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) n$ F: @! b: x* e6 V5 ~
" }: ?8 j. D. `: J: t
绣鞋于古代女子,也算得一种华丽的时尚外衣,但谁能知道穿鞋者那颗青春渐逝而又脆弱无奈的心?
) T3 C6 q- Y3 G; Y+ C5 O! p7 ?
2 d4 ]& W# {: n7 h; g/ R* p 绣鞋又称“弓鞋”。由罗帛制成,上绣花,鞋底向上弯曲成弓形。有艳诗,写思情摧折下的小女儿情态:“泪眼盈盈对镜台,开帘忽见小姑来,低头转侧看弓鞋。强解绿蛾开笑面,频将红袖拭香腮,小心犹恐被人猜。”正是旧时女子借以遮掩内心相思波澜的道具。 ; `& k& H# M" @; m1 W
5 d5 M9 L' g; |* @7 x( {& I2 S 白居易的新乐府《红线毯》保存了大唐王朝的一季时尚风:披香殿上的红线毯啊,花纹又松又软,毛茸茸的五色丝啊,气息又香又远,娇艳不可方物的美人啊,在毯上纵情踏歌跳舞,绫罗袜和绣花鞋啊,翻卷在长长的绒毛里,令人眼花缭乱……如果再读一读和凝的《采桑子》,“蝤蛴领上诃梨子,绣带双垂……丛头鞋子红编细,裙@金丝。”类似的诗词一再撞击我们的眼球,形成视觉挑逗,简直令人怀疑中国文人整天无所事事唯有肉麻意淫。 ; {" r: h c" ^
, q' X* c5 L8 t
词中的丛头鞋子,即女子的鞋头突起一块,呈花丛状,挡住裙子以免裹脚。吐鲁番曾出土一双唐代的高头锦履,鞋帮用变体宝相花锦,前端用红底花鸟纹锦,衬里用六色条纹花,鸟流云纹锦缝制,极为绚丽。
w) f7 [: F0 i8 B2 ]) p6 M; H, o2 o# W
另有一种尖足鞋,俗称“三寸金莲”。据说始作俑者是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的后主李煜,《南村辍耕录・卷十》引《道山新闻》,说李后主宫嫔娘,纤丽善舞。后主作六尺高的金莲台,极尽奢侈,叫娘用锦帛缠足、穿白袜子跳舞,舞姿曼妙,时人纷纷效尤,引为潮流。我倒觉得娘缠脚是为了增进舞姿,像今日之芭蕾演员,并非以小脚为目的。
! Q6 K+ z( E7 e( g* `9 V9 m7 \/ s/ V D( m# E
绣鞋在情爱走廊上曾充当重要的角色。《金瓶梅词话》中,宋蕙莲送给西门庆一只红绣鞋,被西门庆放在“暖房书箧内”,“和些拜帖子纸、排草、安息香,包在一处”。《醒世恒言》第一六卷《陆五汉硬留合色鞋》中,潘寿儿送给张荩一只合色鞋。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五十回,孙兰姬送给狄希陈的情物中,就有“一双穿过的红绸眠鞋”,这双鞋让狄希陈见了“甚是销魂”。只是,这样的情景已经恍惚,被现代的戾气所扼杀,谁还耐烦熬夜针针线线地女红? 0 Z) f7 q6 D; b0 g
/ l% q# h+ C% a 所以每每看画幅上的古典淑女,不禁妄想坐上时光穿梭机,开一场古典派对:绣户微启,湘帘半卷。室内蜡烛高照,伊人传杯递盏,说说笑笑。吃过几巡酒,上过几道菜,一个便抱过琵琶来,一个吹笙,一个吹箫,一个拍板,另一个便顿开了珠喉唱道:清明寒食踏青游,生小娇怜未解愁……丛头鞋子红三寸,金线编成小凤尖……斗草归来香径里,裙花深处浣芹泥。
" H! C; u% W- o0 C8 U7 U) }1 L, w1 H; y5 u
想像里,我就是那老式派对的主人,眼前尽是娇嫩夺目的三寸丛头红绣鞋,左旋右转,舞姿翩翩,端的时尚。她们唱一段,我赞一声:“好鲜艳的句子!是谁做的新诗?谱在这金貂换酒的曲子里,分外觉得婉转动人!”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