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# f& d1 r6 J: y/ N' w% [6 I* U7 M5 f
" `* H( G8 P7 _+ r" w ; k/ U g3 e- \0 g
曹雪芹給【石頭記】取了一個新名稱,叫做【金陵十二釵】。 $ K7 c! V* u5 j/ @
2 H. R- t1 ^9 _% ]
『釵』者何也?
, O' N) Z) M7 y3 e+ v. a
8 \: w: I. Z4 g8 J 自古以來,各種詩詞曲賦里都有良例。大致是說美人頭上插戴的一種首飾,叫做金釵。這個『釵』字原來是個增加了裝飾性的後起字,其本字就是一個『叉』,即此可知這是一種分為兩叉的簪子類型,也許不妨就說成是古代的一種『發卡』吧!因此,你看宋詞裡就說: 1 P s M5 y: h2 I
2 p+ h; @) H, v5 P
『寶釵分,桃葉渡,煙柳暗南浦。』
, r1 s' b! z w. f- M/ n- c" p* i) m5 u8 w" [" N8 b! X
分者是說有情之人被迫離別了,無可奈何之際,把頭上的金釵取下來一折兩股,各執一份,內中還包含着『萬一』的幻想:將來若能會再將兩股金釵複合為一……再往上追溯,好像唐明皇與楊貴妃被迫分離時,也是將釵分為兩半,各執其一。更奇的是,這個『釵』,卻也在書法上有它的特殊地位,大意是比喻為書法家最美好的筆畫,表現的像金釵股被折斷了那樣的一種稜角分明、力度俱在。然而,釵和簪是可以互用替代的,這在【紅樓夢》裡就有良證――是在太虛幻境裡,十二釵冊子判詞中『玉帶林中掛,金簪雪裡埋』的句子,這個金簪就是指寶釵了。 " d/ e2 o6 b& b6 J* C. d2 w3 ~/ j- G
) f4 x W% K- ^! I+ B/ h# r 但嚴格說來,我要『挑剔』一下曹雪芹的『毛病』:就是他寫的『十二正釵』以『釵』代人為稱呼,不是不可以理解,問題是『釵』在古代也叫『笄』。要記住,未成年的閨閣少女是不能稱『釵』的。比如說,女子若定為15歲才『留髮』,才可以戴上首飾等待出嫁(第二十二回:鳳姐聽了冷笑道:『……聽見薛大妹妹今年十五,雖不算是整生日,也算得將笄的年分期了……』),這時才能以『釵』字代稱,再小年齡的女孩兒絕對不能叫做什麼『釵』的。這是一層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