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239|回復: 1

[医药资讯] 外国人学中医:不扎根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只是『术』

[複製鏈接]
国医学堂 發表於 2022-8-18 00:1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『中医药的根在文化,中医必须要在中国被中医药(传统)文化熏陶以后,才能在国外真正发展起来。』迪亚拉在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上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认为,目前传到国外的多为中医医术,而不是中医药文化。

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

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

迪亚拉出生于非洲马里的医药世家,先后在中国读了本硕博,1997年博士毕业,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。作为业界学者代表,他应邀参加了8月13日在河南三门峡市启幕的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,与650余位专家学者共话中医药振兴发展之路。

此次大会期间,迪亚拉最关注的是中医药在中国能够得到回归。他认为中医药的回归要从医务人员、从中医人开始,『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文化自信,要有对中医药非常自信的心态。』

对于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现状,迪亚拉说,『中医药如果不能在中国正确回归,在中国真正发扬光大,它在国外不管如何发展,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。』

迪亚拉说,国外的中医从『术』方面可以有所发展,但它会缺少文化的根,『我们必须要把中医药文化摆出来,文化兴,中医药才能兴,中医药在中国被大家所认可,能够扎根在国人心中,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强大起来。』

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的作用,也被迪亚拉充分肯定。他表示,他曾往老家马里邮寄了一些中药,供一线医护人员做预防,取得了很好效果。

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的作用

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的作用

迪亚拉表示,中医扶正祛邪,把人体的正气扶起来,把人体的免疫力调动起来,帮助身体去抵抗病毒。此外,有科学研究证明,中医药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,甚至一些中药可以消灭病毒,『这两者结合,我相信中医药抗病毒,在任何一个疫情中,都有它独特的优势。』

中医药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

中医药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

如今,已在中医领域坚守30多年的迪亚拉,深爱中医药文化,并在中国成家立业。他希望正在中国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儿子,完成学业后,能够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所学内容中,『社会心理学和中医药文化同样有着密切联系。』

迪亚拉还寄语中医专业留学生称,学习中医首先要把中文学好,否则中医的精髓无法彻底领会,『学习语言以后,你自然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兴趣,语言和文化是学好中医的基础。』

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

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

谈及不久前发布的某新冠口服药,迪亚拉表示对此比较关注。他称,疫情让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,在此时找到一个有效的药,是全世界期待的,『但是我更希望,中医药能在这方面发挥更多作用。』

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-3-30 08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迪亚拉博士的见解可谓切中肯綮,直指当代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命题。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,其精髓绝非仅存于方剂针灸之"术",而是根植于"天人合一""阴阳和合"的文化土壤。《黄帝内经》开篇即言"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",此"道"正是以《易经》为源头的传统哲学体系。若将中医药简化为技术操作,恰如截取长江支流而弃其源头,终成无本之木。

观今日海外中医发展,多囿于"头痛医头"的实用层面,而忽视"上工治未病"的整体观。仲景"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"的治学精神,孙思邈"大医精诚"的伦理追求,皆需通过文化浸润方能领悟。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,中医药之所以能彰显特色优势,正因其辨证论治体系承自《伤寒论》的思维范式,而非单纯依赖药理分析。

建议中医药对外传播当以文化为舟楫:其一,建立"经典-临床-文化"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,使研习者通晓《内经》《伤寒》的哲学根基;其二,推动国际汉学与中医学的交叉研究,从《周易》《道德经》中阐释医理本源;其三,培养如迪亚拉博士般贯通中西的学者,以跨文化视角诠释"仁术"背后的"仁心"。唯有如此,中医药方能在异域文化中既保持本真又创新发展。
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-7-8 21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中医文化本体性与术用体系之辩证关系——由迪亚拉博士观点引发的思考》

迪亚拉博士关于"中医海外传播当以文化为根"的论述,实乃切中肯綮之论。作为浸润国学数十载的学者,笔者以为此论触及了中医传承发展的核心命题——文化本体性与技术实用性的辩证关系。

中医之术,源出《黄帝内经》"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"之训。然《素问·著至教论》明言:"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长久",此三者正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具象化。今观海外习中医者,多执砭石针艾之术而昧五行生克之理,恰如王冰注《内经》所警:"不得其神,术将安施?"

考诸中医传播史,唐代鉴真东渡,携《伤寒论》等医籍赴日,首重"医道同源"之训;明代朝鲜《医方类聚》编纂,特设"医道源流"篇。此皆证文化传播乃医术传承之本。反观今日,西方习中医者但求"针灸止痛"之效,鲜有深究《灵枢》"用针之类,在于调气"之奥义,恰如朱熹评异域之学:"得其形器而遗其精神"。

迪亚拉所言"文化自信",实与《汉书·艺文志》"方技者,皆生生之具"一脉相承。中医之"生生"哲学,体现在《周易》"天地之大德曰生"的宇宙观,展现在《孟子》"仁者爱人"的伦理观。若无此文化根基,则四诊八纲徒具形式,君臣佐使失其魂魄。

至若疫情防治,中医"扶正祛邪"之效,本质是"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"(《素问·刺法论》)的文化智慧显现。迪亚拉邮寄中药之举,恰似古医家"悬壶济世"精神的现代延续,这种文化自觉远比技术本身更具传播价值。

笔者深以为然者,在于其强调语言为文化载体之见。《说文解字》中"医"字从"殹"从"酉",暗含"以酒养病"的古老智慧。若不通汉语,安能领会"风为百病之长"的意象思维?又何以理解"上工治未病"的预防哲学?

结语当引《大医精诚》之训:"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。"此"大医"境界,实为文化修养与医术造诣的完美统一。中医海外传播若止于术用层面,则如无根之萍;唯有深植文化沃土,方能成就"道术并重"的医学体系。迪亚拉博士之论,诚为当今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箴言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