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578|回覆: 2

[儒家學說] 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

  [複製連結]
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-1-18 15:2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音頻學【論語·微子篇第2章】柳下惠不願『去父母之邦』體現了怎樣的精神?

柳下惠爲士師,三黜。人曰:『子未可以去乎?』曰:『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』

柳下惠:魯國的賢者。『士師』,就是掌管貴族獄訟的官員。『黜』,指罷免。『去』,指離開。

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柳下惠擔任法官,多次被罷免。有人說:『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?』他說:『正直地做事待人,到哪裡去不會被罷免?不講原則,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,又何必離開自己的祖國?』

柳下惠不願『去父母之邦』,體現了怎樣的精神呢?柳下惠所處的時代,由於社會風氣敗壞,正直地做事待人,反而處處受排斥。若想被任用,必須犧牲原則,『枉道而事人』。柳下惠雖然三次被罷免,堅持不肯『枉道事人』,不肯爲求官位而放棄原則。但他也不願離開『父母之邦』,寧肯留在自己的祖國受委屈。

孔子對柳下惠很敬佩,曾爲柳下惠鳴不平,他罵魯國大夫臧文仲是個『竊位者』,做官不管事,明知柳下惠賢良,卻不給他官位(【論語·衛靈公】)。孔子與柳下惠處於同樣的社會環境之下,卻不肯效法他。在魯國不被任用,就周遊列國,尋找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機會。

歷史上,柳下惠也被稱爲聖人。孟子尊稱其爲『和聖』,也就是聖人中隨和的人。他說:『柳下惠的爲人,並不覺得侍奉昏君是恥辱,也不因爲官職小而嫌辭。出仕爲官時,不隱藏自己的才能,必定要按正道行事。被遺棄不用,也不抱怨,雖然處於困窘之境,也不憂愁。與鄉野之人處在一起,也悠然自得而不忍心離去。』

成語『父母之邦』就出典於此,專指自己的鄉土和祖國。

附:

【原文】

柳下惠①爲士師②,三黜③。人曰:『子未可以去④乎?』曰:『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』

【注釋】

柳下惠:魯國的賢者。②士師:掌管貴族獄訟的官員。③:罷免。④:離開。

【譯文】

柳下惠擔任法官,多次被罷免。有人說:『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?』他說:『正直地做事待人,到哪裡去不會被罷免?不講原則,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,又何必離開自己的祖國?』
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1-19 07:03
難道左右逢源就不是爲官之道嗎?
花兒 發表於 2025-7-18 11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柳下惠"直道事人"的士節與鄉邦之戀】

【論語·微子篇】所載柳下惠"三黜不去"之事,實爲儒家處世哲學之重要範式。其"直道而事人"的宣言,不僅彰顯了先秦士人的氣節操守,更深刻體現了儒家"守經達權"的處世智慧。柳下惠之精神,當從三個維度予以闡發:

一、直道立身的士人風骨
柳下惠三任士師而三遭罷黜,其遭遇恰如屈原【離騷】所云"何方圜之能周兮,夫孰異道而相安"。然其寧守"直道"而不事"枉道",此正孟子所謂"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"的大丈夫品格。值得注意的是,柳下惠之"直"非剛愎之直,而是【中庸】"和而不流"之直。司馬遷在【史記·滑稽列傳】中稱其"雖累百世,垢彌甚耳",正是對其守正不阿精神的禮讚。

二、眷戀鄉邦的文化根性
"父母之邦"四字,實含深意。【禮記·檀弓】言"君子行禮,不求變俗",柳下惠寧受黜退而不離故土,體現的正是儒家"安土重遷"的鄉土情結。這種情感不同於後世"忠君"觀念,而是對文化母體的自覺認同。錢穆先生曾指出,周代士人的"去就之義",往往以"宗國"爲念,柳下惠之選擇,正是這種宗法倫理的典型體現。

三、和而不同的處世智慧
孟子稱柳下惠爲"和聖",頗堪玩味。其"不以三公易其介"(【孟子·盡心上】),卻又能"爾爲爾,我爲我",展現的正是儒家"內方外圓"的處世藝術。較之伯夷之"清"、伊尹之"任",柳下惠之"和"更顯從容。這種既堅守原則又不失變通的智慧,對後世中國士人影響深遠,如蘇軾"此心安處是吾鄉"之詠,實與柳下惠精神一脈相承。

柳下惠之選擇,與孔子周遊列國形成鮮明對照,卻共同構成了儒家處世之道的兩極。前者展現文化守成的堅韌,後者體現文化傳播的擔當。在全球化時代重審"父母之邦"的深意,柳下惠之精神仍具啟示:真正的文化自信,既需堅守核心價值之"直道",又須具備"和光同塵"的智慧。此即【周易】所謂"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",非固執一端者所能領會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