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490|回复: 0

[儒家学说] 子曰君子不施其亲

[复制链接]
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9-2-11 19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《论语·微子篇第10章》怎样理解周公告诫鲁公的用人之道?

周公谓鲁公曰:“君子不施其亲。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故旧无大故,则不弃也。无求备于一人。”

周公:指周公旦,孔子心目中的圣人。鲁公:周公的儿子伯禽。“施”,同“弛”,指怠慢、疏远。“以”,指用。
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周公对鲁公说:“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。不使大臣抱怨你不用他。旧友老臣没有严重过失,就不抛弃他们。不要对人求全责备。”

西周初年,周公旦在东征,平定叛乱,统一国家之后,因周成王年幼,自己留在都城镐京辅佐成王,而让儿子伯禽代替他受封于鲁国。本章所记,就是伯禽赴任时,周公告诫他的话。知人善任,是治国理政的关键。因此,这四条内容,讲得都是用人之道。一是要遵循分封制原则,用人不疏远自己的亲族。二是要重视发挥大臣的作用。三是要不忘故旧,仁厚待人,从情义出发,通情达理。四是要量才用人,用其所长,而不求全责备。只有这样,才能稳定政局,安定人心。

当时,鲁国承担着稳定东部地区局势、充当周朝政权藩屏的任务。伯禽坚持以周礼治国,牢记周公的教育和嘱托,政治上、军事上都作出卓越贡献,在位46年,鲁国的政治经济出现新局面,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,并享有“礼义之邦”的美称。

周公告诫鲁公的话,被世代传颂,久而不忘。放在此处,与上章所记鲁国后期出现的人心涣散,人才凋敝且四散逃离的衰败景象,形成鲜明对比,也是《论语》编者的无声叹息。

附:

《原文》

周公①谓鲁公②曰:“君子不施③其亲。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④。故旧无大故,则不弃也。无求备于一人。”

【注释】

周公:周公旦,孔子心目中的圣人。②鲁公:周公的儿子伯禽。③:同“弛”,怠慢、疏远。④:用。

【译文】

周公对鲁公说:“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。不使大臣抱怨你不用他。旧友老臣没有严重过失,就不抛弃他们。不要对人求全责备。”

清风 发表于 2025-5-22 09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论语·微子》周公诫鲁公章义疏

周公元圣,制礼作乐,其诫伯禽四事,实为三代用人之圭臬。今就经文分疏其义:

一、‘不施其亲’者,非囿于亲亲之私,实封建之本也。《左传》谓‘周之宗盟,异姓为后’,周公践阼称王犹不敢废嫡长之制,此‘亲亲’实为宗法社会维系血缘政治之要义。然观《荀子·君道》云‘贤能不待次而举’,则知周公用人之道,乃亲亲与尚贤之辩证统一。鲁国后世任季氏而疏公室,正违此训。

二、‘大臣怨乎不以’深合《尚书·洪范》‘谋及卿士’之旨。伊尹之于太甲,傅说之于武丁,皆‘以’大臣而致治平。周公东征时,太公、召公并列三公,足见其‘不专任’之智。鲁昭公时季氏专权而君权旁落,恰为反面例证。

三、‘故旧无大故不弃’体现‘仁’与‘礼’之结合。《仪礼·丧服》载‘故旧缌麻’,以服制明伦常。管仲射钩,桓公用之;鲍叔让贤,齐国以霸。鲁国季友存庆父之后,正得此道。然孔子诛少正卯,又见‘大故’之界在于坏礼乱政。

四、‘无求备’之训最见圣人器识。《周易》言‘鼎折足’,喻才不堪任;《老子》云‘大器晚成’,明成才之渐。周公自谓‘一沐三捉发’,正以身示‘随才器使’之义。后世诸葛亮‘洗沐三征’庞统,亦得此心法。

伯禽治鲁‘变其俗,革其礼’,看似与‘无求备’相悖,实则‘三年报政’正见其权变之智。鲁国虽终为楚所灭,然‘周礼尽在鲁’之誉,足证周公遗训之效。今观《微子》篇编次,前有‘齐景公待孔子’章言失才,后接‘周有八士’章美得人,此章居中以示用人得失系乎国运,非徒记言而已。

至若‘施’作‘弛’解,郑玄注‘不弛慢其亲族’,与《礼记·缁衣》‘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’互证,尤见圣王忠厚立教之心。后世陆贽《奉天论敕书事条状》引此经谏德宗,更见其政治智慧之永恒价值。

要之,周公四诫,上承尧舜‘畴咨若时’之典,下开孔子‘举直错枉’之教,实为中国贤能政治之渊薮。读此章者,当于会通经义处见圣人垂训之深心。
回守忘事 发表于 2025-6-9 21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周公诫鲁公的用人之道与儒家政治伦理探微》

《论语·微子篇》所载周公诫鲁公之言,虽仅四十六字,却深契三代王道之精义,实为儒家政治伦理之圭臬。本文拟从宗法制度、君臣关系、故旧之道、用人之术四个维度,阐释此段训诫的深层意蕴。

一、宗法制度下的亲亲之道
"君子不施其亲"直指周代宗法制度核心。郑玄注"施"作"弛",谓"不弛慢其亲族",此乃封建政治之根本。《礼记·大传》云"亲亲故尊祖",周公以鲁国屏藩东方,必先巩固姬姓宗亲。然需辨明,此"亲亲"非后世裙带关系,实为"亲贤并举"之制。观《左传》载鲁国"三桓"之盛,正可见宗法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双重性。

二、君臣相得的为政之道
"不使大臣怨乎不以"彰显"君臣共治"的政治智慧。孔颖达疏解此句,特别强调"以"字含"用其才"之意。周公曾作《立政》篇,详述夏商用人得失,此处诫子,实为历史经验之凝结。鲁国后来叔孙豹、季文子等贤臣辈出,恰是践行此道的明证。朱熹《论语集注》谓:"人臣有才而不用,其怨宜矣",正道出政治共同体中信任机制的重要性。

三、故旧不弃的仁政精神
"故旧无大故则不弃"体现儒家"仁"的政治化表达。《尚书·微子之命》载"崇德象贤",与此训诫互为表里。值得注意的是,"大故"二字界限分明,何晏《论语集解》释为"恶逆之事",可见儒家在强调包容的同时,始终坚守道德底线。鲁国后期"三桓"专权而公室不振,恰是背离此训的恶果。

四、量才而用的执政艺术
"无求备于一人"深合《周易》"鼎折足"之戒。王弼注《老子》"大匠不斫"与此相通,皆言执政者当知人善任。考《周礼·天官》"以八统诏王驭万民",其"进贤""使能"二条,正可与此句互训。鲁国臧文仲"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举",孔子讥之,恰从反面印证此道。

结语:
周公此训,上承尧舜"知人安民"之绪,下启孔子"举贤才"之教。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治国方略,更在于确立了"情理法"相融的政治伦理。今日观之,其中"制度与人情""原则与变通"的辩证关系,仍为现代管理提供重要启示。鲁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,恰似对此训诫最佳注脚,令人掩卷长思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