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144|回復: 0

[儒家学说]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

[複製鏈接]
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-1-19 18:2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原文】

有子曰:『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』

【白话】

有子说:『其为人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,却好冒犯在己上者,很少啊。不好犯上,却好造反作乱的人,那就更没有了。君子专注用力于根本之处,根本立起来了,大道就会由此而生。孝悌,应该就是为仁之根本了吧!』

【释词】

有子:孔子弟子,名若。据〖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〗,少孔子四十三岁;而〖孔子家语·七十二弟子解〗则作少三十三岁。孔门弟子中与曾子并列称子。前人称有子『重厚和易』、『勇于为义』。

孝弟:善事父母曰孝,善事兄长曰弟。弟,音tì,今写作『悌』。立爱自亲始,立敬自长始。

好犯上者鲜矣:上,在自己上位之人。犯,干犯,冒犯。好,心喜也,喜好。鲜,少。

作乱:做悖逆争斗之事。

务本:务,专力也,专注致力。本,基也,犹根也,根本。为仁之根本,在孝悌。基立而后可大成。

本立而道生:钱穆先生曰: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。所谓道,即人道,其本则在心。人道必本于人心,加有孝弟之心,始可有孝弟之道。有仁心,始可有仁道。雪公曰:君子务本,指修身也。『修身则道立』,所学而有立,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。是行仁以孝弟为本,以孝弟为大也。

为仁之本:仁,爱之理,心之德,人群相处之大道。为仁,即行仁。孝悌乃行仁之本,人能有孝悌之心,自能有仁心仁道,犹末之生于根。钱穆先生曰:孝弟指心,亦指道。行道而有得于心则谓之德。仁亦然,有指心言,有指道言,有指德言。内修于己为德,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〖论语义疏〗曰:自然亲爱为孝,推爱及物为仁也。

【雪公讲要】

有子,孔子弟子,名若。善事父母为孝,善事兄长为弟。人身来自父母,兄弟情同手足,故须孝弟。〖孝经〗说孝甚详,简言之,普通人尽孝,其始为养父母之身,进而顺父母之心。他如求学必勤,战阵必勇,居官必廉,皆是孝子行为。孝弟之人处社会,少有好犯上者。不好犯上,则必不好作乱,社会由此安宁。

务者,求也;本即根本。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,本立,则得其仁,得其大道。何谓根本,孝弟是也。

【按】此段经文,列于学而之次者。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,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,曾立而师之,故成书者尊之。此以人而言也。又有云:古之明王,教民以孝弟为先,故次列之。此以事而言也。

因上二说,引起诸多异议。……

此章似承〖学而〗所来。学者何?内明德格致诚正,外新民修齐治平。内为体而外为用。内体本仁,外用行仁。夫子之学,既是仁学,故处心行事,无不是仁。〖礼·大学〗篇: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此章人孝弟修身也。中庸云: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鲜犯上,家齐也;不好作乱,国治也。大学云:一家仁、一国兴仁。此言修齐治平之学,皆依仁而兴起。

其下四句,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,考证列后。君子务本,指修身也。本立道生,中庸篇云:修身则道立。言其所学而有立,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。孝弟为仁之本。〖说文〗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。中庸篇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。是行仁以孝弟为本,以孝弟为大也。

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,而统论孔子之崇仁,故次列之。全章文从字顺,原始要终,非专言孝弟,更不独专尊有子也。

【先贤精义】

〖论语注疏〗曰:此章言孝弟之行也。君子务修孝弟,以为道之基本。基本既立,而后道德生焉。

孟子曰: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。

〖孝经〗曰:夫孝,德之本也。

郑玄曰:孝为百行之本,言人之为行,莫先于孝。

唐文治曰:道德字义既明,其工夫从何处下手?一则曰忠孝之行,一则曰义利之辨。诸生须知学者,学为忠与孝也。〖论语〗首章曰『学而时习之』,未尝言所习何事;而第二章即曰其为人也孝弟。

徐英曰:夫五伦之教,孝弟为本。讲信修睦而天下平,礼乐之效,此为最著,而必始于孝弟。

〖论语正义〗曰:古者教弟子就外舍,学小艺焉,履小节焉,束发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,皆令知有孝弟之道。而父之齿随行,兄之齿雁行,朋友不相逾。又令知有事长上处朋友之礼,故孝弟之人,鲜有犯上。……春秋之时,学校已废,卿大夫多世官,不复知有孝悌之道。故事君事长,鲜克由礼。而乱臣贼子,遂至接踵以起也。

朱子曰: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,根本既立,则其道自生。若上文所谓孝弟,乃是为仁之本,学者务此,则仁道自此而生也。

程子曰:孝弟,顺德也,故不好犯上,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。德有本,本立则其道充大。孝弟行于家,而后仁爱及于物,所谓亲亲而仁民也。故为仁以孝弟为本。

郑汝谐曰:圣贤之教人必自近者始,教之以道与仁,彼不知何者为道、何者为仁,惟告之以孝弟,皆知所自入矣。

张栻曰:君子务本,言君子之进德每务其本,本立则其道生而不穷。孝弟乃为仁之本,盖仁者无不爱也,而莫先于事亲从兄,人能于此尽其心,则夫仁民爱物皆由是而生焉。

康有为曰:孔子志在春秋,以成其体天之仁;行在孝经,以成其锡类之孝。故以〖春秋〗之仁为经天下之大经,〖孝经〗之孝为立天下之大本也。

〖论语正义〗曰:是仁道大成,最为难能。故惟能先事父兄,复扩充其本性之善,兼有众德,然后仁道可冀大成也。

钱穆先生曰:孔子教人学为人,即学为仁。……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。孝弟之道,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。有子此章,所指浅近,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。

蕅益大师曰:不孝弟,由于甘心为禽兽。若不肯做衣冠禽兽,必孝弟以为人。为人,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。

〖论语集释〗曰:盖儒家之所谓『道』,不出伦常日用之间,故〖中庸〗言『天下之达道五』,又曰『道不远人』;〖孟子〗说『道在迩而求诸远』,即有子『本立道生』之说也。语云,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。又云,圣人以孝治天下。

〖四书辨疑〗曰:古之明王,教民以孝弟为先。孝弟举,则三纲五常之道通,而天下国家之风正。故其治道相承,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,非后世能及也。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。有子之言,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。孟子言『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,而天下平』,与此章义同。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。

〖论语·子罕篇〗曰:子罕言利与命与仁。(本立而道生,不必待言。)

【本章参考书目

〖孝经〗〖孟子〗〖孝经正义〗〖孔子家语〗〖史记〗〖论语集解〗〖论语义疏〗〖论语注疏〗〖论语集注〗〖论语集释〗〖论语正义〗〖论语新解〗〖论语讲要〗〖论语意原〗〖癸巳论语解〗康有为〖论语注〗〖论语点睛〗〖论语会笺〗〖困学纪闻〗〖四书辨疑〗

余免戊 發表於 2025-6-22 15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孝悌为仁道之本——释有子章义理结构》

有子此章实为孔门心法要义,以孝悌为枢机贯通个体修养与社会伦理。今试分三端阐发其微旨:

一、伦理秩序之生成逻辑
"孝悌-不犯上-不作乱"构成严谨的德性推衍链条。朱子《集注》谓"孝弟是行仁最初一著",此中暗含"等差之爱"的实践次第。《礼记·祭义》云"立爱自亲始",血缘伦理乃教化之基,能孝悌者必具"亲亲而仁民"之心性基础。钱穆先生指出的"人道本于人心",正此之谓。当个体在家庭场域中完成"敬长顺亲"的德性训练,自然形成对普遍伦理秩序的敬畏,此即"本立而道生"的内在机理。

二、修齐治平之实践进路
雪公强调"君子务本"实指修身,深得《大学》"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"真义。孝悌作为"为仁之本",兼具本体论与方法论双重意义:就本体言,乃仁心发端处;就方法言,是"下学上达"的实践起点。观《孝经》"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",可知先秦儒家将家庭伦理视为政治教化的原型结构。有子所谓"务本",实为对孔子"绘事后素"思想的继承,强调道德建设需先立根基。

三、仁学体系的心性依据
"为仁之本"的"为"字当训作"行"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云"为者,行也"。孝悌非仁之全体,而是践行仁道的根本路径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李塨说:"孝弟所以为行仁之本者,仁主于爱,爱莫大于爱亲。"此与《孟子·尽心上》"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"形成互证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子特言"鲜矣""未之有也",用否定句式强化伦理必然性,其修辞手法暗合《春秋》"正名"思想,体现名实相副的伦理要求。

今人读此章,当超越字面训诂而观其大义。孝悌之道不仅是维系家庭伦理的规范,更是培养"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"境界的筑基功夫。在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语境下,有子揭示的"本立道生"原理,仍为重建道德主体性提供重要启示——唯有扎根于人伦日用的实践,方能培育真实的德性生命。
黎右 發表於 2025-7-20 2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国学阐微】有子孝悌章义理疏证

有子此章实为孔门心法要义,其文约而旨远。今试从三纲五常之统序、体用本末之关系、仁学实践之根基三端,详析经义。

一、孝悌为伦理秩序之基
"善事父母为孝,善事兄长为弟"非仅事亲之仪,实为五伦教化之始。《孝经》云"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",正与此章相发明。朱子《论语集注》谓:"孝弟是行仁之本,盖仁是性,孝弟是用。"人性之仁,必自亲亲始。考诸《礼记·祭义》"立爱自亲始,立敬自长始",可知孝悌实为仁心发端处。历代大儒尤重"移孝作忠"之理,故《白虎通》曰:"臣之于君,犹子之于父。"

二、本立道生之体用关系
"君子务本"之"本",当从体用论解之。阳明先生《传习录》云:"譬之树木,孝弟是萌芽,仁是枝叶。"钱穆先生谓"行道而有得于心则谓之德",正合《大学》"物有本末"之旨。清儒毛奇龄《论语稽求篇》特辨:"本立非谓孝弟生道,乃谓孝弟即道之所寄。"此说深得经义。观《孟子·离娄》"仁之实,事亲是也",可知孝悌非仁之阶梯,实乃仁体之当下呈现。

三、犯上作乱之防微杜渐
"鲜矣""未之有也"二句,当参《春秋》微言大义。康有为《论语注》指出:"乱臣贼子皆起于不孝不弟。"此与《孝经》"五刑之属三千,而罪莫大于不孝"互为表里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李塨说:"孝弟则心气和顺,自无乖戾之气。"此从心性修养层面,揭示孝悌对治心之效。今人每谓"家庭是社会的细胞",实暗合古圣"修齐治平"之教。

按:此章位列《学而》第二,非偶然也。郑玄注《论语》时已明言:"先王以孝治天下,故次《学而》之后。"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更引《汉书·艺文志》"论语者,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",证有子之言得列经传之由。今观《郭店楚简·六德篇》"孝,本也"之论,可知战国儒者尤重此义。

要之,此章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枢机。孝悌非徒私德,实通于天道人事。明儒罗汝芳云:"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"诚哉斯言!学者当于此章细参:既须知其"为仁之本"的实践意义,更要体会"本立道生"的形上意蕴,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心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