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 o/ e& l4 `! l$ n2 e6 }8 `
3 V1 z7 C1 j/ m- a 隋炀帝 0 x6 l4 [( s8 o1 j! e. M
0 P7 J* a" i( |
# o0 P3 P, t5 v( w! Z h0 i- e9 U8 ]
+ Z+ l' g5 }5 J- h' m; g$ w' U q
唐太宗 / c$ ]) e' B- c2 N8 r
( J! a2 F- ?0 w
隋炀帝与唐太宗,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,可说是处于两个完全极端的地位。众所周知,隋炀帝是历史上少见的“暴君”,而唐太宗则是历史上少见的“明君”。但若仔细探讨他们两位的家庭背景及行为处世之道,则会发现他们俩竟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。- O, K7 O1 ?6 O8 p1 v2 D6 p
, M, m8 C1 h# g2 K5 t k
在家庭背景方面,他们两位是亲戚,有血缘关系。隋炀帝是唐太宗父亲唐高祖的亲表弟,也就是说,隋炀帝和唐太宗是表叔和表侄的关系。
+ c/ N2 T# k5 X& k
6 G M" a' c0 y$ x. I9 s: c 他们两位也都是属于关中、陇西集团(关陇集团)的贵族阶层。隋朝和唐朝均是“关陇集团”的贵族所建立的王朝,王朝的更替只是皇帝的姓氏由杨氏转到李氏,本质上对维护“关陇集团”利益的目标没有改变。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是要保护“关陇集团”的利益。* j9 t. _% ~- H0 \
( a$ p* ~" p# x# N* z 在行为处世方面,隋炀帝与唐太宗均不是嫡长子,依中国的宗法继承制度,本来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,但两者都用非常的手段,而被立为皇太子,进而成为皇帝。
; K3 |9 {! R. o$ l+ u+ q( W8 b! i
隋炀帝用阴谋手段,使隋文帝废皇太子杨勇而立他为皇太子。在隋文帝病重即将逝世时,隋炀帝因怕阴谋败露,竟命令手下杀害隋文帝。隋炀帝登上皇位之后,更将其兄杨勇杀害,将其弟杨谅幽禁。唐太宗则是更直接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杀害皇太子李建成及其弟齐王李元吉,进而逼迫其父唐高祖而成为皇太子。3 F1 s; W2 F- A" m: q
- {- G- c2 u# C 所以说,隋炀帝的“s父屠兄黜弟”,和唐太宗的“杀兄屠弟逼父”,在手法上可说是如出一辙、半斤八两。
$ C6 M. ^( i' y- E$ A$ M$ L# @/ T9 X( `. H( Y [. X' N* H/ f' g z0 X
隋炀帝在其父隋文帝死后,立刻强占其父的宠妃宣华陈氏。宣华陈氏是陈国陈宣帝的女儿。陈国被隋文帝灭亡后,虽贵为公主也被迫成为隋文帝及隋炀帝的侍妾。唐太宗则强占其弟齐王李元吉的王妃杨氏。杨氏是隋朝皇族观德王杨雄的孙女。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,杨氏被唐太宗收入后宫。唐太宗在长孙皇后去世后,本有意立杨氏为皇后,但因魏征的反对而作罢。
! x; M- Q+ r) p# x3 ~& t) q# k2 g$ s) c' O1 m! o! C: }1 d
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出身背景及行为处世方面既然有这么多相似点,那为何一个成为暴君而一个成为明君?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是否“心存百姓”。1 s4 [! z }+ f: `; @6 R! b$ P1 ^0 G
, G+ X9 [, c, D 隋炀帝利用君主的无限权力,逼迫老百姓从事超过其忍耐限度的劳役,例如在十四年的时间内,进行营建东都洛阳、修筑大运河及三征朝鲜等大工程、大征伐。“心不存百姓”的结果,终于引起隋末的“农民起义”,推翻隋炀帝的暴政。
! w& k$ ~, X- I2 e- m6 Y
/ c' G( Y0 k- F J' h' c 唐太宗因为亲身经历过隋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,深刻感受到人民的力量,认识到人民不是用君主的权力可以随便践踏的,人民可以拥护君主,也可以推翻君主。他曾把人民比作水,君主比作舟,时时用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来提醒自己。再加上隋炀帝的所作所为,对唐太宗而言是一个极明显的“反面教材”。所以擅长“以古为镜”的唐太宗,才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“贞观之治”。! K# x( } ?! q" m
! }, V8 j# Y" i L" } 对人民力量的认识,是隋炀帝和唐太宗最大的不同处。所以隋炀帝和唐太宗虽然在各方面有许多相似处,但就是这一点不同,造成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天壤之别。有人认为,隋炀帝和唐太宗不是平行的身影,而是水中的倒影,这句话可说相当深刻地描写出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异同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