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文章最後由 胡不归 於 2010-12-22 11:56 編輯 # B, P2 W$ H6 F; s
3 H8 Y' S# `6 k" R/ k) q《詩經》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原名《詩》。共有詩歌305首(另有六笙詩,即有目無辭),因此也被稱為“詩三百”。
! y% v4 Y2 p, U1 o; Y+ }自漢起被奉為儒家經典,因此被稱為“詩經”。; _. s8 N% E4 n# d+ E/ J, s7 i
詩經中的作者大多無從考證。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,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,北至河北省西南,東至山東,南及江漢流域。6 ], \- x" s* N$ C7 f/ R2 N
$ w+ a0 }3 z: X# |1 B% T# k0 M分類
/ ]! `/ ~" d3 l* R關於詩經的分類,有“四始六義”之說。8 ^) Y' _. R7 I5 C+ r# s
“四始”指《風》、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、《頌》的四篇列首位的詩。& Z# ~- W: C# k1 U- I
“六義”則指“風、雅、頌,賦、比、興”。3 h8 W5 F" A* B' s# ?3 z0 ]
“風、雅、頌”是依據內容分類,“賦、比、興”則是依據表現手法。, D i4 \. \. W, B0 x
6 @# Y6 Q. C, S# e風
2 `2 j& \' ^# t又稱《國風》,共有15部份,故稱“十五國風”,包括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、《邶》、《鄘》、《衛》、《王》、《鄭》、《檜》、《齊》、《魏》、 《唐》、《秦》、《豳》、《陳》、《曹》的樂歌,共160篇。
. X5 l% u9 A; ^" [! r% c& d% F: f
$ `( k1 L8 w5 u9 l$ A3 c$ z/ u. u( h7 h$ {8 p
雅
, g% K5 B6 f" M/ D0 K共105篇,分為《大雅》31篇和《小雅》74篇。 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,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。3 [! k( x A5 S. D: \# Q
$ m2 y7 |: K" {3 \8 O2 I7 [頌& h/ S0 S2 [) I! r0 O
分為《周頌》、《魯頌》和《商頌》,共40篇。/ y1 W( V$ q( D6 e) N
其中《周頌》31篇,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、多作於周昭王、週穆王以前;
) `1 o w9 N% j) q d7 c# D《魯頌》4篇,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;
# z8 F% t6 n0 `" y5 w4 |2 j《商頌》5篇,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,不過,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。 “頌”在此可以指宗廟祭祀詩歌。
! o! Q4 L" L& L' L$ g( J( ?! k' q, X7 }6 [
賦, R1 f9 m# u9 l4 [6 W
朱熹《詩集傳》中說,“賦者,敷也,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”。就是說,賦是直鋪陳敘述。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。3 ~& j% `$ ~+ }; J8 Y
( n' n3 a. l7 C o
比
( O; J+ E" S) q. N用朱熹的解釋,是“以彼物比此物”,也就是比喻之意。8 T' L3 J1 P' J* Q' A! H8 j
; o+ G' c* ~& ?0 n興% L1 |$ n+ L. ^! i
字的本義是“起”,因此又多稱為“起興”。 用朱熹的解釋,是“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”,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。: o A0 _' k- @2 m( |2 `
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。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,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。
* {0 \! C' a" {" C ~
& L5 }, u; _6 ~+ i; G; p/ I! Q2 M) p0 l4 C7 L
成書
+ r0 T/ l3 p" [
4 T" d) }: U- w《詩經》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,據《尚書》所言,《豳风·鸱鸮》是為周公旦所作。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,據鄭玄《詩譜序》,是《陳風·株林》。# r. Y2 G/ M( Y- b2 W5 G) f( V
關於《詩經》的收集和選編則有“王官采詩”“孔子刪詩”和“獻詩說”三種說法。
- ^' L9 M1 g2 e9 l
( a; I k' d4 b$ V王官采詩$ V1 U3 S. E, p( V; t# ]# N3 g
《孔叢子·巡狩篇》載:“古者天子命史採歌謠,以觀民風。”. [: a# c* E' ^9 _6 G. T3 B" j
《漢書·食貨志》中記載,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,7 \- S' D! B% g9 I+ E! G9 w
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,目的是了解民情。劉歆《與揚雄書》亦稱:“詔問三代,+ B, v2 Q5 d9 K6 p$ J' G) D
週、秦軒車使者、遒人使者,以歲八月巡路,求代語、童謠、歌戲。 ”/ t$ J5 T3 C+ U" h& ]
7 W7 M; Y* i& l0 e6 [( W
孔子刪詩
7 H2 i* Y7 w! L& j這種說法見於《史記》,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,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,整理出了《詩經》。唐代孔穎達、宋代朱熹、明代朱彝尊、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。
- @2 o: r3 u, i* u1 W6 A# p- X《左傳》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《詩經》,西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《詩經》基本相同。現在通常認為《詩經》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,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。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。$ C% }- K2 K2 u
# B, t- g; s: N6 U; x獻詩說" [- S: S# h3 V0 c2 S* c
當時天子為了“考其俗尚之美惡”,下令諸侯獻詩。《國語·週語》載:“天子聽政,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,瞽獻曲,……師箴,瞍賦,曚誦。”9 D. q+ j2 x, s/ n1 h
8 i7 P" \ }, J1 a- z2 b* k8 G漢初傳授《詩經》學的共有四家:齊之轅固生,魯之申培,燕之韓嬰,趙之毛亨、毛萇,簡稱齊詩、魯詩、韓詩、毛詩(前二者取國名,後二者取姓氏)。& d+ |: W" a. m
齊、魯、韓三家屬今文經學,是官方承認的學派,毛詩屬古文經學,是民間學派。但到了東漢以後,毛詩反而日漸興盛,並為官方所承認;前三家則逐漸衰落,到南宋,就完全失傳了。今天我們看到的《詩經》,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。4 u- M3 M- x& L5 q& M
; o1 S7 o! `' a- M* [: T9 @8 s& s( R附:
4 H0 ?% r0 A1 g1 \5 l( c. @8 h上述言論部份摘自維基百科,如若言辭有誤,敬請指正。謝謝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