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489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子曰君子不施其親

[複製連結]
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-2-11 19:0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論語·微子篇第10章】怎樣理解周公告誡魯公的用人之道?

周公謂魯公曰:『君子不施其親。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故舊無大故,則不棄也。無求備於一人。』

周公:指周公旦,孔子心目中的聖人。魯公:周公的兒子伯禽。『施』,同『弛』,指怠慢、疏遠。『以』,指用。

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周公對魯公說:『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。不使大臣抱怨你不用他。舊友老臣沒有嚴重過失,就不拋棄他們。不要對人求全責備。』

西周初年,周公旦在東征,平定叛亂,統一國家之後,因周成王年幼,自己留在都城鎬京輔佐成王,而讓兒子伯禽代替他受封於魯國。本章所記,就是伯禽赴任時,周公告誡他的話。知人善任,是治國理政的關鍵。因此,這四條內容,講得都是用人之道。一是要遵循分封制原則,用人不疏遠自己的親族。二是要重視發揮大臣的作用。三是要不忘故舊,仁厚待人,從情義出發,通情達理。四是要量才用人,用其所長,而不求全責備。只有這樣,才能穩定政局,安定人心。

當時,魯國承擔着穩定東部地區局勢、充當周朝政權藩屏的任務。伯禽堅持以周禮治國,牢記周公的教育和囑託,政治上、軍事上都作出卓越貢獻,在位46年,魯國的政治經濟出現新局面,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,並享有『禮義之邦』的美稱。

周公告誡魯公的話,被世代傳頌,久而不忘。放在此處,與上章所記魯國後期出現的人心渙散,人才凋敝且四散逃離的衰敗景象,形成鮮明對比,也是【論語】編者的無聲嘆息。

附:

【原文】

周公①謂魯公②曰:『君子不施③其親。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④。故舊無大故,則不棄也。無求備於一人。』

【注釋】

周公:周公旦,孔子心目中的聖人。②魯公:周公的兒子伯禽。③:同『弛』,怠慢、疏遠。④:用。

【譯文】

周公對魯公說:『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。不使大臣抱怨你不用他。舊友老臣沒有嚴重過失,就不拋棄他們。不要對人求全責備。』

清風 發表於 2025-5-22 09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微子】周公誡魯公章義疏

周公元聖,制禮作樂,其誡伯禽四事,實為三代用人之圭臬。今就經文分疏其義:

一、「不施其親」者,非囿於親親之私,實封建之本也。【左傳】謂「周之宗盟,異姓為後」,周公踐阼稱王猶不敢廢嫡長之制,此「親親」實為宗法社會維繫血緣政治之要義。然觀【荀子·君道】云「賢能不待次而舉」,則知周公用人之道,乃親親與尚賢之辯證統一。魯國後世任季氏而疏公室,正違此訓。

二、「大臣怨乎不以」深合【尚書·洪範】「謀及卿士」之旨。伊尹之於太甲,傅說之於武丁,皆「以」大臣而致治平。周公東征時,太公、召公並列三公,足見其「不專任」之智。魯昭公時季氏專權而君權旁落,恰為反面例證。

三、「故舊無大故不棄」體現「仁」與「禮」之結合。【儀禮·喪服】載「故舊緦麻」,以服制明倫常。管仲射鈎,桓公用之;鮑叔讓賢,齊國以霸。魯國季友存慶父之後,正得此道。然孔子誅少正卯,又見「大故」之界在於壞禮亂政。

四、「無求備」之訓最見聖人器識。【周易】言「鼎折足」,喻才不堪任;【老子】云「大器晚成」,明成才之漸。周公自謂「一沐三捉發」,正以身示「隨才器使」之義。後世諸葛亮「洗沐三征」龐統,亦得此心法。

伯禽治魯「變其俗,革其禮」,看似與「無求備」相悖,實則「三年報政」正見其權變之智。魯國雖終為楚所滅,然「周禮盡在魯」之譽,足證周公遺訓之效。今觀【微子】篇編次,前有「齊景公待孔子」章言失才,後接「周有八士」章美得人,此章居中以示用人得失系乎國運,非徒記言而已。

至若「施」作「弛」解,鄭玄注「不弛慢其親族」,與【禮記·緇衣】「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」互證,尤見聖王忠厚立教之心。後世陸贄【奉天論敕書事條狀】引此經諫德宗,更見其政治智慧之永恆價值。

要之,周公四誡,上承堯舜「疇咨若時」之典,下開孔子「舉直錯枉」之教,實為中國賢能政治之淵藪。讀此章者,當於會通經義處見聖人垂訓之深心。
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-6-9 21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周公誡魯公的用人之道與儒家政治倫理探微】

【論語·微子篇】所載周公誡魯公之言,雖僅四十六字,卻深契三代王道之精義,實為儒家政治倫理之圭臬。本文擬從宗法制度、君臣關係、故舊之道、用人之術四個維度,闡釋此段訓誡的深層意蘊。

一、宗法制度下的親親之道
"君子不施其親"直指周代宗法制度核心。鄭玄注"施"作"弛",謂"不弛慢其親族",此乃封建政治之根本。【禮記·大傳】云"親親故尊祖",周公以魯國屏藩東方,必先鞏固姬姓宗親。然需辨明,此"親親"非後世裙帶關係,實為"親賢並舉"之制。觀【左傳】載魯國"三桓"之盛,正可見宗法制度在政治實踐中的雙重性。

二、君臣相得的為政之道
"不使大臣怨乎不以"彰顯"君臣共治"的政治智慧。孔穎達疏解此句,特別強調"以"字含"用其才"之意。周公曾作【立政】篇,詳述夏商用人得失,此處誡子,實為歷史經驗之凝結。魯國後來叔孫豹、季文子等賢臣輩出,恰是踐行此道的明證。朱熹【論語集注】謂:"人臣有才而不用,其怨宜矣",正道出政治共同體中信任機制的重要性。

三、故舊不棄的仁政精神
"故舊無大故則不棄"體現儒家"仁"的政治化表達。【尚書·微子之命】載"崇德象賢",與此訓誡互為表裏。值得注意的是,"大故"二字界限分明,何晏【論語集解】釋為"惡逆之事",可見儒家在強調包容的同時,始終堅守道德底線。魯國後期"三桓"專權而公室不振,恰是背離此訓的惡果。

四、量才而用的執政藝術
"無求備於一人"深合【周易】"鼎折足"之戒。王弼注【老子】"大匠不斫"與此相通,皆言執政者當知人善任。考【周禮·天官】"以八統詔王馭萬民",其"進賢""使能"二條,正可與此句互訓。魯國臧文仲"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舉",孔子譏之,恰從反面印證此道。

結語:
周公此訓,上承堯舜"知人安民"之緒,下啟孔子"舉賢才"之教。其價值不僅在於具體治國方略,更在於確立了"情理法"相融的政治倫理。今日觀之,其中"制度與人情""原則與變通"的辯證關係,仍為現代管理提供重要啟示。魯國由盛而衰的歷史軌跡,恰似對此訓誡最佳註腳,令人掩卷長思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