常憂懼,故孔子解之也。自省無罪惡,則無可憂懼

錢穆曰:常人擾擾,多在憂懼中,司馬牛亦正為憂懼所困,故孔子以君子不憂不懼告之。然徒求不憂不懼,其人豈便為君子?蓋非不憂不懼之為貴,乃其內省而無疚之為貴

朱子曰:由其平日所為無愧於心,故能內省不疚,而自無憂懼,未可遽以為易而忽之也。

張栻曰:聖人之所謂不憂不懼者,以夫內自省察,無所愧病,故得其樂

【論語集釋】曰:不憂不懼,即孟子所謂『不動心』。內典以憂即煩惱,為噁心所之一,無論何時,均不應有。蓋樂雖未必為善,而憂則無不為惡者,孔子所以言『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』也。

徐英曰:憂懼之所從來者,在內曰心,在外曰物。君子知命,則外物不足以累其心,是在外者無所用其憂懼;而君子治其在內之心,若內省無疚於神明,問心無愧於天地,亦何所用其憂懼耶?

【四書近指】曰:憂從中來,懼自外至,總之皆因有疚。即強為鎮定,而神不恬,氣先靡矣。內省不疚者,【中庸】之『無惡』也,【大學】之『自謙』也,此是聖學

鄭汝諧曰:不憂,也;不懼,也。仁且勇,雖死生之變,怡然處之,非君子而何?

康有為曰:孟子謂:行有不慊則餒,內省不疚則順受其正,樂天知命,故不憂;氣至剛大,直塞天地,故不懼。此學者安身立命之方,宜受用之。

【松陽講義】曰:君子所以異於人者,以其心常泰然。世間可憂可懼之事甚多,而不能以累君子之心。處平常之時,有得失之可憂懼也;君子則得失當前,不憂不懼。處變故之時,有利害之可憂懼也,君子則利害當前,不憂不懼。或以不憂懼而聽天下之紛紜,或更以不憂懼而消天下之禍變,故恆人(常人)終身擾擾於憂懼中者,君子止見其坦蕩蕩而已。君子這個地位豈是可容易到得的?此夫子知牛在憂患中,而示以處憂患之道

陳祥道曰:君子之修身也,言行無尤悔,俯仰不愧怍,以守則為仁,以行則為勇。仁故不憂,勇故不懼。

蕅益大師曰:不從『君子』二字上,悟出『不憂不懼』根源,便是不內省處。

唐文治曰: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處常如此,處變亦如此。君子蓋無入而不自得也

附錄

【石鼓論語答問】曰:張范陽謂:司馬牛雖能憂其兄之將亂,未能內省不疚。所謂『不疚』者,直是區處得君父兄弟之間皆無病乃好,徒然憂懼濟恁事。

【論語稽】曰:君子之不憂懼,所謂坦蕩蕩也。然如北宮黝、孟施捨之徒,秉天地剛強之氣,白刃可蹈,衽金革死而不厭,亦近似之。

【本章參考書目】

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全解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稽】【石鼓論語答問】【論語點睛】【論語注】【論語會箋】【松陽講義】【四書近指】。

於口 發表於 2025-6-24 12:45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司馬牛問君子】義理抉微

【論語·顏淵】"司馬牛問君子"章,雖僅三十四言,然其中蘊君子立身之要義,實為孔門心法之樞機。本文擬從文本源流、義理結構、工夫進路三端,抉發其微旨。

一、文本語境考辨
司馬牛乃宋國桓魋之弟,【左傳】載桓魋謀亂事,朱子注謂"牛常憂懼",實點明此章對話之歷史語境。孔子"不憂不懼"之答,非泛論君子德性,乃針對弟子具體心境而發,此即【論語】因材施教之典範。錢穆先生所謂"解憂懼之困",正是聖人教化之活潑潑處。值得注意的是,【論語註疏】引鄭玄注,特別強調"內省不疚"非謂全無過失,而是"改過不吝"後的心理狀態,此說尤契中庸之道。

二、義理結構析微
此章以"憂懼"為樞軸,構建雙層問答結構。表層論君子氣象(不憂不懼),深層揭道德本源(內省不疚)。徐英"內外之辨"頗得精要:外境之得失利害,終須收攝於內心之省察工夫。張栻【癸巳論語解】點破:"不憂不懼者,樂天知命之謂;內省不疚者,盡心知性之實。"將道德境界與心性修養打成一片。鄭汝諧以仁勇配憂懼,康有為引孟子"行有不慊則餒"作注,皆見儒家"集義養氣"之工夫論。

三、工夫實踐進路
"內省"二字尤關緊要。唐文治謂此為"君子之學",實指【大學】"誠意慎獨"之功。陸隴其【松陽講義】闡發最切:"省察愈精,則本體愈明。"此工夫非靜態觀照,乃動態的"克己復禮"過程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佛典解"憂即煩惱"雖有比附之嫌,然其指出"憂懼皆惡"的修養指向,與儒家"坦蕩蕩"之境實有冥合。今人讀此章,當識得"不憂不懼"非強自壓抑,而是"自慊"後的自然呈現。

要之,此章以消解憂懼為表,以建立道德主體性為里。孔子所示"內省不疚"之道,實為貫通【論語】"君子求諸己"(衛靈公)、"仁者不憂"(子罕)諸章的關鍵鎖鑰。在焦慮遍在的現代社會,此章揭示的道德自主性,尤具振聾發聵之效。學者若能於此"受用"(康有為語),庶幾可入聖學之門徑。
撫弦士 發表於 2025-7-18 12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司馬牛問君子】義理闡微

【論語·顏淵】載司馬牛問君子一節,雖言辭簡質,然實蘊孔門心法要義。夫子以「不憂不懼」答之,非僅慰其兄弟鬩牆之痛(註:司馬牛兄桓魋為亂),更揭櫫君子成德之根本。今試分三重境闡發其旨:

一、工夫層面:內省為不憂不懼之本
朱子謂「內省不疚」乃「平日所為無愧於心」,此即【大學】「自謙」、【中庸】「無惡」之謂。唐文治指此為「內省之學」,與曾子「三省吾身」一脈相承。蓋憂懼之生,多因言行有違本心,如鏡蒙塵則照物不明。君子持敬存誠,如陽明所言「省察克治之功無時而可間」,故能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終至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之境。錢穆所謂「非不憂不懼之為貴,乃其內省而無疚之為貴」,正點明此中因果。

二、境界層面:坦蕩與戚戚之辨
徐英析「憂懼所從來者,在內曰心,在外曰物」,實發孟子「不動心」之奧義。君子知命達天,外不為物役(【四書近指】謂「外物不足以累其心」),內能心安理得,故呈「坦蕩蕩」氣象;小人逐物徇欲,外患得失,內疚神明,終陷「長戚戚」之態。康有為以「樂天知命」「氣塞天地」釋之,尤見君子與天地參的宏大格局。此境非強自壓抑情感,乃德性充盈後自然呈現之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狀態。

三、德性統攝:仁勇一體之完成
鄭汝諧以「不憂屬仁,不懼屬勇」為解,深契夫子「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」(【子罕】)之教。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,故能超越個體得失;勇者持守正道,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。張栻謂「內省無愧得其樂」,此樂即仁者安仁之樂;【松陽講義】稱君子「處變故利害而不擾」,此即大勇之表現。二者統合於「內省不疚」的工夫實踐中,恰如【中庸】「成己仁也,成物知也,性之德也」的圓融境界。

要之,此章非僅慰人之語,實為「下學上達」之指南。學者當自「戒慎乎其所不睹」處用功,漸臻「無人而不自得」之境,方知夫子「何憂何懼」之嘆,乃是徹上徹下、即工夫即本體的究竟話頭。

(全文798字)

【附】主要徵引文獻:
1.朱熹【四書章句集注】
2.錢穆【論語新解】
3.唐文治【論語大義】
4.張栻【南軒論語解】
5.康有為【論語注】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