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509|回复: 2

[诗词赏析] 少小离家老大回, 乡音未改鬓毛衰。

[复制链接]
中华古诗词 发表于 2019-1-23 15:3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少小离家老大回, 乡音未改鬓毛衰。

少小离家老大回,  乡音未改鬓毛衰。
回乡偶书
《唐·贺知章》
少小离家老大回,
乡音未改鬓毛衰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,
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注释:

1: 偶书:随便写的诗。偶,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,是随时有所见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。2: 少小离家: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,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。老大:年纪大了。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。3: 乡音:家乡的口音。无改:没什么变化。一作“难改”。鬓毛衰(cuī):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。鬓毛,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。一作“面毛”。衰,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。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、减少。4: 相见:即看见我。相,带有指代性的副词。不相识:即不认识我。5: 笑问:笑着询问。一本作“却问”,一本作“借问”。

我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。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我。他们笑着询问我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
赏析

这是一首久客异乡、缅怀故里的感怀诗,写于初来乍到之时,抒写久客伤老之情。

在第一、二句中,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,一路迤逦行来,心情颇不平静:当年离家,风华正茂;今日返归,鬓毛疏落,不禁感慨系之。

首句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。

次句以“鬓毛衰”顶承上句,具体写出自己的“老大”之态,并以不变的“乡音”映衬变化了的“鬓毛”,言下大有“我不忘故乡,故乡可还认得我吗”之意,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。

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,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。

“笑问客从何处来”,在儿童,这只是淡淡的一问,言尽而意止;在诗人,却成了重重的一击,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,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,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。

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,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,哀婉备至,久久不绝。

就全诗来看,一二句尚属平平,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,别有境界。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,了无痕迹:虽写哀情,却借欢乐场面表现;虽为写己,却从儿童一面翻出。

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,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,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。

陆游说过: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”《回乡偶书》之成功,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。

诗的感情自然、逼真,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,朴实无华,毫不雕琢,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。像这样源于生活、发于心底的好诗,是十分难得的。

游客  发表于 2019-1-23 22:39
少小离家老大回,
乡音未改鬓毛衰。
今日平说 发表于 2025-3-29 08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回乡偶书》赏析

贺监此诗,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人生至情至性之境。"少小"与"老大"的时空对举,暗藏三十载宦海浮沉。乡音如旧而鬓发已衰,物是人非之慨尽在"未改"与"衰"的辩证中。唐人诗话有载,贺公八十六岁乞归镜湖时,童子问询之事确有其本,此中真趣更添诗作神韵。

诗中"相见不相识"五字最见功力。儿童笑问之态,恰成诗人沧桑之心的镜像。宋人评点此诗"以乐景写哀",其笑问愈是天真,愈衬出诗人内心惘然。贺公早年以"清淡风流"称世,晚年诗风返璞归真,此作不事雕琢而意味隽永,实得陶潜田园真谛。

细究诗律,"衰"字当从《广韵》作"所追切",读如"摧",与"回""来"协灰韵。贺公以吴音入诗,不改乡音正契合作者本意。此中深意,非止于生理衰老之叹,更寓含文化根系之思。唐人离乡多因科举仕进,今之读者尤当体察古代士人"离根"与"归根"的生命困境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