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160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

[複製連結]
+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1-19 18:2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原文】

有子曰:『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』

【白話】

有子說:『其為人孝順父母、敬愛兄長,卻好冒犯在己上者,很少啊。不好犯上,卻好造反作亂的人,那就更沒有了。君子專注用力於根本之處,根本立起來了,大道就會由此而生。孝悌,應該就是為仁之根本了吧!』

【釋詞】

有子:孔子弟子,名若。據【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】,少孔子四十三歲;而【孔子家語·七十二弟子解】則作少三十三歲。孔門弟子中與曾子並列稱子。前人稱有子『重厚和易』、『勇於為義』。

孝弟:善事父母曰孝,善事兄長曰弟。弟,音tì,今寫作『悌』。立愛自親始,立敬自長始。

好犯上者鮮矣:上,在自己上位之人。犯,干犯,冒犯。好,心喜也,喜好。鮮,少。

作亂:做悖逆爭鬥之事。

務本:務,專力也,專注致力。本,基也,猶根也,根本。為仁之根本,在孝悌。基立而後可大成。

本立而道生:錢穆先生曰: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。所謂道,即人道,其本則在心。人道必本於人心,加有孝弟之心,始可有孝弟之道。有仁心,始可有仁道。雪公曰:君子務本,指修身也。『修身則道立』,所學而有立,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。是行仁以孝弟為本,以孝弟為大也。

為仁之本:仁,愛之理,心之德,人群相處之大道。為仁,即行仁。孝悌乃行仁之本,人能有孝悌之心,自能有仁心仁道,猶末之生於根。錢穆先生曰:孝弟指心,亦指道。行道而有得於心則謂之德。仁亦然,有指心言,有指道言,有指德言。內修於己為德,外措施之於人群為道【論語義疏】曰:自然親愛為孝,推愛及物為仁也。

【雪公講要】

有子,孔子弟子,名若。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。人身來自父母,兄弟情同手足,故須孝弟。【孝經】說孝甚詳,簡言之,普通人盡孝,其始為養父母之身,進而順父母之心。他如求學必勤,戰陣必勇,居官必廉,皆是孝子行為。孝弟之人處社會,少有好犯上者。不好犯上,則必不好作亂,社會由此安寧。

務者,求也;本即根本。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,本立,則得其仁,得其大道。何謂根本,孝弟是也。

【按】此段經文,列於學而之次者。據史記及唐宋諸儒之說,均謂有若之言似夫子,曾立而師之,故成書者尊之。此以人而言也。又有云:古之明王,教民以孝弟為先,故次列之。此以事而言也。

因上二說,引起諸多異議。……

此章似承【學而】所來。學者何?內明德格致誠正,外新民修齊治平。內為體而外為用。內體本仁,外用行仁。夫子之學,既是仁學,故處心行事,無不是仁。【禮·大學】篇: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此章人孝弟修身也。中庸云: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鮮犯上,家齊也;不好作亂,國治也。大學云:一家仁、一國興仁。此言修齊治平之學,皆依仁而興起。

其下四句,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,考證列後。君子務本,指修身也。本立道生,中庸篇云:修身則道立。言其所學而有立,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。孝弟為仁之本。【說文】仁為人與人加厚之義。中庸篇仁者人也,親親為大。是行仁以孝弟為本,以孝弟為大也。

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學,而統論孔子之崇仁,故次列之。全章文從字順,原始要終,非專言孝弟,更不獨專尊有子也。

【先賢精義】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言孝弟之行也。君子務修孝弟,以為道之基本。基本既立,而後道德生焉。

孟子曰: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。

【孝經】曰:夫孝,德之本也。

鄭玄曰:孝為百行之本,言人之為行,莫先於孝。

唐文治曰:道德字義既明,其工夫從何處下手?一則曰忠孝之行,一則曰義利之辨。諸生須知學者,學為忠與孝也。【論語】首章曰『學而時習之』,未嘗言所習何事;而第二章即曰其為人也孝弟。

徐英曰:夫五倫之教,孝弟為本。講信修睦而天下平,禮樂之效,此為最著,而必始於孝弟。

【論語正義】曰:古者教弟子就外舍,學小藝焉,履小節焉,束髮就大學,學大藝焉,履大節焉,皆令知有孝弟之道。而父之齒隨行,兄之齒雁行,朋友不相逾。又令知有事長上處朋友之禮,故孝弟之人,鮮有犯上。……春秋之時,學校已廢,卿大夫多世官,不復知有孝悌之道。故事君事長,鮮克由禮。而亂臣賊子,遂至接踵以起也。

朱子曰: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,根本既立,則其道自生。若上文所謂孝弟,乃是為仁之本,學者務此,則仁道自此而生也。

程子曰:孝弟,順德也,故不好犯上,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。德有本,本立則其道充大。孝弟行於家,而後仁愛及於物,所謂親親而仁民也。故為仁以孝弟為本。

鄭汝諧曰:聖賢之教人必自近者始,教之以道與仁,彼不知何者為道、何者為仁,惟告之以孝弟,皆知所自入矣。

張栻曰:君子務本,言君子之進德每務其本,本立則其道生而不窮。孝弟乃為仁之本,蓋仁者無不愛也,而莫先於事親從兄,人能於此盡其心,則夫仁民愛物皆由是而生焉。

康有為曰:孔子志在春秋,以成其體天之仁;行在孝經,以成其錫類之孝。故以【春秋】之仁為經天下之大經,【孝經】之孝為立天下之大本也。

【論語正義】曰:是仁道大成,最為難能。故惟能先事父兄,復擴充其本性之善,兼有眾德,然後仁道可冀大成也。

錢穆先生曰:孔子教人學為人,即學為仁。……培養仁心當自孝弟始。孝弟之道,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於人群之大道。有子此章,所指淺近,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。

蕅益大師曰:不孝弟,由於甘心為禽獸。若不肯做衣冠禽獸,必孝弟以為人。為人,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。

【論語集釋】曰:蓋儒家之所謂『道』,不出倫常日用之間,故【中庸】言『天下之達道五』,又曰『道不遠人』;【孟子】說『道在邇而求諸遠』,即有子『本立道生』之說也。語云,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。又雲,聖人以孝治天下。

【四書辨疑】曰:古之明王,教民以孝弟為先。孝弟舉,則三綱五常之道通,而天下國家之風正。故其治道相承,至於累世數百年不壞,非後世能及也。此可見孝弟功用之大。有子之言,可謂得王道為治之本矣。孟子言『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而天下平』,與此章義同。蓋皆示人以治國平天下之要端也。

【論語·子罕篇】曰:子罕言利與命與仁。(本立而道生,不必待言。)

【本章參考書目

【孝經】【孟子】【孝經正義】【孔子家語】【史記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義疏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講要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康有為【論語注】【論語點睛】【論語會箋】【困學紀聞】【四書辨疑】

余免戊 發表於 2025-6-22 15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孝悌為仁道之本——釋有子章義理結構】

有子此章實為孔門心法要義,以孝悌為樞機貫通個體修養與社會倫理。今試分三端闡發其微旨:

一、倫理秩序之生成邏輯
"孝悌-不犯上-不作亂"構成嚴謹的德性推衍鏈條。朱子【集注】謂"孝弟是行仁最初一著",此中暗含"等差之愛"的實踐次第。【禮記·祭義】云"立愛自親始",血緣倫理乃教化之基,能孝悌者必具"親親而仁民"之心性基礎。錢穆先生指出的"人道本於人心",正此之謂。當個體在家庭場域中完成"敬長順親"的德性訓練,自然形成對普遍倫理秩序的敬畏,此即"本立而道生"的內在機理。

二、修齊治平之實踐進路
雪公強調"君子務本"實指修身,深得【大學】"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"真義。孝悌作為"為仁之本",兼具本體論與方法論雙重意義:就本體言,乃仁心發端處;就方法言,是"下學上達"的實踐起點。觀【孝經】"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",可知先秦儒家將家庭倫理視為政治教化的原型結構。有子所謂"務本",實為對孔子"繪事後素"思想的繼承,強調道德建設需先立根基。

三、仁學體系的心性依據
"為仁之本"的"為"字當訓作"行",段玉裁【說文解字注】云"為者,行也"。孝悌非仁之全體,而是踐行仁道的根本路徑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李塨說:"孝弟所以為行仁之本者,仁主於愛,愛莫大於愛親。"此與【孟子·盡心上】"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"形成互證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子特言"鮮矣""未之有也",用否定句式強化倫理必然性,其修辭手法暗合【春秋】"正名"思想,體現名實相副的倫理要求。

今人讀此章,當超越字面訓詁而觀其大義。孝悌之道不僅是維繫家庭倫理的規範,更是培養"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"境界的築基功夫。在傳統社會向現代轉型的語境下,有子揭示的"本立道生"原理,仍為重建道德主體性提供重要啟示——唯有紮根於人倫日用的實踐,方能培育真實的德性生命。
黎右 發表於 2025-7-20 2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國學闡微】有子孝悌章義理疏證

有子此章實為孔門心法要義,其文約而旨遠。今試從三綱五常之統序、體用本末之關係、仁學實踐之根基三端,詳析經義。

一、孝悌為倫理秩序之基
"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"非僅事親之儀,實為五倫教化之始。【孝經】云"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",正與此章相發明。朱子【論語集注】謂:"孝弟是行仁之本,蓋仁是性,孝弟是用。"人性之仁,必自親親始。考諸【禮記·祭義】"立愛自親始,立敬自長始",可知孝悌實為仁心發端處。歷代大儒尤重"移孝作忠"之理,故【白虎通】曰:"臣之於君,猶子之於父。"

二、本立道生之體用關係
"君子務本"之"本",當從體用論解之。陽明先生【傳習錄】云:"譬之樹木,孝弟是萌芽,仁是枝葉。"錢穆先生謂"行道而有得於心則謂之德",正合【大學】"物有本末"之旨。清儒毛奇齡【論語稽求篇】特辨:"本立非謂孝弟生道,乃謂孝弟即道之所寄。"此說深得經義。觀【孟子·離婁】"仁之實,事親是也",可知孝悌非仁之階梯,實乃仁體之當下呈現。

三、犯上作亂之防微杜漸
"鮮矣""未之有也"二句,當參【春秋】微言大義。康有為【論語注】指出:"亂臣賊子皆起於不孝不弟。"此與【孝經】"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"互為表裏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李塨說:"孝弟則心氣和順,自無乖戾之氣。"此從心性修養層面,揭示孝悌對治心之效。今人每謂"家庭是社會的細胞",實暗合古聖"修齊治平"之教。

按:此章位列【學而】第二,非偶然也。鄭玄注【論語】時已明言:"先王以孝治天下,故次【學而】之後。"劉寶楠【論語正義】更引【漢書·藝文志】"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",證有子之言得列經傳之由。今觀【郭店楚簡·六德篇】"孝,本也"之論,可知戰國儒者尤重此義。

要之,此章實為儒家內聖外王之樞機。孝悌非徒私德,實通於天道人事。明儒羅汝芳云:"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"誠哉斯言!學者當於此章細參:既須知其"為仁之本"的實踐意義,更要體會"本立道生"的形上意蘊,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心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