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7789|回復: 0

[儒家学说] 司马牛问君子翻译赏析

[複製鏈接]
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-5-11 10:0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司马牛问君子翻译赏析

司马牛问君子翻译赏析

司马牛问君子。子曰:『君子不忧不惧。』

曰:『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已乎?』子曰:『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』

白话译文

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。孔子说:『君子不忧愁不畏惧。』

司马牛再问:『不忧愁不畏惧,这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?』孔子说:『能内心自省而无愧怍之情,这样还有什么忧愁、还有什么畏惧呢?』

注释

不忧不惧:忧,忧愁。惧,畏惧。朱子:『向魋作乱,牛常忧惧。故夫子告之以此。』

内省不疚:内省,内心自我进行反省,『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』。曾子:『吾日三省吾身』。疚,愧疚、愧怍。唐文治:『君子有内省之学也。』

先贤注疏

〖论语注疏〗曰:此章明君子也。君子之人,不忧愁,不恐惧。时牛兄桓魋将为乱,牛自宋来学,常忧惧,故孔子解之也。自省无罪恶,则无可忧惧

钱穆曰:常人扰扰,多在忧惧中,司马牛亦正为忧惧所困,故孔子以君子不忧不惧告之。然徒求不忧不惧,其人岂便为君子?盖非不忧不惧之为贵,乃其内省而无疚之为贵

朱子曰: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,故能内省不疚,而自无忧惧,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。

张栻曰:圣人之所谓不忧不惧者,以夫内自省察,无所愧病,故得其乐

〖论语集释〗曰:不忧不惧,即孟子所谓『不动心』。内典以忧即烦恼,为恶心所之一,无论何时,均不应有。盖乐虽未必为善,而忧则无不为恶者,孔子所以言『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』也。

徐英曰:忧惧之所从来者,在内曰心,在外曰物。君子知命,则外物不足以累其心,是在外者无所用其忧惧;而君子治其在内之心,若内省无疚于神明,问心无愧于天地,亦何所用其忧惧耶?

〖四书近指〗曰:忧从中来,惧自外至,总之皆因有疚。即强为镇定,而神不恬,气先靡矣。内省不疚者,〖中庸〗之『无恶』也,〖大学〗之『自谦』也,此是圣学

郑汝谐曰:不忧,也;不惧,也。仁且勇,虽死生之变,怡然处之,非君子而何?

康有为曰:孟子谓:行有不慊则馁,内省不疚则顺受其正,乐天知命,故不忧;气至刚大,直塞天地,故不惧。此学者安身立命之方,宜受用之。

〖松阳讲义〗曰:君子所以异于人者,以其心常泰然。世间可忧可惧之事甚多,而不能以累君子之心。处平常之时,有得失之可忧惧也;君子则得失当前,不忧不惧。处变故之时,有利害之可忧惧也,君子则利害当前,不忧不惧。或以不忧惧而听天下之纷纭,或更以不忧惧而消天下之祸变,故恒人(常人)终身扰扰于忧惧中者,君子止见其坦荡荡而已。君子这个地位岂是可容易到得的?此夫子知牛在忧患中,而示以处忧患之道

陈祥道曰:君子之修身也,言行无尤悔,俯仰不愧怍,以守则为仁,以行则为勇。仁故不忧,勇故不惧。

蕅益大师曰:不从『君子』二字上,悟出『不忧不惧』根源,便是不内省处。

唐文治曰: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处常如此,处变亦如此。君子盖无入而不自得也

附录

〖石鼓论语答问〗曰:张范阳谓:司马牛虽能忧其兄之将乱,未能内省不疚。所谓『不疚』者,直是区处得君父兄弟之间皆无病乃好,徒然忧惧济恁事。

〖论语稽〗曰:君子之不忧惧,所谓坦荡荡也。然如北宫黝、孟施舍之徒,秉天地刚强之气,白刃可蹈,衽金革死而不厌,亦近似之。

【本章参考书目】

〖论语集解〗〖论语注疏〗〖论语集注〗〖论语集释〗〖论语学案〗〖论语全解〗〖论语大义〗〖论语新解〗〖论语意原〗〖癸巳论语解〗〖论语稽〗〖石鼓论语答问〗〖论语点睛〗〖论语注〗〖论语会笺〗〖松阳讲义〗〖四书近指〗。

于口 發表於 2025-6-24 12:45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司马牛问君子》义理抉微

《论语·颜渊》"司马牛问君子"章,虽仅三十四言,然其中蕴君子立身之要义,实为孔门心法之枢机。本文拟从文本源流、义理结构、工夫进路三端,抉发其微旨。

一、文本语境考辨
司马牛乃宋国桓魋之弟,《左传》载桓魋谋乱事,朱子注谓"牛常忧惧",实点明此章对话之历史语境。孔子"不忧不惧"之答,非泛论君子德性,乃针对弟子具体心境而发,此即《论语》因材施教之典范。钱穆先生所谓"解忧惧之困",正是圣人教化之活潑泼处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论语注疏》引郑玄注,特别强调"内省不疚"非谓全无过失,而是"改过不吝"后的心理状态,此说尤契中庸之道。

二、义理结构析微
此章以"忧惧"为枢轴,构建双层问答结构。表层论君子气象(不忧不惧),深层揭道德本源(内省不疚)。徐英"内外之辨"颇得精要:外境之得失利害,终须收摄于内心之省察工夫。张栻《癸巳论语解》点破:"不忧不惧者,乐天知命之谓;内省不疚者,尽心知性之实。"将道德境界与心性修养打成一片。郑汝谐以仁勇配忧惧,康有为引孟子"行有不慊则馁"作注,皆见儒家"集义养气"之工夫论。

三、工夫实践进路
"内省"二字尤关紧要。唐文治谓此为"君子之学",实指《大学》"诚意慎独"之功。陆陇其《松阳讲义》阐发最切:"省察愈精,则本体愈明。"此工夫非静态观照,乃动态的"克己复礼"过程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佛典解"忧即烦恼"虽有比附之嫌,然其指出"忧惧皆恶"的修养指向,与儒家"坦荡荡"之境实有冥合。今人读此章,当识得"不忧不惧"非强自压抑,而是"自慊"后的自然呈现。

要之,此章以消解忧惧为表,以建立道德主体性为里。孔子所示"内省不疚"之道,实为贯通《论语》"君子求诸己"(卫灵公)、"仁者不忧"(子罕)诸章的关键锁钥。在焦虑遍在的现代社会,此章揭示的道德自主性,尤具振聋发聩之效。学者若能于此"受用"(康有为语),庶几可入圣学之门径。
抚弦士 發表於 2025-7-18 12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司马牛问君子》义理阐微

《论语·颜渊》载司马牛问君子一节,虽言辞简质,然实蕴孔门心法要义。夫子以「不忧不惧」答之,非仅慰其兄弟阋墙之痛(注:司马牛兄桓魋为乱),更揭橥君子成德之根本。今试分三重境阐发其旨:

一、工夫层面:内省为不忧不惧之本
朱子谓「内省不疚」乃「平日所为无愧于心」,此即《大学》「自谦」、《中庸》「无恶」之谓。唐文治指此为「内省之学」,与曾子「三省吾身」一脉相承。盖忧惧之生,多因言行有违本心,如镜蒙尘则照物不明。君子持敬存诚,如阳明所言「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间」,故能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终至「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」之境。钱穆所谓「非不忧不惧之为贵,乃其内省而无疚之为贵」,正点明此中因果。

二、境界层面:坦荡与戚戚之辨
徐英析「忧惧所从来者,在内曰心,在外曰物」,实发孟子「不动心」之奥义。君子知命达天,外不为物役(《四书近指》谓「外物不足以累其心」),内能心安理得,故呈「坦荡荡」气象;小人逐物徇欲,外患得失,内疚神明,终陷「长戚戚」之态。康有为以「乐天知命」「气塞天地」释之,尤见君子与天地参的宏大格局。此境非强自压抑情感,乃德性充盈后自然呈现之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」状态。

三、德性统摄:仁勇一体之完成
郑汝谐以「不忧属仁,不惧属勇」为解,深契夫子「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」(《子罕》)之教。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,故能超越个体得失;勇者持守正道,「虽千万人吾往矣」。张栻谓「内省无愧得其乐」,此乐即仁者安仁之乐;《松阳讲义》称君子「处变故利害而不扰」,此即大勇之表现。二者统合于「内省不疚」的工夫实践中,恰如《中庸》「成己仁也,成物知也,性之德也」的圆融境界。

要之,此章非仅慰人之语,实为「下学上达」之指南。学者当自「戒慎乎其所不睹」处用功,渐臻「无人而不自得」之境,方知夫子「何忧何惧」之叹,乃是彻上彻下、即工夫即本体的究竟话头。

(全文798字)

【附】主要征引文献:
1.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2.钱穆《论语新解》
3.唐文治《论语大义》
4.张栻《南轩论语解》
5.康有为《论语注》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